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
重写电影史(第2-10期重点提要)
第二期:
影业接收、影片重映与影人迁徙——战后大陆电影对台湾电影的影响(—)侯凯
产业视角下“中电”三厂制片经营活动中的龃龉与商业性博弈刘晓臣
近代北京电影院与北京城市空间的转型(—)王谦
第三期:
探索和创新的年代——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历史意义和地位陈犀禾
龟井文夫“暧昧的战争物语”——以《上海——支那事变后方记录》《战斗的士兵》为例段端何小青
影像档案·断裂性·世界记忆:从早期纪录片《上海纪事》说起*望莉胡玉清
因声而起的舒绣文:有声电影时代的明星范式、声音*治与角色类型王艳云
探索和创新的年代
——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历史意义和地位
摘要:20世纪20年代是早期中国电影的一个奠基、探索和创新的关键年代,其对中国电影的重要历史意义和地位亟需重新审视和评估。彼时,中国电影迎来第一个发展和繁荣期。电影文化上开始寻求新方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改良;电影产业上积极开拓和发展,"明星""天一""大中华百合"等公司建设初具规模,中国电影工业的基础初步奠定;电影形态上,本土化类型的初步形成,家庭伦理片、古装片、武侠神怪片、文艺片异彩纷呈;电影队伍也渐趋形成,编导、制片、明星各领域人才辈出,张石川、郑正秋、侯曜、黎民伟、罗明佑、邵氏兄弟、殷明珠、王汉伦、胡蝶、阮玲玉等人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同时,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电影还对上海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在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中,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评价过低。《中国电影发展史》这样评价那一时期的中国电影:“我国的电影事业,由于它仍然主要掌握在买办资产阶级和投机商人的手里,因此在它脱离了萌芽时期,进入了较大规模的发展时期以后,绝大部分仍然只能是宣扬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的东西;一部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了电影事业和电影创作,但是由于他们没有接受共产主义文化思想的领导,以致他们的创作虽然有的也表现了一些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但是大都渗透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说来已是落后的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中国电影游离开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没有能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相配合,而走了自己的曲折的历史道路。
《火烧红莲寺》等商业片的流行,预示着一种新兴电影白话的成型。如果说文学的白话革命指的是一种非传统的和非精英主义的表达形式,那么电影中的白话现代主义代表的则是一种新的视觉文化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新感知和表达形式。这种新的感知、表达方式糅合了中国民间趣味和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文化表达方式,属于市民文化的产物。
第四期:
电影《挣扎》的历史景观与文本内涵张强钟大丰
年上海电影放映市场实证研究付永春
殖民“宣传”与“娱乐”——伪满洲国农村电影巡回上映和演讲插话研究王乐
第五期:
吴永刚:“无边的现实主义”、价值逆反与信仰危机安燕
韩国“流亡影人”郑基铎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林吉安
作为电影导演的穆时英王贺
第六期:
新中国电影胶片生产历史初探——以保定电影胶片厂为例禇亚男
费穆逝世纪念及其影史意义谭文鑫
“十七年”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音乐的创作特征与功能建构——以雷振邦的电影音乐为例张晓敏
费穆逝世纪念及其影史意义
摘要:年初,费穆在九龙寓所病逝,震惊香港文化界。众多人士,尤其是影剧界好友,纷纷参加纪念活动,发表悼念文章。《大公报》《文汇报》等当地报纸也参与到纪念活动的组织和报道之中。众多悼念文字,大都出自香港左派影人之手,其中,主要呈现了作为"工作者""战士""学习改造者"及"人"的费穆形象。此次逝世纪念,还具双重影史意义:其一,系业界与报界合作完成的别样"影史写作";其二,肯定《小城之春》。
第七期:
延续中的创新: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香港粤语电影赵卫防
冷战、现代性与离散情结——兼论“南下影人”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苏涛
香港亚洲影业有限公司探究张选中
第八期:
再现摩登女郎:视觉现代性中的殷明珠明星形象建构周舒燕
从“洋小姐”到“国民母亲”:林楚楚的跨文化表演实践(—)张颖
娇弱与坚强:上官云珠在20世纪50年代的两种明星形象岳莹
欲戴其冠难承其重:—年民国“电影皇后”票选始末郭毅
第九期:
新中国新闻影院放映实践及其文化生产——以天津新闻影院为例年悦
冷战下的神圣、罪恶与乡愁——20世纪50年代三地银幕上的广州形象崔雨竹
英雄想象·文化记忆·意识规训——“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成长话语陆佳佳
第十期:
励志社电影活动考略欧孟宏
联华影业公司在南洋发展初探庞艳芳
峨眉电影制片厂建厂考赵泓
“英雄性”与“英雄性审美”
——论“献礼电影文化模式”的演变与重塑
摘要:在新中国电影特殊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献礼电影文化模式"作为本土原生的电影文化现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辉煌的成就。年,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献礼的三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取得新主流电影在国庆档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其背后深隐着"献礼电影文化模式"历时演变所积累的丰厚势能的释放与激变,包括对"十七年"英雄电影审美的历史经验和"特战英雄电影"的"孤胆英雄"形象建构的开拓,集锦式、低位化、普通人化"英雄性"的呈现以及灾难英雄、体育竞技英雄的类型化塑造,共奏出主流电影(模式)演变与激活的银幕乐章。
