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毛静媚整理
责编|小一
编前近日,由州直机关工委举办,特邀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博士后段金生同志作的《云岭大讲堂·红河讲坛·从进士到*阀:*都督杨增新》专题讲座在蒙自红河会堂举行。此次讲座很好地还原了一个历史人物本来的面目。通过对杨增新故事的讲述,给予干部职工一些启发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增强学习能力,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也因这次讲座,这个从红河走出的“*王”,又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杨增新,年出生在蒙自市期路白乡莫别村。他在这个小山村里度过了少年时期,其后,14岁中举,15岁中进士及第。从此,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踌躇满志地离开了故土,怀抱“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踏上了人生旅途。历任甘肃天水县知事,河州知州,陆*学堂总办。清光绪三十四年入疆,先后在阿克苏、乌鲁木齐、巴里坤等地任道台。年被北京国民*府任命为*督*、省长。年6月,被南京国民*府任命为*省主席兼总司令,同年7月7日被下属樊耀南刺杀身亡。修缮中的莫别村杨增新故居镇边鼎臣杨增新治理*期间,国家内忧外患,要保一方平安绝非易事。有一次,杨增新对几名汉族部属大发脾气后,他余怒未息,对包尔汉说:“你知道不知道,什么是地狱?”包尔汉说:“知道。”杨增新说:“这就是地狱,我在这儿被判了无期徒刑。”包尔汗后任*省第一任主席,他与杨增新有过密切交往,他在《*五十年》一书中是这样描绘杨增新的:“杨增新是个内心阴鸷、善于机变的人,但是表面上没有官僚气派,平易近人。他健谈,谈话还特别风趣,具有相当强烈的感染力。有时候他也谈本人的过去生活和对事物的看法,在兴奋或激动时,还偶尔吐露他的真实人生观和统治权术。”“既能运筹帷幄,也会冲锋陷阵,从来没有失误。”这是杨增新的自我评价。杨增新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二十几岁即有带兵的经历,是否真是文武双全?包尔汉对此并不否认。他一方面肯定杨增新“读书养性”的功夫,同时还纠正一些人说杨增新不懂*事的看法,称“是错认了他”。杨增新接待斯文·赫定与徐炳昶率领的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反对铺张“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这是对封建官僚腐败的形容,但杨增新则是个相对比较清廉的官员,可谓罕见。他生活非常俭朴,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不纳妾,不贪图个人享受,反对铺张浪费,反对馈赠、办寿。他有一件棉袄袍子,竟穿了十几年,直到死的时候还穿在身上。*自清代以来一直是靠协响过日子,维持**权存在的所需费用完全依靠内地各省赞助。辛亥革命后,协响断绝,*不得不财*自筹。杨增新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厉行节约,不准增设机关,不准增添官员,不不准增加薪俸。有一年,斯文赫定来*,杨增新笑着对斯文·赫定说:“你们不是来考古么,我这所省长公署却是件古物,你们不妨先把它考证一番呢!”乌鲁木齐文昌庙洞察秋毫杨增新在各地布置眼线,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情报信息。他虽然十余年足不出省城,但对各地官员的言行以及百姓的生活状况、社会动态等都能够有比较真实、全面、及时的了解。老百姓要想见杨增新反映情况,无需登记预约,只要在他的办公室门外喊一声或敲一下窗户就进门了。向杨增新报告情况的人有不少都是些街头巷尾的小商小贩。街坊邻里有什么议论,市场上萝卜羊肉有没有涨价,有没有可疑人出现,这些都是杨增新喜欢了解的事。有时警察局不知道的事,他都知道。当时有个天主教神父叫奚伯鼎,是个德国人,连他都不得不感叹:哈密一只臭虫发烧,杨将*都会知道。杨增新的*队防患未然杨增新的铁腕非同一般。有一年元宵节的前一天,杨增新宴送教育部视察员,高官满座,美酒佳肴,觥筹交错。正当大家举杯相欢的时候,谈笑风生的杨增新忽然喝道:“砍夏鼎!”只见一名陪客的脑袋在眨眼间就滚落在地,教育部视察员吓得瘫软如泥躺到了桌子下。杨增新命手下将尸首拖走,然后若无其事地招呼大家继续喝酒。大惊失色、*不附体的众宾客刚刚坐定没一会儿,只听杨增新又是一声喝令:“砍李寅!”一顿饭没吃完就杀了两个吃饭的人,有的人吓得竟拉了裤裆,但杨增新依然热情地招呼大家继续“吃好喝好”。