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古城,马背明珠,一代代红河马帮人用心血和精力,驮出了这座享誉中外的侨乡之城。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如今依然巍峨屹立在哀牢山间。一代代优秀的红河子女在马帮精神的传承中,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为建设团结进步美丽红河践心践行。
峦叠嶂间,成排的大棚沿着峡谷地形走势自上而下整齐规划,忙碌的身影时隐时现。红河县委、县政府为破解“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瓶颈,大力推进产业易地集中式扶贫项目,依托红河县沣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在洛恩乡建成食用菌新型旋转菌袋挂架基地。
基地占地亩,采用现代化农业管理技术,以阿姆山野生黑木耳、七彩木耳等食用菌为主,实现培育、种植、采摘、晾晒等多道生产工序一体化。
项目采取“企业+科研机构+基地+村级组织+合作社+建档立卡户”合作模式,村级组织带头将村级集体资金投入产业链,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把产业扶贫资金也投入产业链,在出菌季节组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采收,增加群众收入。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万元,能辐射帮扶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可解决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需求。同时,也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提升村级组织的组织力。
红河县与多家线上平台合作,建立以北京、上海、广州、福建为中心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以销促产,共同推广、打造红河食用菌品牌,提高红河食用菌产品附加值,真正完成产业链闭合,落实对种植端、加工端的扶贫精准性和可持续性。
产业易地集中式扶贫项目,引导各村跳出各自为战、分散发展的传统思维,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面,推动抱团发展、异地置业。
红河县始终突出党建引领和组织推动,通过“党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不断提升组织化程度,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随着产业易地集中式扶贫项目的积极推进,村级组织不仅从地里念出了“致富经”,还从天上“汲取”到了更绿色、更生态的脱贫成果。
年10月,红河县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项目落地开花。光伏扶贫既是扶贫工作的新途径,也是扩大光伏市场的新领域,有利于人民增收就业和增加集体经济,有利于人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具有明显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
红河县根据国家扶贫工作部署和支持光伏产业的政策,决定实施光伏扶贫项目,规划77个村级光伏电站,年总发电量万千瓦时,年电费收益为万元,覆盖全县十三个乡镇,77个贫困行政村,每个村级电站帮扶20户贫困户,总帮扶户建档立卡户。
一大早,几位年轻小伙就匆匆来到镇上的劳务派遣公司咨询工作岗位。
在红河县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李忠发开起了这家劳务公司,同是依靠外出打工而逐渐富裕起来的他,更加深刻体会到外出务工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红河县委、县政府在实践中发现,就业扶贫是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迅速脱贫的一项重要工作。
红河县利用政策扶持、贷款资金支持在全县范围内成立了劳务公司,并与劳务公司达成劳务协作协议,搭建合作平台,精准对接岗位需求,全面提升就业扶贫效益。同时,充分调动利用各乡镇现有资源,在每个村委会成立专业合作社,并按照标准进行奖补。
一直以来,洛恩乡普咪村由于交通基础薄弱、种植技术滞后后、居住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稀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之传统农业有着“散、乱、小”的特点,使得全村的发展道路举步维艰。自从劳务输出专业合作社在村里成立后,这一现象得到了彻底改观,每天来登记就业的村民络绎不绝。
村富民强,振兴乡村。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红河县根据各村资源优势不一、底子各异的村情实际,通过抱团发展、土地流转、龙头带动、异地置业等,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质”和“量”的“双提升”,厚实各村的“底子”,提振乡村振兴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