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的彝族,自古以来就会跳乐作舞。
彝语称乐作舞为“载比”,“载”是“鼓”,“比”是“跳”的意思。据当地彝族民间老艺人讲述,乐作舞早先产生于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洛孟的彝族部落,是彝族先民模拟生产劳动和生活情趣的一些动作如踩荞麦、栽秧、摸螺蛳等,由最初的“踩荞舞”、“撵调”舞步不断发展成为现在较为丰富完整的乐作舞。
彝族的乐作舞最初源于当地的彝族人民晒荞子、踩荞子的基本动作而产生的踩荞舞,逐步发展成今天的全套彝族乐作舞。
彝族乐作舞以“果呆赫”(踩荞)、“载则莫”(撵调)、“欠国等”(斗脚)、“参步弦”(三步弦)、“门送赫”(找对象)、“彦哼载”(经线)、“载擦莫”(擦背)、“龙彻果”(游调)、“阿谷埂赫”(摸螺蛳)、“载否莫”(翻身)十个套路为主;哈尼族乐作以“腊瑟”(踩荞)、“龙纵”(撵调)、“诺比”(斗脚)、“瑟然”(找对象)四个套路为主。
乐作舞不限人数,但必须以双数男女搭配围成圆圈来跳。伴奏乐器有笛子、巴乌、二胡、三弦、四弦、草秆、树叶等,配以手掌拍打节奏。
红河县阿扎河乡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彝族喜好乐作舞文化活动,继承和弘扬自身歌舞文化。乐作舞反映了彝乡的风土人情,家中劳动、纺织等生活情景。大山里的舞蹈经过千百年的时光洗礼,岁月长河的沉淀,形成了如今看似简单,却又韵律丰富的风味。
红河县阿扎河视频(温馨提醒,请在wifl下观看)
部分内容:云南日报网
乡村视频:云南数字乡村
铭记先祖教诲传承先祖文明
红河县彝族歌舞之乡,融歌、舞、乐为一体的乐作舞(上)
彝族舞蹈"大乐作"
红河县彝族同胞在大街上大跳乐作舞
教你跳滇南彝族舞蹈之乐作舞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及时删除!
彝人在外,要互相帮扶,一个人走容易跌倒,互相帮扶好走路。出门在外,遇到事情,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可能的联系附近的彝族同胞帮助你。愿意加入的热心同胞请加QQ群,同胞有事请及时出现。将身边好玩好看好听的彝人故事、视频发给我们和广大彝族同胞分享,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