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哪家最权威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79454.html近日,记者随红河县委宣传部下乡调研,走进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村了解红河县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及“乐作舞”,在红河县国家非遗传承人王里亮老人、李阿胖等带领下,热情的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带上竹笛、小三弦、二胡等传统的民族乐器,就在村委会非遗传习所即兴表演起来,载歌载舞间洋溢着歌颂美好生活的快乐心情。据介绍,红河县阿扎河乡拥有丰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民间歌舞传承历史,这里的人素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说法,被誉为“歌舞之乡”。“歌”中最具代表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多声部民歌”,而“舞”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属“乐作舞”。这两项非遗都是红河县的骄傲,是红河县哈尼族、彝族的原生态民歌、舞蹈,源于红河哈尼人、彝族人的劳动生活,与社会生产,尤其是与梯田稻作农耕劳动相伴而生。表演现场,“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和“乐作舞”的非遗传承人带着村民分男女两队对站,乐器起奏后,由1名中年大叔主唱开场,然后女队分声部进入,随后男队也以声部和唱,形成多声部的效果,传习所所长介绍他们唱的是哈尼哈巴,一唱一和间能感受到哈尼人的多情和热情。在唱了几个段落后,村民们开始跳起红河彝族人的“乐作舞”,舞蹈模拟彝族在山间田野劳动如栽秧、赶鸟、摸螺蛳等动作,舞步轻快活泼,非常生动模拟出这些劳动动作,充分表现了勤劳聪明的彝族先人对生活的热爱。据介绍,非遗原生态“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包括了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多方面的内容,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和才能,展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演唱天赋。据说,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阿扎河乡一带人凡在16岁以上男女都会唱。歌唱形式为主唱和帮腔,一般都8人以上,主唱1人,帮腔多人。歌唱时,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帮腔2种,如有乐器伴奏,则乐器起奏后主唱再开腔,主唱结束一个段落时,帮腔者先后分声部进入,形成多声部的效果。在屋内歌唱时乐器为直笛(拉比)、小三弦(拉核)、三弦小二胡(拉核慈窝),在田间地头则用野姜叶做成吹管乐器“梅琶”和树叶为伴奏乐器,伴奏乐器均由民间歌手自己制作。“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演唱场合多样化,梯田、山林和村寨都是表演空间,以栽秧时节(每年开春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最为普遍和热闹,有的地方有专门的歌手在梯田间现场演唱助兴,更多的则是栽秧的妇女边劳动边即兴演唱。“乐作舞”早先产生于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洛孟彝族的部落里,其传承已有余年历史,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哈尼族、彝族古老的民族民间原生态传统舞蹈。“乐作舞”的演变过程分哈尼族彝族两种,其中,哈尼族的“乐作舞”,由族里长辈死亡时,人们在守灵、送葬中,老年人跳的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打摸撮”演变而来的。彝族的“乐作舞”,则由先民模拟生产劳动和生活情趣的一些基本的踩荞麦、栽秧、摸螺蛳等动作演化而来。但哈尼族、彝族的乐作舞,舞蹈动作大同小异,甚至异曲同工,只是在其舞蹈动律上,哈尼族乐作舞重心下沉,步履稳健有力,朴实大方;彝族则重心向上,步法轻盈敏捷、活泼潇洒。“乐作”的名称也分为两种,彝族民间称“载比”,哈尼族民间称“哈塞塞”,又名“龙纵撮”。“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多流传于红河县阿扎河乡东部,主要位于垤施村、普春村为中心的几个哈尼族村落,他们都体现了红河民族团结,积极向上,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红河县极为重要的民族文化品牌。其传承完全依赖民间歌手,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人(陈习娘、车格)、省级2人(陈俄多、车克三)、州级12人(白牛收、李初角、张阳牛、张阳斗等),有传承小组4个、民间艺人80余人,近年来红河县重视和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乡里一批热心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文化人和民间艺人,自制民族乐器,自主开展文化传承活动,默默为地方民族文化的坚守传承作出贡献。红河县多次组织民间艺人到日本、荷兰、台湾、香港、北京、上海等多地演出,同时,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活动中荣获“山花奖”及“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活动银奖,且多次登上CCTV央视频道,通过荧幕展示在大家面前,一系列的宣传举措,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人士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