·虞吉张钰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一、“献礼电影文化模式”的演变
新中国“献礼电影文化模式”发端于年3月,周恩来总理为新片展览月亲笔题词“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人民日报》刊发社论《人民电影事业的光辉成就》。年,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会议”上提出由周恩来、邓小平主持,文化部组织国营电影制片厂集中力量拍摄一批优秀影片作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
《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回民支队》《林则徐》《宝莲灯》等36部题材多样的影片。年展映。
年,文化部专门成立献礼片领导小组,筹备新中国成立30周年庆典,在当年的国庆和次年的元旦、春节共分三次集中展映了近三十部献礼片,如《从奴隶到将*》《归心似箭》《吉鸿昌》《小花》等优秀影片,实现了与“十七年”献礼传统的对接和拓展。
年3月,电影局局长滕进贤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主旋律”电影的概念由此开始使用。年1月,广电部和财*部成立了摄制重大题材故事片的资助资金。先后创作了一批高质量、以体现时代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展示*和*队形象及革命历史事件为诉求的主旋律影片。《百色起义》《开国大典》《开天辟地》、“解放战争三部曲”(《大决战》《大转折》《大进*》)等史诗巨片,构成了献礼片创作的最大亮点。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和市场化进程日益加快,分账大片的引进极大地冲击和刺激了国产电影业。以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纪念为引,先后创作了《七·七事变》《鸦片战争》《我的》《国歌》等一系列献礼影片。此外,以《红河谷》《红樱桃》《红色恋人》《*河绝恋》《紧急迫降》《冲天飞豹》等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也开始参照好莱坞大片的类型模式进行创作。然而,其市场效应与社会反响不尽如人意,与“主旋律”大片的期许仍存有较大的差距。
进入21世纪以后,以《英雄》为起点的“古装大片”迅速蹿升为中国电影的主流,伴随着电影体制改革、市场化建设、院线建设的全方位转型,拉开了国产商业大片时代的帷幕。为迎接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30周年以及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电影人筹备了一批主流大片。《风声》《集结号》《十月围城》等影片先后出现。
从年4月开始,中宣部文艺局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先后两次联合主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向祖国汇报’重点国产影片推介活动”,共推介影片超过五十部,从年4月开始,中宣部文艺局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先后两次联合主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向祖国汇报重点国产影片推介活动”,共推介影片超过五十部。
年9月30日,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献礼,《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影片点燃了国庆档电影市场。
二、“献礼电影文化模式”的院线消费
在21世纪伊始,《张思德》《集结号》《风声》《十月围城》等主流电影创作就以多点位探寻的方式进行院线化尝试,但由于缺乏稳定的类型化支撑,表现不尽如人意。
由韩三平、*建新执导的献礼影片《建国大业》采用商业电影的运作策略和工业化制作原则,开始了“献礼模式”的全面翻新。
《建国大业》在商业化上主要采用了两种策略,一是采用全明星阵容。二是全景式、奇观化场景的呈现。
三、激活的经验支点与机制:“英雄性审美”及其类型化策略
—年十年间,“献礼电影文化模式”在商业化的大语境中被重新激活。除了在主流电影层面延续着献礼电影的制作套路外,还有一种与宏大叙事的献礼大片的建构完全不同的策略与方式,即以英雄和英雄形象的银幕塑造为重心的建构。实际上,这是“十七年”英雄电影所奉行的基本策略——即注重英雄形象的银幕塑造。
流媒体与未来的电影业:美学、产业、文化
摘要:本文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流媒体平台网飞(Netflix)为典型个案,从美学、产业和文化三个维度深入探讨流媒体技术对未来的电影业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媒体平台对传统电影美学进行了时空维度、创作趋势、审美类型等维度的重塑;流媒体公司以小众利基市场为切入口实现了对电影内容的深耕;流媒体技术制造的电影接受方式加速了电影文化的内省化和去中心化。中国电影在进行流媒体转型时,可以对网飞模式进行本土化借鉴,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理论和*策上的准备,在立足于电影数字化的生态转型过程和中国自身独特的社会语境的同时,也不应放弃对电影的公共文化理想的追求。
·常江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建构中国电影产业保障体系的契机与进路
摘要:疫情恢复期,电影产业的复苏漫长而艰巨。面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反复给影业市场带来的剧烈冲击,电影要稳投资、拢人才、保放映、维持循环,就必须做好长久应对的准备。建立电影产业保障体系,既是近期重建信心的基石,也是推动产业良性发展的长远大计。欧美电影保险规则的有限性,恰恰反映出保险制度与保障机制之间的差异。困境中,勇于探索中国自己的电影产业保障体系,正当其时。本文认为,坚持行*力量主导、完善"再担保"模式、创新电影金融理念、发挥行业协会的专业优势、树立层级保障观念、引入对冲机制,是决定保障体系能否平稳、长效运行的关键策略。
·姜申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1.21-1.30日线下我们来综合分析一下,如何结合自身条件,科学择校,一期为10天,提前预约,地点北京斑马戏剧影视考研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南-西岸体育公园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