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红河大地告别绝对贫困
TUhjnbcbe - 2021/1/1 17:24:00

11月14日,云南省正式公告,屏边县已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现批准退出贫困县!至此,我州7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贫困群众告别绝对贫困。

年,石屏县摘帽;年,泸西县摘帽;年,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元阳县摘帽;年屏边摘帽。

这也昭示着,

曾是云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红河州,

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云南省人民*府关于批准镇雄等9个县市退出贫困县的通知

有关州、市人民*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发〔〕16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厅字〔〕16号)和《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云南省年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开组〔〕19号)有关规定,经过县级申请、州市审核、省级核查和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公示等程序,镇雄县、会泽县、屏边县、广南县、澜沧县、宁蒗县、泸水市、福贡县、兰坪县9个县、市已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现批准退出贫困县。镇雄等9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后,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继续强化脱贫攻坚责任落实、*策落实和工作落实,保持持续攻坚态势,持续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壮大,抓好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致贫。要高度重视并全面整改评估检查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立行立改,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年11月13日

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红河县洛恩乡草果村委会草果自然村李呼者,终于告别了四处漏雨的破瓦房,没花一分钱就搬进了迤萨镇西湖小区。“孩子上了学,我们两口子就在家门口打工,收入也不错。现在已经习惯了城里人的日子,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从农民变市民的李呼者把大山和贫困远远甩在背后,开始融入新的生活。

迤萨镇西湖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岂止是李呼者。在红河大地星罗棋布的安置点,一张张笑脸透露出幸福生活的甜蜜。从深山老林、峡谷深涧搬进安置区,从茅草房搬进新楼房,映射出全州名贫困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瘠之地到“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的蝶变历程。

巍巍大围山,潺潺牧羊河。深秋时节行走在苗岭大地,一处处易地扶贫搬迁点鳞次栉比,一片片特色产业园生机盎然,一个个扶贫车间蒸蒸日上,贫困群众搬下山、住进楼,就了业、脱了贫,屏边县在脱贫攻坚的浩荡征程中书写着催人奋进的减贫实践。

采摘甜美多汁的“妃子笑”荔枝

猕猴桃获得地理标志产品商标保护

“屏边县是全国五个、云南省唯一的单列苗族自治县,年被列入全国个、云南省8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年被列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脱贫攻坚任务极其艰巨。”屏边县扶贫办主任李海国介绍说,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屏边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由年的人到目前清零,贫困发生率从年的55.68%降至零。

重楼种植示范基地

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种植白芨苗

州扶贫办主任龙刚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红河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局工作聚焦脱贫攻坚、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方法聚焦“户户清”,深入一线、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79亿元,全州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实现了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屏边县苗族刺绣传承项目打造了“企业+协会+订单+绣娘”的民族文化产业扶贫模式

凝聚起干群同心勠力攻坚的磅礴力量

“‘坚韧不拔、善作善成’的石屏精神、‘石头缝里刨穷根’的西北勒精神、‘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哈尼梯田精神,贯穿了整个脱贫攻坚全过程,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激励着全州上下砥砺前行。”龙刚说。

西北勒乡群众在采摘苹果(胡彦辉摄)

从无所事事的“酒蒙子”、远近闻名的“懒汉”到现在的村民小组长,从破败不堪的茅草屋到如今的崭新楼房,河口县南溪镇大南溪村夹层小组的贫困户王光明“懒汉”变“好汉”,演绎了一段人生励志故事,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传奇人物。走进王光明的新家,记者看到,宽敞的客厅整洁明亮一尘不染,沙发、电视机、饮水机等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学习中的王光明(杨会国摄)

“以前躺着吃低保、等人送小康的浑浑噩噩的日子想想就丢人,现在这样很充实。我会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更要加倍努力和乡亲们一起奔小康。”对于现在的光明人生,王光明笑得合不拢嘴。

龙刚介绍说,红河州脱贫攻坚工作亮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最优秀的干部组织起来,从年以来,累计名驻村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与贫困群众并肩战斗,用脚步丈量民情民意,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

吴志宏,前红河州*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驻红河县三村乡扶贫干部,年10月17日16时50分许,他在红河县三村乡补干村委会南哈上寨主持召开“动态管理公平评议会”时突发疾病,倒在了他夙兴夜寐、一心为之谋幸福的乡亲们面前。虽经多方全力抢救,他还是于年11月8日不幸去世。根据吴志宏生前遗愿,所捐献器官让三名器官衰竭者重获新生,留下了生命厚礼,用初心和使命抒写了为民情怀。

吴志宏(左)生前核查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

“这是一个迷人的地方,她的名字叫湾塘。人字桥头荔枝满坡,南溪河畔芒果飘香。滇越铁路,串起了百年沧桑......”在屏边县湾塘乡,《湾塘恋歌》广为传唱。这首歌是湾塘乡驻村工作队队长饶培辉创作的。今年58岁的饶培辉是屏边县最年长的驻村扶贫干部,从舒适的城市来到偏远的苗乡,普通人眼中的“苦差事”在饶培辉看来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正是有了很多像吴志宏、饶培辉这样一心为民的好干部,才有了红河州贫困群众的好日子。”州扶贫办主任龙刚动情地说。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刀正华的第一张全家福,是他们家年从大山里搬到金平县的南科新寨(现龙凤村)后不久拍摄的。照片里,他的母亲和妻子抱着两个女儿,来串门的妻妹站在中间,26岁的他穿着向别人临时借来的衣服站在妻子身旁。一家人身后,是当时刚建好的家——一间不足15平方米、围了石棉瓦的木头棚。

5月20日航拍的龙凤村胡彦辉摄 

刀正华最新的一张全家福,拍摄于今年5月20日。时隔22年,当初在妈妈怀里抱着的小女儿,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另一个女儿如今已到昆明工作。身后的住房变化也很显著——这栋二层小楼,是一家人如今的新居。屋内电视、音箱、电冰箱一应俱全,院子里还停着一辆新买的摩托车。“这些年,我们的生活变化太大了。”作为直过民族的一员,刀正华经历了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到定耕定居的现代生活,村寨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年5月20日,刀正华一家在新居前合影胡彦辉摄

年,刀正华一家在屋前合影李有华摄

贫困地区从穷窝穷业到安居乐业,从愁吃愁穿到全面小康,红河州整体面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住有所居、学有所上、病有所医、医有所保”,布朗族、拉祜族等直过民族整族脱贫,实现“一步跨千年、跑步奔小康”,各族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基础设施发生历史巨变,所有行*村%通4G网络、通宽带网络,所有行*村%通硬化路,打通了贫困地区通往小康的“致富路”。高速公路跨过红河南岸,结束了红河南部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为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下一步,我州各级还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红河人民未来的日子还将更加幸福。

来源:红河日报

编辑:李娟

审核:张辉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梦想红河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河大地告别绝对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