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红河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从梯田走向世界
TUhjnbcbe - 2020/11/26 1:49:00
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http://m.39.net/pf/bdfyy/zjft/

以下是正文

云南红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多声部民歌多流传于红河县阿扎河乡东部,主要位于以普春村为中心的几个哈尼族村落,此区域80世纪前自然环境封闭、交通不便,历史上一直是瓦渣长官的辖域,为单一的民族分布格局,加之由土司*权长期统治的*治历史背景,使得外来的异质文化始终未能渗透进普春一带,独具一格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得以系统保存下来。


  在年红河州民族音乐集成调查活动中,哈尼多声部民歌被资深哈尼艺术家吴志明老师发现。年在“世界文化考察团”展演活动中崭露头角,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多声部民歌《栽秧山歌》曲目被云南艺术学院教授采录的8个声部原生形态调式组合,这在采录过程中极为罕见,故俗称“八声部”,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目前,慕名而来的国际国内资深人士已采录到14个声部,且有增加趋势。

 

 原生态哈尼多声部民歌包括了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普春一带人凡在16岁以上男女都会唱。


  歌唱形式为主唱和帮腔,一般都8人以上,主唱1人,帮腔多人。歌唱时,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帮腔2种,如有乐器伴奏,则乐器起奏后主唱再开腔,主唱结束一个段落时,帮腔者先后分声部进入,形成多声部的效果。在屋内歌唱时乐器为直笛(拉比)、小三弦(拉核)、三弦小二胡(拉核慈窝),在田间地头则用野姜叶做成吹管乐器“梅琶”和树叶为伴奏乐器,伴奏乐器均由民间歌手自己制作。


  唱词结构以开腔用词、主题唱词、帮腔用词三部分构成一个小的基本段落,其音乐形态在歌节结构、调式音列、调式色彩、调式组合与多声部组成的各方面,都显示出了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演唱内容以原生态的《栽秧山歌》(哈尼语译为“吾处阿茨”)为主体,以《欧楼兰楼》《情歌》等为附体。


  演唱场合多样化,梯田、山林和村寨都是表演空间,以栽秧时节(每年开春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最为普遍和热闹,有的地方有专门的歌手在梯田间现场演唱助兴,更多的则是栽秧的妇女边劳动边即兴演唱。


  非遗原生态哈尼“多声部音乐合唱”民歌深藏哀牢山系腹地,其传承完全依赖民间歌手,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人(陈习娘、车格)、省级2人(陈俄多、车克三)、州级12人(白牛收、李初角、张阳牛、张阳斗等),有传承小组4个、民间艺人80余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组织的管理制度,乡里一批热心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文化人和民间艺人,自制民族乐器,自主开展文化传承活动,默默为地方民族文化的坚守传承作出贡献,希望在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下,发展更多有音乐综合素质的传承人。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非遗原生态哈尼“多声部音乐合唱”民歌与社会生产,尤其是与梯田稻作农耕劳动相伴而生,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和才能,展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演唱天赋,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园林中“独一无二的”音乐文化瑰宝。


  

年4月25日,在阿扎河乡普春村委会切龙中寨举行首届中国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原生态展演活动,至今已开展了三届展演活动,并且曾到日本、荷兰、台湾、香港、北京、上海等多地演出,同时,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活动中荣获“山花奖”及“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活动银奖,且多次登上CCTV央视频道,通过荧幕展示在大家面前,一系列的宣传举措,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人士的广泛
  非遗原生态哈尼“多声部音乐合唱”有多次登上世界舞台的经历,也希望下一步申报世界非物资文化遗产成功,让多声部音乐合唱响彻歌舞之乡的每一寸土地,也传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文/李智英

图片与视频:红河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木子李

审核:马永林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梦想红河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河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从梯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