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民族滇峰秀丨彝族多才多艺的红河石屏县彝族
TUhjnbcbe - 2020/11/30 9:25:00
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m.39.net/pf/a_6320392.html

七彩云南?·秘境百马环滇超级马拉松

民族滇峰秀

NO.35彝族

用奔跑的方式,跑遍中国56个民族聚居地。在七彩云南?·秘境百马环滇超级马拉松即将开跑之际,用独特的视角,特邀全国56民族代表,以“民族滇峰秀”的方式,展示各民族特色、民族自信及精神风貌。同时,年,“56个民族共携手·全民健康行”系列全民健康跑也将正式启动,我们将携中国56个民族,为环滇跑者加油助威!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彝族。

(感谢石屏县彝族同胞的精彩滇峰秀)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在云南,彝族人口共计有多万,主要聚集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林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等。彝族纹饰▼

信仰:彝族与虎有着密切关系

彝族以虎自命

在远古时代,彝族的先民就已经在滇池、工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地繁衍生息。后来羌人从甘肃、宁夏、青海等一带南下,到岷山以东至金沙江畔一带,与当地的土著部落不断融合。到了14-17世纪,由于屯兵,大批汉人进入彝族聚集区,其中还有商人。16世纪下半叶,云南全省汉族已经占据了大多数,原来的彝族聚集区就逐渐变成了彝汉共居区。很早以前,彝族地区的居民就被泛称为“夷”,自称为诺苏、纳苏、尼苏等,意思都是“黑族”,所以彝族崇尚黑色。同时,彝族还与“虎”有着密切的关系。云南巍山、南洞一带的彝族自称是虎族。男人自称“罗颇”(颇,雄性),女人自称“罗摩”(摩,雌性)不分性别则自称“罗之”、“罗罗”。他们称虎为“罗”或“罗之”,称公虎为“罗颇”,称母虎为“罗摩”。他们的族称也与对虎的称法相同,即以虎自命。彝族的“十二兽”历法,不与干支相配,只用十二属相,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历法。彝族居住的地方还有的以虎作为地名,给自己的子女取与虎有关的名字。每逢红白喜事,还有披挂虎像的习俗。彝族毕摩▼

服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

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都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装饰有大量的银制品和刺绣。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还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佩戴有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

非遗:历史悠久的彝族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具有较大的历史传承意义

彝族海菜腔,是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彝族海菜腔歌唱历史悠久,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深受明清时期汉族移民所带来的汉族文化影响。清代以来的地方志中,有很多关于海菜腔歌唱的记载和诗文。彝族口弦▼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调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话腔等部分组成,结构复杂,篇幅宏大,是一种由多乐段组合,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形式于一体的大型声乐套曲。彝族海菜腔代表性曲目有《哥唱小曲妹来学》《石屏橄榄菜》等。彝族花腰歌舞▼彝族海菜腔的演唱形式独具一格,在演唱开始,男女双方要讲一段构腔白话,这是双方在相互推让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知识才能和艺术水平的一个机会,是恋爱过程中相互了解这样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它的演唱基本形式是多以一人唱众人合为主,也有男女对唱。彝族四弦▼作为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传统艺术形式,彝族海菜腔在特定的生态、社会文化中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在彝族发展史、文化史、道德价值观、艺术思维方式及彝汉文化交融等课题的研究上有重要的价值。对以彝族海菜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歌进行系统发掘、抢救和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和音乐史的研究,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乌铜走银▼

节日:为追求光明而生的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来源于对火的自然崇拜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小凉山,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很多。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但是,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恩体古孜看到人间如此繁荣富足,心怀不满,于是年年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斯热阿比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后来支格阿龙的故乡出了个彝族英雄叫黑体拉巴,他力大无穷,智慧超人。一天,黑体拉巴上山打猎,高亢的歌喉引来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扬婉转的歌声。早就对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热阿比听说了两人的恋情,心里交织着愤恨和嫉妒。没过多久,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热阿比便下凡挑战,想与黑体拉巴摔跤决斗。结果在摔跤决斗中,被彝族民间英雄黑体拉巴摔死,天神为此大怒,便放出铺天盖地的天虫(蝗虫)到人间毁灭成熟的庄稼。妮璋阿芝翻山越岭,找到了天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毕摩(祭司),毕摩翻看了天书,告诉妮璋阿芝:消灭蝗虫,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蒿杆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天虫,保住了庄稼。看到这情景,体古孜使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这一切,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在大毕摩的祈祷声中舍身化作满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黑体拉巴变成的那座高山上。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从此,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便要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文字

张翠娥视频

高自存图片

秘境百马组委会编辑

张翠娥校对

陈鹏燕一审

张力山终审

杨海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族滇峰秀丨彝族多才多艺的红河石屏县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