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雅笛
艺术学院表演、影视赏析专业课教师
中国艺术教育学会戏剧与影视专业委员会委员
曾在武汉大学、湖北警官学院举办电影赏析专场讲座
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雅笛讲电影》影视赏析专集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是歌曲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歌颂。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在全面展示中华民族风采方面,则更形象,更生动,更具感染力。
从至年,我国拍摄上映的少数民族电影故事片近千部,特别是近20年来,每年都有10多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上映。
在中国电影百花园中,少数民族电影犹如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大放异彩,鲜艳夺目。
在建国70周年之际,雅笛讲电影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回顾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大家看过哪一些?还记得哪一些?
07:58雅笛讲电影视频
和新中国一起诞生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它不仅是新中国最早的故事片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最初电影名为《内蒙春光》,毛泽东主席亲自修改为《内蒙人民的胜利》,周恩来总理审看电影时,对蒙古族男演员的表演予以称赞。
至年这17年,少数民族电影量产50部,诞生了许多非常优秀的影片,我说一下电影片名,观众可能有深刻的印象。
《芦笙恋歌》
《五朵金花》
《达吉和他的父亲》
《刘三姐》
《农奴》
《冰山上的来客》
《天山的红花》
《鄂尔多斯风暴》
《阿诗玛》
这17年,我国少数民族电影不仅出现了奠基之作,还出现了不少艺术佳作,这一时期电影叙事主要围绕民族解放、民族觉醒、民族文化、民间传说,兼顾民族风情,边塞风光,主要是用电影表达“革命”和“民族团结”,突出特点是“革命性”,并不讲求“商业性”,反而出现了之后很难超越的“艺术高峰”,这也成为我们电影人值得思考的地方。
-年,电影文艺界受到很大冲击,“草原鲜花”、“雪山雄鹰”、“森林篝火”、“马帮驼铃”的镜头在电影中都不能出现,因此拍摄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很少。但仍然出现了《沙漠的春天》、《草原儿女》、《阿夏河的秘密》等几部电影。
至年,伴随电影文化的复苏,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回归多元叙事主题,伤痕文学、青春记忆、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主题,电影开始向探索艺术、追求世界潮流、追求大众娱乐的方向转身。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出现了第一次井喷:年是4部,年9部,年10部,80年代平均每年9.8部,90年代平均每年7.7部。
我说一下电影名:《苗岭风雷》、《祖国啊,母亲》、《萨里玛河》、《六盘山》、《火娃》、《从奴隶到将军》、《舞恋》、《阿凡提》、《幸福之歌》、《奇异的婚配》、《喜鹊岭茶歌》、《孔雀公主》、《叶赫娜》、《伞花》、《相约在凤尾竹下》、《奇异的婚配》、《青春祭》、《狼迹》、《盗马贼》、《松赞干布》、《猎场札撤》、《黑骏马》、《红河谷》、《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嘎达梅林》。
电影《青春祭》
年以后,进入新世纪,少数民族电影继续呈现多元化风格,有人从电影的地域来归纳,称其为“草原叙事”、“高原叙事”、“沙漠叙事”、“山寨叙事”,叙事模式、叙事风格、叙事主题都出现转变,追求艺术性和商业性,至年少数民族电影量产达部。题材涉及到少数民族英雄传说、文化寻根、非物质文化遗产、边塞风光、创业致富等多个方面,“文化”、“爱情”、“美”回归银幕,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承载了宣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并兼顾了电影的商业属性。
代表电影作品有:《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天上草原》、《山间铃响马帮来》、《长调》、《唐卡》、《侗族大歌》、《额吉》、《乌鲁木齐的天空》、《可可西里》、《苏武牧羊》、《狼图腾》、《永远的绿盖头》、《东归英雄传》、《天边》、《母亲的肖像》、《云上石头城》、《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寻找雪山》《冈仁波齐》、《十八洞村》、《呼伦贝尔城》。
雅笛向大家推荐十部少数民族电影,并用一句话点评:
1、国家领导人参与指导创作的少数民族电影的开山之作——《内蒙人民的胜利》
2、柳暗花明处展现劳动与美——《五朵金花》
3、中国第一部音乐风光片——《刘三姐》
4、将歌舞溶入爱情长诗的艺术思维——《阿诗玛》
5、经久不衰电影歌曲的批量诞生——《冰山上的来客》
6、看到杨在葆张金玲的真实表演——《从奴隶到将军》
7、用难懂的电影语言讲述一个民族故事——《猎场札撒》
8、国际眼光看西藏的风情——《红河谷》
9、再现蒙古英雄的壮丽人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0、致富路上有我苗寨风光——《十八洞村》
中国56个民族大合照
最后,雅笛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讲电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以此勉励中国少数民族电影。
雅笛:艺术学院表演、影视赏析专业课教师
中国艺术教育学会戏剧与影视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