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电影上映时,由于电影的忠实度,许多忠实的书迷都很高兴,但也有许多评论家对其感到失望,他们抱怨这部电影拍得并不像一部电影。“作为一部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缺乏内在的生命力──没有脉动,它是一个二手货。”大卫·埃德尔斯坦在《石板》杂志上这样评论。
失败的改编
作者[美]约翰?M.德斯蒙德彼得?霍克斯
声明
文章内容节选自《改编的艺术》,转载请联系后台
消极的票房回报,疲软的评论和缺乏连贯性是电影失败的常见原因,但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各种在剧本改编过程中所做出的导致电影不成功的决定。为什么改编会失败?
你可能会问,这里的失败是什么意思?
大多数人认为改编的失败有两种情况:商业上的失败和艺术上的失败。商业上的失败是指部电影在本土上映之后的票房收入没有收回电影的制作成本。《天堂之门》()、《伊斯达》()和《未来水世界》()就是商业失败的典型案例。
艺术上的失败是指评论家以各种不同的标准但一致认为这部电影很失败。此外,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这部电影未获得任何奖项甚至奖项的提名。(当然,也存在一种可能,即一部电影在刚上映时未获得任何奖项,但多年后被公认为电影史上的标志之一。)
商业上的失败和艺术上的失败虽然不同,但存在合二为一的可能。例如:
罗兰·约菲执导的《红字》(),尽管有罗伯特·杜瓦尔、加里·奥德曼和黛米·摩尔这种全明星阵容加盟,但仍损失了万美元,并在报纸、杂志、电影和文学评论中大受批评。
布莱恩·德·帕尔玛的《虚荣的篝火》()损失了万美元,被各行业人士评为“一部极度肤浅的失败作品”。
电影《大开眼戒》()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改编自阿瑟·施尼茨勒的梦幻小说,耗资万美元,国内3个月的票房收入只有万美元,获得的评论好坏不均。
《完美风暴》()的损失超过万美元。
《精灵鼠小弟2》()耗资.2亿美元,损失了万美元,两部都是极为失败的改编。
《航运新闻》()改编自E.安妮·普劳克丝的普利策奖获奖小说,由朱丽安·摩尔和凯文·史派西主演,获得评价一般,损失达万美元。
《诱惑法则》()、《白色夹竹桃》()、《不可儿戏》(),以及《皇家俱乐部》(),收到的评论褒贬不一,票房均不佳或仅仅收回成本。
当然,电影改编可能在艺术上极为成功,但在商业上十分失败。比如《大亨游戏》(),改编自大卫·马麦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其剧本也获得了同样的声誉,评论家们公认这是一部值得纪念的电影,同时拥有空前的明星阵容:阿尔·帕西诺、杰克·雷蒙、亚历克·鲍德温、艾伦·阿金、艾德·哈里斯和凯文·史派西。尽管这是一部预算不高的电影,只花费了万美元,但也损失了将近万美元。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我们的评价标准是失败的,他们反对用国内票房盈利或紧随其后的奖项评选来判断一部电影成功与否。那么,让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定义什么样的电影才是一部好电影。评论家通常使用的一个标准是用一部电影的整体连贯性来判断电影的优劣。一部好电影需要将一个强大的剧本、优秀的导演、出色的演员和高水平的制作融合到一起。每一个电影元素(现场、摄影、声音和剪辑)都需要与叙事结构(因果动机、观点和其他故事元素)相结合。也就是说,电影元素与脚本的叙事逻辑需要同步,从而使影片在许多不同的层面上获得一致性。当导演能够自如地协调技术、体裁和叙事元素的选择时,这部电影所能达到的更高层次的视听效果要远远大于各部分简单相加的总和。
消极的票房回报,疲软的评论和缺乏连贯性是电影失败的常见原因,但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各种在剧本改编过程中所做出的导致电影不成功的决定。以下关于失败改编的概括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但它们提供了一个起点以供讨论。
非电影文本我们普遍认为,电影改编失败的原因在于:()文本没有足够的电影性;(2)改编者将文本改编成电影时所做的决定导致了改编电影的失败。
