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从歌颂到批判
TUhjnbcbe - 2021/6/26 23:04:0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战争电影一直是国内电影创作的主要类型之一。随着国际形势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国产战争电影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其所承载的*治意义越来越少,导演在创作时开始把目光转投到探究战争的本质上去,本文通过对几部影片的解读来分析国产战争电影的变化。

嗨,我是王宇婕,一个学习艺术出身的金融从业者,爱读书的狂热梦想家,不够专业的摄影师,以及标准铲屎官一枚~

?关键词:国产影片题材变化科波拉说,战争题材的影片,其创作意图只有一个,那就是反战。然而纵观我国的战争电影却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当时国际*治形势的影响,文艺作品被当作意识形态斗争的一种工具,被赋予了浓重的冷战色彩,电影当然也要符合意识形态的功利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国产战争影片需要表现的“重大历史题材”、“*和国家重要的领导人物”等内容的*治属性严重束缚了编导的审美想象,战争电影的审美属性不得不让位于历史纪实的教育功能,似乎更像是彰显胜利的宣传片。

1

建国初期我国战争影片的主题

建国初期至今让人耳熟能详的战争影片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董存瑞》、《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这些影片大都存在面面俱到,主次不明的缺点,尤其缺少对人物的纵深塑造。在塑造人物时,则是从人物的“高、大、全”入手,在历史原型的基础上又重新雕塑了一座座新的革命人像。

永远的英雄:董存瑞

这一时期的战争影片,人物不仅具有地道的农民气质,同时也被赋予浓厚的英雄色彩。影片通过对英雄人物光辉形象的放大描述,来讴歌社会主义,来歌颂和赞扬“正义”的战争。这种对杀戮正义的渲染和对胜利庸俗的欢呼,却阻碍了人们对战争真正的思考。一位影评家说得好:“严格地说,这类影片不是纯粹的电影创作。它是*府和国家、*队的一项文化工程,是某种教科书与史书的补充。”

电影《红河谷》剧照

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治格局被打破,和平、发展逐渐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主题。因此,九十年代后,国产战争电影开始发生变化,以《红河谷》、《*河绝恋》、《紫日》、《红樱桃》、《红色恋人》等电影的出现为标志,国产战争电影开始有意识地向商业化靠拢,并试图从人性角度对战争进行重新解读,虽然这几部电影并不是部部卖座,但是却有着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这一时期的影片,虽然仍在强调战争中正义与非正义一方的冲突,但导演的视角发生了变化,开始把目光投向战争中的普通人,并将爱情、亲情等个人感情加入到了电影人物的塑造中,甚至毫不避讳杀戮的场景,观众可以明显感觉到导演试图通过更加直接视觉刺激来表现战争的残酷。

2

我国当代战争影片的革新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国家实力的持续增强和民族自信心的不断上涨,中国的民众开始不再把自己单纯的当作战争中弱势的受难方。事实上,随着中日、两岸之间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民众对战争的认识渐渐脱离了*治的范畴,对战争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歌颂到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