“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这个源于《诗经》的词汇,寄托着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对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但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景,却让红河两岸各族群众苦苦追寻千百年。直到*的十八大以后,州委、州*府举全州之力推进脱贫攻坚,实现91.3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拉祜族、布朗族2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红河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才得到历史性解决,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小康梦想才逐步变成现实。
各族群众实现安居乐业
“把生活过成诗!”曾经守着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过穷日子的哈尼族群众告别贫困,在稻渔鸭综合种养和旅游业发展中收获着奋斗的喜悦,阿者科村村民高美华回到家乡干起导游:“有家的地方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有家,真好!”
美丽的阿者科龙俊摄
游客在阿者科村写生常玉选摄
“参*入伍,回报*恩!”金平县老集寨乡白马寨村民小组群众不再从事传统耕作生活,积极发展起产业和外出务工,脱贫户罗志和把两个儿子都送去参*:“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得感恩……”
从南到北,全州各村各寨群众脸上洋溢着的笑容,传递的是感恩、是幸福、是对脱贫后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让各族群众的生活越过越红火?省委、省*府红河现场办公会在为我州发展把脉定向、谋篇布局中,提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等要求,为我州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准“脉搏”、开好“良方”。
我州7个脱贫县中有4个曾是深度贫困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少数民族人口,特别是拉祜族、布朗族等“直过民族”脱贫的基础还不稳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出现规模性返贫,这是底线任务。
各族群众实现安居乐业
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抓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我州有个乡镇、1个行*村,乡村数量居全省第2位,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其势已成、大有可为。
贯彻落实省委、省*府红河现场办公会精神,我州各级各部门靶心不移、脚步不停,铆足劲头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首先是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扎实推进‘一平台、三机制’建设,着力在强化返贫监测、救助、帮扶等方面下功夫。”州扶贫办*组成员、副主任张云介绍,当前,我州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增强脱贫稳定性上想更多办法,把稳定增收作为根本之策,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就业培训组织化水平,确保产业就业帮扶全覆盖。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推进“十百千”示范工程,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奋力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足富裕。
各族群众实现安居乐业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精彩篇章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蓝图已经铺开。我州推动脱贫地区群众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的“组合拳”一个接一个落到实处——
强化网格化监测帮扶防返贫,州级组建6支小分队实现对13县市挂片督导,县市把县、乡、村干部组织起来,做实线下监测帮扶,做到每月开展动态监测、每月分析汇总。
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州实现“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双绑”的企业个,合作社个,绑定脱贫户9.57万户43.15万人。
各族群众实现安居乐业
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乡村规划编制、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不断展开,乡村发展面貌整体提升……
入夏的红河依然繁花似锦,一片片涌动生机的田野、一个个秀美整洁的村庄、一户户忙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都在释放着崭新的活力,化为跃动的音符,奏响乡村振兴的动听旋律。
“今天是个好日子,明天是个好日子,阿细人的幸福生活比蜜甜……”彝族歌舞“阿细跳月”发源地——弥勒市可邑村的毕摩刘家盛的一段迎客词,映射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跑”,筑梦的路上,红河各族群众的幸福日子将长又长。
各族群众实现安居乐业
记者:倪琴
图片来源红河日报资料库
责编:马映竹实习编辑:吴明桔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云南红河发布(hhrb_hh)!
投稿邮箱:hh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