首先,让我们说说电影文本。什么样的文字是比较容易改编的,什么样的文字不利于改编?针对这个问题,C.肯尼斯·佩洛提供了一个公式。
也许最理想的状态是,被改编的文学作品要有很好的情节、几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一个中心主题。这部文学作品最好篇幅较短,少于页,或是有一定量的材料可以被舍弃,而不影响其主要情节和主题。文学作品的质量不应依赖于精美的文字,人物的发展不应过于依赖内心独白或大人物的深度,也不应过分依赖于对任何复杂的叙事观点的使用。
请注意,佩洛同时从正面和反面提出了电影文本的定义,包括应该有什么和不应该有什么。
能够改编成电影的叙事文本应该有一个易于掌握的长度。理想的情况下,其文字部分不能像塞缪尔·理查森的《克拉丽莎》那样有00万字,或是像威廉·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那种只有60段的短故事。若文本包括60至20页文字,那么就没有必要添加或删减内容,以适应电影的一般时长了。如果文本的长度比短篇小说长,那么它应该包含可削减且不损害情节或故事中心主题的内容。
电影文本必须有一个很好的情节。理想的情况下,文本要有因果联系,以目的驱动,可以通过开端、中间和结局很好地发展出一个故事。如果文本场景中蕴含动作,则文本更具有改变性。文本中也应该包含一些多维人物,能引起观众兴趣并产生共鸣,其中至少有一个人物是立体的,是能够发展和改变的。
一段适合改编的叙事性文字不应该依赖于作者诗般的描述、权威的评论,以及深刻的反省或是(讽刺、迂腐的)腔调,也不应该过分使用历史细节、文学幻想、哲学道理、抽象思考或者印象主义。最后,文本不应使用第一人称或是杂糅的人称表述。
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是一个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例子。据菲利普·弗伦奇说:“电影史上,以尚未完成版的《堂吉诃德》为标志,从20世纪20年代的谢尔盖·爱森斯坦到20世纪50年代的奥森·威尔斯,如同一个诅咒,把疯狂的理想主义的英雄转移到大银屏上。”显然,小说中堂吉诃德的“诅咒”部分就有页,需要大幅削减才能适合现代剧本的长度。
当然,所有这些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规则都是最宽泛的概括。许多成功的电影正是由那些不适合改编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由斯派克·琼斯执导的电影《改编剧本》()就是一个例子。年,苏珊·奥尔琳在《纽约客》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有关佛罗里达州的几个盗贼的文章。奥尔琳后来把这篇文章扩展成了一本书,并添加了人物约翰·拉罗。奥尔琳出售了这本书的电影改编权,并签约查理·考夫曼来编写剧本。但是,这本非小说作品是关于果园和对果园盗贼的反思的,而不是一个可以用开端、发展和结尾连接起来的故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考夫曼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故事,关于考夫曼自己努力改编这个“伟大的、广阔的《纽约客》的作品”,并将其插入到剧本中,试图“忠实”于奥尔琳的素材。电影中加入了包括编剧自己、新构思出的孪生兄弟唐纳德·考夫曼、《兰花贼》的作者苏珊·奥尔琳、这部电影的导演,以及考夫曼的经纪人等人物。需要注意的是,《电影改编》这部影片有两个主要问题:如何表现原书中描述的约翰·拉罗什的故事《兰花贼》,以及如何尽力修改考夫曼自己设计的故事以适应本书的故事。现实中的编剧和电影中的编剧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奥尔琳的原作缺乏一维人物角色以及强烈的情节,拍摄电影时需要添加这些元素。
因此,改编失败的一个原因是,先前的作品不适合改编成电影,要么是因为它包含的叙事性特征很难在电影中存在(譬如《堂吉诃德》的长度),要么是因为它缺乏强有力的叙事性特征(譬如《兰花贼》的情节和人物)。需要记住重要的一点,无论原始文本内在的困难是什么,如果拥有强大的剧本、精湛的演技以及优秀的导演,故事就可以通过一种灵活的方式被转换成电影。
电影化判断失误
让我们假设改编者选择了一部适合改编的文本,可文本与一部成功的电影之间仍有堆积如山的决策。哪里出了差错?
