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山乡好物云温水养的红河哈尼梯田红米丰美了
TUhjnbcbe - 2025/5/21 18:06:00
白癜风的危害 http://www.bdfyy999.com/

导语:红河县,全县有96%的地理面积都是山区。

清晨驱车行驶在山路中的时候,

你有机会看到云彩向你飘来,迎面撞上,

化作一团浓得化不开的雾气。

在这里,你可以一眼看尽漫天的彩云,

一眼看尽落差米气势磅礴的山坡。

而看不尽的,是数十代哈尼族人以千年的时间,

开垦出那长达级的万亩红河哈尼梯田。

红河梯田又是一年收获季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尤其对于那些热爱人文地理与纪录类型的人来说,那能够倒映出天空形状的壮丽景色,可谓是美不胜收,绝对让人无法忘记。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正陌生的,是深山之中,这群人们的生活。

在尼美村垂直高度差距达到米的千级梯田中,红米会准确的按照海拔高度从下往上逐级成熟,因此各家收获作物的时间都不一样。在这里,秋收是一段持续两个月之久的过程。

田间,稻谷随风微微的飘荡,妻子用娴熟的手法割下一捆红米稻穗摆在田间,而丈夫则利用漂在水中的“铁船”,将一粒粒承载全年收入希望的谷粒,一下下的打出来。

没有任何语言上的交流,但夫妻们之间却有娴熟的配合与麻利的活计。偶尔,淘气的稻米鱼会在人的脚边擦过。在打谷的间歇,人们会专注的盯着水面的动静,动作敏捷的将肥美的鱼儿牢牢抓住,盛在鱼篓中。这便是一天辛劳之后,晚上的加餐犒赏。

有时,山坡上会响起嘹亮而富有情感的哈尼语民歌,若是无人应和也便罢了。然而劳动的人们却如比试一般,你唱的响,我就要唱的比你还亮,你唱的巧,我便要唱出新的花样……伴随有规律的打谷声,人们的歌声此起彼伏,从山脚直到天边。

时间过得很快,日落西山,哈尼族的人们带着一天的充实收获回到了家中,家家都飘起了红米特有的清香味。哀牢山脚下,这样的收获景象,已经重复上演了余年。一代代哈尼族人,就这样生于这片梯田、长于这片梯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或许古时候的贤哲们所想象的世外桃源,也不过就是这番景象吧?

遗世孤立传统延续至今

千年之前,哈尼族的先祖义无反顾的走进深山,并找到了哀牢山这样一个属于他们的宝地。

地处热带的红河县地区,红河水从最高海拔米的哀牢山群中蜿蜒而过。炎热的山谷中,水汽蒸发量巨大。但潮湿的空气走到山顶时,却又会立刻凝结成云并形成降雨。这便是哈尼梯田千年以来从来无需人力抽水灌溉的最大秘密。

哈尼族人们很好的利用了这里的地理气候特点,在他们生活的群山之中,山顶地区是哈尼族人奉若神明的“神林”地区,而哈尼族的民居,则如项链一般环山颈而建。自民居以下,便是顺着山坡一路连绵到谷底的红米梯田。

哈尼族人在山顶的树林外围,层层修建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复杂的疏水灌溉系统,层层水渠既能防止山洪,又能让梯田常年维持充足的水分。在雨季,大雨会将森林中充分的腐殖质冲刷进蓄水池中,而集中于山顶的沤肥池,又可以集中各家的有机废料发酵沤肥。五月间,哈尼族人会打开池水引进沤肥池,并进一步将肥力充足的水源,从梯田顶部一口气疏导而下,在各家各户的协作中,肥水逐级而下,平等而有效的被引进各家田中。

因此对于哈尼族人来说,一年之中,收获是一件大事,而放水施肥“疏沟”则是另一件大事,这是他们选择在10月过大年而5月过小年的重要原因。

这样富有创造力并且凝聚了农耕智慧的田地管理方法,使得人们可以充分而集中的利用一切种植红米所需的资源,无需调动过多的人力去重新疏导河道,也使得土地的常年肥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自然赐予他们的一切资源都得到了合理的、可延续的利用。

就连这里的梯田红米也非常不一般,稻谷是一种极易杂交的作物,优良品种很有可能在几代的耕作之后,退化还原成为无法食用的野稻。然而哀牢山地区的封闭环境,却让这里的红米变得性状极为稳定,成功的经历了千百年的时光考验,以中国最古稻种的身份延续至今。

时光已经向人们给出答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务农方法是可以实现的。在这鸟兽罕至的高大群山中,哈尼族人用自己的智慧,挣得了将自身纳入自然循环的一席之地,外有群山保护,内有梯田供养,一代代哈尼人如车轮般循环而稳定的生活,似乎可以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世界的尽头。

农耕的车轮追不上时代的脚步

群山保护了哈尼族的人们,让他们古老的文化、习俗、语言、歌舞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但当新中国以前所未有的脚步快速发展之时,绵延的群山却让这里的人们与外界几乎“失联”。深度贫困成了红河县难以摘下的帽子,级的宝华撒玛坝万亩梯田,是四万余哈尼族人的“粮仓”,但越过生存这道门槛后,富裕却成了一道困难的命题。

截至年,红河县地区仍有高达26.1%的贫困发生率,近30年中国快速商业化的时代脚步,几乎带走了一整代农村青年劳动力,这里也并不能幸免。年轻人纷纷尝试出外打工挣钱,而与此同时,村中的老人们,却有人一生未曾去过23公里外的红河县城。

另一方面,古老的梯田生态既复杂,却也是脆弱的,梯田红米生长期最长可以达到天,一年一季,并且古老的红米并不耐肥,过度施肥却会让稻谷易生稻瘟或病虫害,因此这里的红米平均产量只有公斤。即便如此,也没有人敢于轻易尝试种植杂交稻谷或运用化学方法施肥除虫,因为遍及全山的灌溉系统把家家户户的田地连接在了一起,一招不慎,可能这千年梯田就不再会是如今的样子。

普贤格老人对我们说,以前哈尼族人世世代代都是农户,祖祖辈辈对于这片古老梯田的精心维护让哈尼族可以兴旺繁衍至今。但是“挣钱”这件事,对这里的人来说确实个老大难的问题。

“我们想一直坚持我们的种植方法,毕竟这里的一切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想把他们继续传给我们的子孙”

打破封闭新时代又一次带来了机会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尼美村的哈尼族人发现,他们的名字,已经开始被全世界人所熟知。年,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多年的开发,这里的名气与日俱增。传媒与互联网,将这里古老文化的样貌快速传递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

但哈尼族人的农户,从中受益却相对有限。“过去十几年,外面人现在想来买红米的人多,但是收购价没怎么涨过”普贤格老人回忆到“正因为价格上不去,田撂荒的也一直有。”

传媒业的发展,让世界开始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乡好物云温水养的红河哈尼梯田红米丰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