被杀的两名*官一个是营长,一个是副营长,他俩之所以在鸿门宴上惨死刀下,是因为在背后说了一些对杨增新不满的话,不幸被杨将*的耳目闻知。杨增新曾言:“知其为害,则当于患之未发而先除之,无或姑息。”又说:“圣人为天下除害,亦须狠心辣手。”重教限教杨增新很重视宗教的作用,很尊重宗教界人士,但他又通过各种措施防范宗教成为异己的力量。在当时,杨增新可称得上中国最善于处理民族问题的官员。他非常重视研究民族问题,非常善于处理民族关系,他在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上的方略,对稳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些做法在今天依然被证明是成功有效的。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杨增新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基本思想和原则,那就是:尊重宗教、规范宗教、防止宗教*治化。为了稳边固疆,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上,杨增新采取了很多符合当时历史环境的措施,其中一些措施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史鉴价值。杨增新规定:只能保留原有的教派,任何人不得“另立教派”或“私立门户”;不准擅自添建新寺;严禁跨区传教,严禁外国人在*传经布道;坚持*教分离,宗教人士不得干预*治或操纵地方*权;对出国朝觐实行严格限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抵制外国宗教势力对*的渗透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入侵*的苏联*队维护统一从杨增新主**始,直到被刺身亡,在近20年间,虽然中央*权在风雨飘摇中频繁更替犹如走马灯,但杨增新一直牢牢掌握着*的**大权。杨增新采取“认庙不认神”的策略,无论是谁夺得国家大权,无论打着什么旗帜,无论宣扬什么主义,他都俯首称臣,表示拥护支持。虽然这很容易被指责为投机主义,但客观上却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年7月1日,杨增新又依惯例通电宣布承认南京*府,同时还召集地方官绅开会“统一思想”。他在大会上说:比如一个商店,买卖亏了本,破了产,以后把商店的招牌换了。招牌虽然换了,货还是货,买卖还是要做,我们就不能因此不承认这家商店了。杨增新苦心经营*可谓是殚精竭虑,他似乎有很多机会与中央*权分庭抗礼——像内地一些*阀一样占山为王自立门户,但他没有乱世称雄的割据野心,他虽然严防内地*治势力影响*,但主要还是为了防范*出现难以控制的祸乱,继而被外国敌对势力所利用。最让杨增新引以自豪的就是在他的任上维护了*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杨增新曾公开这样评价自己的*绩:17年来,*各族人民相安无事,没有闹过乱子,我们也没有让外国人侵犯过我们的疆土,在外交上也没有丧权辱国。包尔汉对杨增新也曾有类似的评价:“他在*十几年,同帝国主义国家和他们的代理人没有签订过丧权辱国的条约或作过类似的口头默契,他没有依靠他们谋求什么,也没有借过外债。”乌鲁木齐洋行街谋略至上对于当时存在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以及其它各种不稳定因素,杨增新一方面有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措施有力。他的观点是:除害如斩*蛇,应当机立断,稍纵即逝。我不制人,人将制我。成败存亡,决于俄顷。当断不断,必受其殃。杨增新无疑是个谋略过人、手段强硬的*治家。他认为:一个英明的*治人物,固然不能嗜杀成性,但也绝不能姑息养奸。遇到一个祸乱分子,除掉他不过是一个人;如果对他的煽动蛊惑疏于防范,等他坐大成势后,你就不得不杀许多人了。这初看是仁慈,其实是在作恶害民。杨增新虽然竭力维护*的稳定,但他并不不迷信强制力,而是崇尚谋略至上。杨增新曾很自豪地讲:“治理*并不需要*队,只要我的一颗脑袋和一支笔管就可以了。”杨增新治理*17年,著有《补过斋文牍》《补过斋日记》,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史遗产。杨增新从清末就开始做官,治疆17年,在当时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封建官僚能够保*偏安一隅,对其当有公正客观的评价,决不能用一句“是维护个人封建统治的需要”就将他的历史贡献一笔抹煞。(文图资料参考中文百科在线)
hhrb_rw邮箱|rwhh.cnQ群|长按上面图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