与文本的关系过于紧密
根据最近的一项估计,当今好莱坞故事片的平均制作成本超过亿美元(包括宣传和推广费用)。由于投资巨大,若一个故事“早已被喜爱”,成功受到公众的欢迎,那么电影公司则更愿意将其改编成电影。《沉默的羔羊》(99)的剧本的作者泰德·塔利在一次采访中解释道:“已经有人出版了这本书,所以它肯定是有可读性的──至少,他们(电影工作室和制片方)这么认为。即便他们还没读过这本书,他们也确信这本书有一定内涵,至少存在故事和人物。”
许多电影改编自拥有巨大读者群的知名作家的畅销书,这是在情理之中的。想想斯蒂芬·金、约翰·格里森姆、迈克尔·克莱顿和詹姆斯·W.帕特森,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书可以带来固有的观众,至少可以保证一定的票房回报。但是为了确保原著读者不会讨厌这部电影,制片方必须确保电影改编与所流行的文本间保持较为紧密的关系。通常来说,读者越熟悉作品的细节,改编本就必须越接近原著。但有时想要保持紧密却会适得其反,结果就是拍成一部电影书,令观众不满。
由克里斯·哥伦布执导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电影与原著保持紧密关系的一个例子。“哈利·波特”系列畅销书的作者J.K.罗琳知道自己有一群忠实的书迷,所以在出售电影改编权时,她要求电影要忠实于原著,甚至坚持电影导演、演员和电影制作的其他元素都要经过她的批准。电影上映时,由于电影的忠实度,许多忠实的书迷都很高兴,但也有许多评论家对其感到失望,他们抱怨这部电影拍得并不像一部电影。“作为一部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缺乏内在的生命力──没有脉动,它是一个二手货。”大卫·埃德尔斯坦在《石板》杂志上这样评论。“可靠但是无灵感,哈利缺乏生动性。它是受人尊敬的,但是有一点沉闷。”J.霍伯曼在《乡村之声》上写道。尽管评论不一,但我们听到最多的抱怨则是,改编过于忠实于原著了,以至于削弱了电影的戏剧性。相比之下,“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二部——《哈利波特与密室》()则改编得更成功一些,可能是因为它少了一些对原著忠实度的痴迷。由彼得·杰克逊执导的《指环王:魔戒再现》()在拍摄手法上比《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更为灵活,赢得了众多好评与各大奖项。简言之,改编失败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改编电影与原著的关系过于紧密了。
无论是只顾赚钱的电影公司不想让畅销书的忠实读者失去兴趣,还是改编者景仰文学巨匠,试图为新一代保存好文学巨著,若在改编一部文学作品时,不充分利用电影媒介去讲故事,它就不会是成功的范式。改编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并不是“这对于原著来说是真实的,还是不真实的”,而是“凭借自身力量这样做,它是否会成为一个连贯且有说服力的故事”。
添加了错误的元素
我们之前讨论了编剧查理·考夫曼该如何在苏珊·奥尔琳的作品中添加人物和故事线索,将一部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文本改编成一部电影,并赢得了批评家的高度赞扬。尽管在电影最后20分钟里添加的戏剧性的伤害与死亡完全运用了好莱坞的手法,但因为它嘲笑了典型的好莱坞式老套结局,最后的添加起了作用,因此正配合了电影开始时的讽刺语气。但并不是所有的添加都是合适的。
