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因矿而兴,
两千年前,个旧这一带最兴旺发达的地区就是——卡房。
(卡房镇全远景)
锡与青铜器有不解之缘。所谓“青铜文化”,其实质应是“锡铜文化”。至年止的考古发掘证据表明,锡的历史略晚于铜。铜是人类祖先最初发现的金属。铜之为器,自古而延绵。
卡房境内何时出铜?据从其境内出土的大量青铜器证实,并由卡房青铜器最早年代推断,卡房出铜应雏形于周,势成于汉,发展于明、清,辉煌于当代,距今约有多年历史。
卡房铜的采冶又源于何时?目前,因多所不备,还不能确指。但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从卡房征集到了一个“四绪缶”。
(在卡房采掘的春秋四绪缶青铜器)此“四绪缶”是古时祭祀祖先的盛酒器,为春秋中期的青铜器,由此可知,卡房境内远在公元前年铸造的青铜器已有不低的技艺。
(黑蚂井古墓群遗址)卡房境内铜的开采无史料可考,但是在卡房境内的黑蚂井、龙树脚、白沙坡等地因水枪采矿和省市博物馆有目的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据口碑资料证实,红河州境内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总和不及在卡房被水枪冲矿和采矿而流失废弃的百分之一。
(铜佣灯)其中,最为精美的实属黑蚂井古墓群出土的铜佣灯。灯座主体是一个饰汉代服者,戴帽,头顶一灯,双脚跪地,两肩伸开上曲,手持两灯,呈对称状,整个形体为“十”字形,上部呈山字状。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文物精华,曾调到北京参加了年在故宫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览。铜俑灯实物在云南省博物馆收藏,在个旧博物馆看到的铜佣灯为仿制品。
历时21年,4次发掘,卡房黑蚂井古墓群发掘43座汉墓,它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黑蚂井村小组位于龙树脚村委会北面半山区,村东南侧有一天然小泉水塘,形似蛤蟆,当地方言称黑蚂,故名黑蚂井。
(黑蚂井墓地远景)黑蚂井古墓群遗址在该村西约1公里处,于年发现。墓葬分布中心面积约平方米,大约属西汉末期至东汉早期。墓葬分布较广,现存面积约0余平方米,而发掘面积大约为平方米。
(黑蚂井古墓群遗址)
(古墓群墓口)
(墓口上的字仍清晰可见)
(古道)
(古道两旁已郁郁葱葱,不复当年的模样)
(卡房千年人背马驮留下的印迹,仔细看还能看到马蹄的脚印)
(考古专家到卡房考察)
黑蚂井古墓群共进行4次发掘,分别是年10月、年4月、年3月、年3月至5月和年10月至11月分两期进行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多件。
(随葬器物)
墓葬出土的随葬品十分丰富,按质地可以分为陶器、铜器、铁器、银器、锡器、骨器、玉器以及漆木器(难以取出),以陶器和青铜器为主。
眼尖的朋友已经看出里面的几件大“宝贝”,现在就带大家涨涨姿势,说说这几件大“宝贝”。
青铜三羊盒,国家二级文物,汉代。年出土。通高17.5厘米,口径23厘米,腹径23.2厘米,腹深9.6厘米,圈足径16.5厘米,重克,器形特征为簋形盒,鼓腹,圜底、圈足、子母口带盖,腹两侧有二铺首衔环,为古代重要礼器。现藏于个旧市博物馆,属国家二级文物。
玉壶春瓶,造型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
东汉四神规矩镜,年出土。道家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在这种宇宙观的思维指导下,在四神规矩镜背纹的外缘大多铸有云水纹,这意味着宇宙周而复始没有穷尽,镜背中心钮座外的内凹槽式方框代表着大地,中央属土,人们只能在大地上生存,镜钮是大地的中心,方框至镜钮的区域就是大地了。因大地是方的,所以大地有四个方位。在四个方位的外面,分别由四个神灵守护,这四个守护神便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属国家三级文物。
(云南省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们在观察凤凰青铜灯)
凤凰青铜灯,年7月出土。这盏青铜鸟形灯是汉代凤凰灯,也叫做凤鸟灯,或者简称凤灯,直口、桶形,口外有对称的两条形耳,正视若两动物向上做爬行状。
提梁壶,年出土。质地青铜,腹部饰双耳带提梁,通体无纹饰,属国家三级文物。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你没听闻的“宝贝”。
三足盘,年4月出土。浅腹、盘状、兽状三扁足。盘内布满阴刻线纹组成的图案,盘中心图案分为四等分,以花蒂纹为界,其外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
(黑蚂井出土的东汉青釉瓷灌)
(铜博山炉)
(铜甗)
(铜印章)
出土的随葬器物的组合体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可分析当时黑蚂井一带已经开始采矿、冶炼、铸造青铜器,浓缩了个旧、蒙自甚至更大区域的采矿、冶炼、铸造历史,采矿业达到了一定的繁荣,也使得卡房在很早就成为史料记载的矿产区,黑蚂井墓地的形成应该与矿业经济息息相关,反映的经济形态是一种矿业经济文化。
两千年的时光,彩绘的棺木早已尘归尘、土归土,唯有棺木的彩色漆皮被烙在了土地里。正因为有了这些文物的存在,后人才有机会通过它们去窥探两千年前的个旧。
而今,黑蚂井古墓群上的荒草摇曳,诉说着当年的辉煌,那辉煌一脉相承到今天的锡都。或许这里就是红河青铜文化的源头?
来源:大锡国、加油红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