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LD-75型发电机
82-A型幻灯机
FK扩音机
……
11月9日
记者来到还在布展中的红河州电影放映历史陈列馆
沿着时间的脉络
感受红河州电影放映的历史
“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布展,分为解放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上世纪末、新世纪初到现在3个部分,有实物、海报、音视频资料,尽可能地囊括了红河州电影的历史。”红河州农村电影发行管理站站长马刚说。
电影于年在法国诞生,战火轰鸣的年,伴随法国商人的米轨的隆隆声,无声电影也来到了蒙自,《家丁报仇》随即在蒙自上映,这是红河州有记录以来放映的第一部电影,这些资料在陈列馆的第一部分展出。当然,这里也少不了电影放映机的陈列,这些电影机中,有产自南京、甘肃等地的国产货,看着这些放映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搬个小板凳在村中看着拉起的白幕布,等着电影机发出有节律的响声,幕布上逐渐出现电影的画面。
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到个旧视察时,电影队在十号楼宾馆为期放映了《锡城的故事》。“保密程度相当高,放映员是中午4时用车接到放映厅后,再不给走出外面。”这是当时为朱德放映电影的放映员蒋友亮先生亲手书写的手稿,后人从他当时亲笔下的回忆手稿中,了解那段历史。有关电影《锡城的故事》的资料也是陈列馆中的重要展品。
上世纪80年代,电影放映事业空前繁荣,各地采取国办、集体办、个人办等多种形式,大力促进电影队、电影院的发展。根据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州电影院放映单位发展到个、城市电影院23座、农村集镇电影院49座、农村各种体制的放映队伍个。
这部分除了展出了红河州第一代放映员参加培训的证书、当年的电影书籍外,更多的是当时《大决战三部曲》《白求恩》《高山下的花环》《上甘岭》《*的儿女》等一大批颇具时代特色的电影原版海报,“这里有一张非常珍贵的海报,纯手工绘制的电影海报。”顺着马刚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电影《女理发师》的海报。“这张手绘海报,一笔一划蕴含着画师对电影的理解,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也更具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从胶片逐渐转变为数字信号,大小不一的铁质胶片盒逐渐成为历史,放映机也从大变小,城里的电影院越来越多,越来越豪华,乡村的老百姓看电影也越来越方便。
与此同时,《山间铃响马帮来》《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芳华》……红河州的美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导演,在红河州取景或者拍摄反映红河州风土人情的电影。
“现在,红河州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州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电影放映网。*的十八大以来,红河电影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使命,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村寨,宣传*的路线方针*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境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马刚说。
一本本不同规格的电影胶片,一张张不同时期的老电影海报,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光影传奇。从黑白到彩色、由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数字电影……电影放映历史陈列馆通过对电影放映机及电影发展历史的回顾和展望,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科技发展,探寻电影与红河的渊源。
红报君悄悄告诉你
红河州电影放映历史陈列馆
将于近期开馆
我们会及时发布信息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