例如,理查德·西奥德梅克执导的电影《杀人者》(),电影前2分钟忠实地改编了海明威的同名故事,而电影其余部分是一个长达9分钟的添加,挖掘出另一条线索,介绍了新的人物和背景,并引入了一个新的主题。这一巨大的添加是为了将海明威的故事作为一个引导性的结局,来讲述“一个有关一桩计划周密的劫案的令人雀跃的故事”。一些人认为,要将一个短篇故事改编成一部长篇电影,西奥德梅克的添加是一种必要的填充。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改编方式,将一种读者意料之外的黑帮故事变成一种读者意料之中的黑帮故事。添加的内容淹没了海明威复杂的文学故事,将其呈现为一个简单通俗的故事。
削减了重要的内容
白鲸记MobyDick()导演:约翰·休斯顿编剧:赫尔曼·梅尔维尔、约翰·休斯顿、NormanCorwin主演:格利高里·派克、理查德·贝斯哈特、奥逊·威尔斯类型:剧情/冒险
根据梅尔.维尔的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由老牌导演约翰.休斯顿掌舵,加上格利高里.派克将高傲倔强的艾海伯船长塑造得入木三分,使本片成为海上冒险片的经典佳作。故事以一条全身纯白的巨型鲸鱼莫比敌为中心发展,它是一条被水手们视为魔*化身的凶猛鲸鱼。艾海伯在捕捉它的过程中被咬掉了一条腿,这种屈辱与伤痛更激发起他一定要打败这条巨鲸的决心,然而也因他这种偏执狂的意志导致很多无辜船员葬身海底的悲剧。本片的海上历险场面拍得相当壮观,在细腻的心理刻画之外也有不错的娱乐效果。
约翰·休斯顿执导的电影《白鲸记》()保留了原著中的主要人物、一些对话和现实的叙事部分,尤其是行动几乎失控的捕鲸场景。但电影舍弃了一页又一页的科学、历史、哲学、*治、宗教等方面的题外话,舍弃了关于鲸类分类的许多章节,原作者梅尔维尔则用这些内容来扩展捕鲸的主题。小说的叙事主线被保留了下来,但那些关于这次捕鲸航行询问上帝与宇宙本质的象征性细节则被舍弃了。简言之,重要的形而上学的内容被剪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简单的捕鱼的故事,没有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内涵。相反,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原著读者发现了这部作品最有价值的内容。
贴近好莱坞模式
一般来说,文本越是在时间上远离读者,改编者越能背离文本,而不用害怕失去观众。当今大多数电影观众从未读过托马斯·马洛里的《亚瑟王之死》,所以他们也不太可能意识到好莱坞在重述亚瑟王传说时的巨大自由。(当然,亚瑟王故事的不同版本不仅取材于马洛里的版本,也取材于其他英文和法文的文本,所以很难确定《亚瑟王之死》背离原著是编剧的决定,还是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更少有观众阅读过5世纪无名的浪漫民谣《绿林英雄罗宾汉》(罗宾汉故事的最初来源)。女仆玛丽安在之前关于罗宾汉的作品中从未出现过,这是好莱坞的一次重要改编。在电影中,罗宾汉不仅抢劫富人,还抢劫神职人员,他打败这些人,将他们绑起来,丢弃在路旁。
上述两则案例都证明了,现代电影导演不会按照特定的文本或其他电影来改编几个世纪以来传承下来的传说。关键在于,即便他们漫不经心地对待历史久远的故事材料,以好莱坞的方式改编它们,也不会令观众感到厌烦。但同样运用好莱坞手法来改编电影也可能会适得其反,由《红字》改编而成的电影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红字ThScarltLttr()导演:罗兰·约菲编剧:DouglasDayStwart主演:黛米·摩尔、加里·奥德曼、罗伯特·杜瓦尔类型:剧情/爱情
故事发生在7世纪。赫丝特(黛米·摩尔DmiMoor饰)离开丈夫,孤身一人来到马萨诸塞湾的英属殖民地定居。在这里开拓的英国人信仰坚定,恪守清规,赫丝特的一些举动在这压抑的殖民地环境下颇为引人注目。当地的牧师阿瑟(加里·奥德曼GaryOldman饰)英俊而富有激情,赫丝特为他的神采深深吸引,两个性情相投的人很快陷入了危险的热恋。不久殖民地方面接到了赫丝特的医生丈夫被印第安人杀害的消息,本以为可以公开关系的一对恋人等到的却是东窗事发,赫丝特为保护阿瑟,拒绝供认通奸者,自此被投入监狱直至产下一名女婴,而阿瑟则在监狱外日日承受心灵的拷问……出狱后的赫丝特戴上了通奸者的耻辱标志,同时她大难不死的丈夫突然现身,誓要将通奸者揪出以发泄心中怒火……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红字》是一本大多数美国人在高中或大学时期读过的小说。小说开始于海丝特·白兰被清教徒狱警带出监狱的场景。珀尔胸前有一个红色的A字,怀里抱着刚出生的婴儿,这些细节都象征着她的通奸罪。在清教徒团体前面的公共广场上的绞刑台上,虚伪的阿瑟·丁梅斯代尔牧师告诫海丝特放弃说出奸夫的名字。与此同时,她失散多年的丈夫罗杰·齐灵渥斯回来了,隐瞒自己的身份,并着手寻找海丝特的共犯。最后,阿瑟承认了自己就是奸夫并且死去。海丝特带着珀尔去了欧洲。当她的女儿长大成人并结婚后,海丝特返回波士顿并再一次拿起了那个红字。多年之后,海丝特去世了,在阿瑟旁边安葬,与他共用一个墓碑。
电影《红字》的一个性感的场景,加里·奥德曼饰演阿瑟·丁梅斯代尔牧师,黛米·摩尔饰演海丝特·白兰,但是霍桑的小说《红字》中并没有关于这一场景的描述《红字》对任何改编者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因为小说中除了人物思想外很少有行动。“他们被限定在清教徒的背景下,霍桑笔下的人物充满思想和感觉——爱、恨、解释和猜测,但是他们很少做任何事情。”以现代的标准来衡量,在小说中,是性感的纠缠逐步导致了海丝特和阿瑟的通奸行为,但霍桑并没有描述这一点。好莱坞在年将《红字》改编成电影,由罗兰·约菲执导。在这个松散的改编本中,海丝特第一次看到阿瑟裸泳,然后幻想他在自己的浴室光着身子洗澡的场景,这个场景是通过海丝特的佣人米图巴透过钥匙孔看到的。霍桑从未描写关于阿瑟与海丝特在浴室内的性爱场景,也没有描写米图巴偷窥的场景。裸体、性和窥阴癖者,所有图像都笼罩在一种软色情的阴霾中。导演还在电影中添加了图像暴力:
酷刑、自残、强奸未遂、谋杀、自杀、剥皮、中止的死刑和火刑。电影中,由于对海丝特的渴望,阿瑟浪漫而痛苦,不再是小说中那个虚伪的懦夫。海丝特则被改写成一个自由奔放的支持男女平等的女人,性开放且反对一切她所遇到的大男子主义者。最后,电影以好莱坞的乐观结局收束全篇,取代了霍桑小说模棱两可的结局。在电影中,阿瑟并没有死去,而是在海丝特驾着四轮马车离开波士顿时加入了她和珀尔,走向新生活。最后,电影以阿瑟和海丝特长久的亲吻结束,成年珀尔成熟的声音以画外音的形式响起:“我父母像往常一样分享着爱。”
另一个好莱坞式改编的例子是由理查德·康奈尔的短篇小说《最危险的游戏》改编的电影。这部小说经常出现在高中和大学课本中,并曾被改编成至少9部电影。这个故事是关于雷恩斯福德的,他是一个著名的大游戏猎手。他在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上遭遇海难,见到了扎洛夫将*,一个贵族狂人。他分享了自己对运动的热情,但他更喜欢狩猎人类。当雷恩斯福德成为扎洛夫的猎物时,他运用狩猎知识成功躲避追杀,并最终将扎洛夫杀死。
最危险的游戏ThMostDangrousGam()导演:欧尼斯特·B·舍德萨克/欧文·皮切尔编剧:JamsAshmorCrlman、理查德·康奈尔主演:乔尔·麦克雷、菲伊·雷、罗伯特·阿姆斯特朗、莱斯利·班克斯、诺贝约翰逊类型:悬疑/惊悚/恐怖/冒险
Acabincruisrisshipwrckdoffthcoastofarmotisland,anditsthrpassngrsmanagtorachthislandsafly.Thislandisowndbyastrangandnigmaticcountwhoinvitsthmtostay.Buthhasanundrlyingmotivforhisapparntgnrosity:CountZaroffnjoyshunting--andhonlyhuntsthmostdangrousgam:humans!
欧内斯·B.舍德萨克和欧文·皮切尔执导的电影《最危险的游戏》(),通过添加了伊芙·特洛布里奇这个角色,使电影更具好莱坞模式。伊芙·特洛布里奇是一个陷入困境的未婚年轻女子,由因《金刚》而成名的费伊·雷出演,她挑起了扎洛夫的欲望,并得到雷恩斯福德的保护。尽管电影还保留了两个人彼此狩猎的前提,伊芙还是跟着雷恩斯福德穿过海岛的丛林逃跑了。最后一次击败扎洛夫之后,雷恩斯福德和伊芙关掉了马达,此时,受伤的扎洛夫从一个高高的窗户坠落而死。添加好莱坞浪漫元素,无疑是希望这样一部以雄性竞争和暴力为主题的电影也能够引起一些女性观众的兴趣。费伊·雷是玛丽莲·梦露和其他性感女神的前辈,她身着低胸衣、脚踩高跟鞋奔跑着穿过丛林的情节,破坏了故事的可信度。
这种好莱坞模式的改编并不罕见。马克·阿克塞尔罗德声称,一个为改编电影而选择的文本必须自然地适应好莱坞的准则,或是以好莱坞模式来处理。“无论这个文本如何开始,能改编成好莱坞电影的文本势必是一个具有丰满的人物和线性故事发展的作品。”若不符合这个准则,这部作品可能不会被改编成电影,但若是符合,改编而成的电影或许看起来更加背离原著。好莱坞电影产业化改编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好莱坞的准则,但却减少或“破坏”了一本小说情感流露的本质。
选角失误
选角失误,即电影选择了一个不适合这个角色的演员来参演。我们在《改编的艺术》一书中讨论过亨弗莱·鲍嘉在外形方面不适合出演电影《马耳他之鹰》中山姆·斯佩德这一角色。然而,选择鲍嘉是合理的,因为他展现出了小说中斯佩德身上的那种控制下的威胁。之前我们提到,我们不能完全用忠实度来衡量改编电影的质量,紧密型改编和松散型改编都有可能成功或失败。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电影选角,也就是说,演员的外形和他身上的一些细节是否与原著描述的完全一致并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要选择符合文学特征的演员,以保证他不会破坏故事的连贯性。
许多电影中的故事都是由角色驱动的。角色的欲望和野心驱使他采取一个行动,然后是另一个,然后又是一个。但有时候一个演员出演电影时的年龄、外表、体型、现有的角色,或者公共声誉都是被“改写”的部分。然而,问题在于那个“被改写”的角色可能不会产生原有的动机了。因此,应该产生于角色动机的行动便看起来似乎不合情理。
例如,在斯蒂芬·克莱恩的小说《红色英雄勋章》中,主人公亨利·弗莱明被描述成一个未经沙场的年轻士兵,他在内战期间经历了一次沙漠区域的战斗。小说描述了弗莱明的胆小和恐惧,以及他最终成功控制了自己的恐惧。在将小说改编成电影时,为了塑造弗莱明的形象,导演约翰·休斯顿决定选择士兵出身的演员奥迪·墨菲出演这一角色,然而他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最多荣誉勋章的战士。观众们都熟知奥迪·墨菲的背景,让他出演一个涉世未深且胆小的年轻士兵,就相当于选派在好莱坞经常扮演放荡人物的年轻演员出演耶稣基督或圣人甘地。在休斯敦执导的《红色英雄勋章》中,弗莱明不可避免地要最终展现出勇气,因为那个时代几乎没有观众能想象奥迪·墨菲会变成一个胆小*。
有些情况下,选角失误与演员的年龄有关。例如,在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中,中尉弗雷德里克·亨利是一个年轻的救护车司机,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成年了。小说借鉴了海明威8岁时的亲身经历,以美国人的身份担任意大利部队中的一名*官。尽管小说中并未明确提到亨利的年龄,我们也知道他很年轻,可能差不多就是海明威当时那个年纪。在年的改编电影中,扮演亨利的演员是32岁的洛克·哈德森。扮演一个天真无邪的年轻人,去经历爱情、战争和怀疑,哈德森似乎太过成熟了。由海明威的另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也存在选角失误的问题。在电影《太阳照样升起》()中,杰克·巴恩斯由泰隆·鲍华(44岁)扮演,罗伯特·科恩由梅尔·费勒(40岁)扮演,比尔·戈顿由埃迪·艾伯特(49岁)扮演,埃罗尔·弗林由看起来消瘦憔悴的麦克·坎贝尔扮演(48岁)。扮演小说中30多岁的人物,这些演员似乎都太老了。
有时演员会被请来扮演一个不适合他的角色。改编者可能会决定改编原著中的人物来适应演员。例如,在将汤姆·沃尔夫的畅销小说《夜都迷情》改编成同名电影()时,在彩排的过程中,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发现自己需要重新改写一些内容。
布鲁斯·威利斯没有技巧,也不像F.默里·亚伯拉罕那样自信。他也不像汤姆·汉克斯那样拥有天赋,并且勤奋又任劳任怨。布鲁斯·威利斯并不是没有天赋,只是他的戏路很窄。当德帕尔马和迈克尔克·里斯托弗(编剧)观看他彩排时,很明显,他们必须重新考虑皮特·法洛这个角色。记者已被写成一个卑鄙的叛徒。布鲁斯·威利斯,不管怎么说,不能动摇他的角色。他不是那种很容易就能进入别人角色的演员,他所扮演的角色最好都是同样可爱的流氓。他是一位影星,这比什么都重要。
受布鲁斯·威利斯戏路的限制,原著中沃尔夫身上虚荣的性格需要被修订。
人性污点ThHumanStain(3)导演:罗伯特·本顿编剧:尼古拉斯·梅耶、菲利普·罗斯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妮可·基德曼、温特沃斯·米勒、加里·西尼斯类型:剧情/爱情/惊悚
影片开始于一场车祸,一对男女在车祸中丧生,雅典娜大学的前任教授科曼·希尔克和他的情人佛妮娅……希尔克曾拥有平静而幸福的人生。他是一位优秀的教授,长年的辛勤工作使他得到了同事的尊敬,学生的爱戴。家庭亦无可挑剔,深深相爱的妻子也是老师,他们育有三个孩子,事业都很成功,其中两个像他们一样拿起了教鞭。生活对于希尔克似乎美好得令人嫉妒。但在和谐之下,他隐瞒着一个秘密。他实际上是一位非裔美国人,只是因为肤色很浅所以谎称自己是犹太人——甚至连妻子也不知道。
由罗伯特·本顿执导的电影《人性污点》(3)改编自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一些评论家认为这部电影的选角也存在问题。电影的中心人物是科尔·曼丝,他是一位教授兼院长,在一所规模较小的新英格兰大学教授古罗马文学。曼丝看上去是犹太人,但他实际上是黑人父母的儿子,他的白皮肤使他拥有白人的特权。被挑选出来扮演曼丝的演员是安东尼·霍普金斯。正如安东尼·莱恩指出的那样,我们要被迫接受“由一个威尔士人扮演一个美国黑人,这个黑人在故事中扮演一个白皮肤的美国犹太人”。这是一种独特的景象,令人很难相信。同样,曼丝与福尼亚·法利之间有一段不可能的爱情,福尼亚·法利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目不识丁的、粗鲁邋遢的看门人/雇农,这个人物由妮可·基德曼扮演。你可以想象一下福尼亚,她在小说里被描述为一个贫穷白人的后裔,并不适合让迷人的妮可·基德曼来扮演。可以说,演员影响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物可能会因为演员而被削弱或删除。当配角演员抢戏的时候,主角会向导演抱怨,导演为了安抚这位明星,配角的角色就会被削弱甚至删除。这对电影来说是不幸的,因为减少或删除配角有时会削弱影片的情节,甚至导致影片整体的失败。以电影《蓝色大丽花》()为例,根据雷蒙·钱德勒创作的剧本,多丽丝·道林在电影中抢了维罗妮卡·莱可的戏,结果她的角色被削弱了。而霍华德·霍克斯执导的电影《红河谷》()改编自博登·蔡斯的短篇小说《奇泽姆小径》,其中,约翰·艾尔兰饰演的彻丽·瓦朗斯在电影前三分之一部分是一个有地位的重要的小人物,但后来这个人物却突然消失了。影星约翰·韦恩后来解释说,艾尔兰和霍克斯同时追求一个女孩,结果艾尔兰的角色被削减了。导演在电影中修改或削减角色可能存在很多原因,但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选角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叙事重点,影响故事的连贯性和合理性。
过分强调时代
在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时,改编者往往会在重塑时间和地点的细节时浪费过多的精力。强调故事的时代特征无可厚非,但若因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