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悦读红河生生不息金子河红河日报社
TUhjnbcbe - 2025/1/19 18:38:00
北京白癜风哪里医院好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w2v00wu.html

海之浩瀚,纳万象众生,河之广博,融千灵百羽,叹江河之逶迤,感溪流之潺潺,千回百转,越势而飞,无限律动,不竭不息。我是地地道道生长在西南小城的边疆人,这里没有一望无垠的阳光海岸,也不似江南水乡的秀丽婉约。记忆中,故乡的金子河就像生命的延续般载着年轮的递增将岁月的痕迹印刻得入骨入心。源于水,起于河,穿于流,不止于息。

穿城而过的金子河(高飞摄)

金子河穿金平城而过,一头连着旧时记忆,一头连着发展与变迁。我并不能追述清楚金子河的历史,但这流淌着的河水却告诉了我一个值得我一生去坚守的定理:坚韧。三俩伙伴,衣裙飘飘,嬉戏笑闹,吟唱童谣……这是无数次出现在儿时的场景。少有湍急的水流,无需担心猛兽般的涨潮,拾起河边的小石子儿,摸摸律动着的河水,听听叮咚作响的声音,金子河,更像是儿时陪伴我成长的玩伴,以一种“护卫者”的身份,把孩童时期的天真烂漫渲染得异彩纷呈。暑往寒来,那种坚持和陪伴常在不歇。

填河建屋,凿山拓土,建设的需要总避不了选择一些必要的牺牲。因金平县第一中学的选址搬迁,金子河经历了她的一次重大变革。坐坐校舍拔地起,片片润土为仁人。澎湃褪去,往事依稀,默而不语,金子河,以一种坚韧的姿态,在浩荡迁徙中奕奕而立,而我有幸成为了在新校址就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后来的后来,建设发展的波澜壮阔让金子河一次次风起云涌而又归于平静。潺潺的河水流动着的是信念,是坚持,是方向,更是精神。

金子河(高飞摄)

现在的自己,每每到沿河的人行道上走上一遭,心情总是分外舒畅,像是与这条家乡河同行了一回。有潮涨潮落,有起伏回旋,流淌着的金河水未来如何我不知道,我只明白,那种坚韧不息而生。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远方的亲人啊,听我唱支黄河谣……”高考的时候,我用一股子执拗劲儿,硬是选择了地处西北的这所大学,而我与河流的又一次接触也因这次选择而千丝万缕起来。兰州,全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一条河(黄河)、一碗面(兰州牛肉面)、一本书(《读者》),构成了这座城市最简单明了的概括。来到一座城,恋上一条河,心中满是歌。

黄河(许亚杰摄)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是广为知晓的“母亲河”。大巴驶过兰州市北出口,在雁滩黄河大桥上,我第一次见到母亲河的模样,那种自己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激动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无需刻意提醒,从内心到神情的变换突来得刚刚好。如长途之旅,与母亲河的初见注定了不凡之河将给我这个平凡之人带来无穷的力量。

黄河(许亚杰摄)

九曲黄河十八弯,滚滚波涛浪跌岩。千回万转数不尽,漫漫长流史绵延。这条母亲河,在平原里缓缓相去,在高原上激流勇进,在峻岭中曲折萦回。我深知,黄河文化岂非我一介无才之辈所能深挖解透的。只是那种学生时代被赋予的向上力在母亲河的浸润下逐渐被激起。

我在兰州求学期间,中国MBA黄河漂流赛以及兰州国际马拉松比赛相继开赛且如火如荼。逐浪的争锋,顶尖的比拼,每一次呐喊欢呼的背后,表现的又何止是赛事的振奋人心,它承载着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向上的精神,这是不息之声最直接的表达。我看到了依傍在黄河岸边的兰州人质朴、聪慧、不懈奋争的民风特点和人文品位。质朴像那黄河边上忙碌着的船工;聪慧像那黄河之都走出去的名人大家;不懈奋争像那每一个为了梦想而出发的勇者……

黄河第一桥(许亚杰摄)

与母亲河之约,缘起校园,也落脚于校园,却从未止步于校园。如朴实无华,甘于清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黄土精神”一般,我始终铭记着学校志存高远,奔流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毕业数载,于我而言,黄河精神历久弥新,母亲河之不息,岁岁绵延。

离开校园奔赴社会的第一站,与故乡的另一条河流——藤条江邂逅。藤条江,在老勐弯弯绕绕,顺势而流,一路奔向终定往之的地方。江水时而静谧,时而澎湃,静谧得像是老勐发展史纪实的倾听者,澎湃得宛如对未来满怀信心的坚守人。从陌生到熟悉,从浅触到深吸,始终怀揣着一份热忱,在时间的延续中分享着悲喜流年。

老勐藤条江(高飞摄)

记得曾经有人对我说,这条江是有故事的,不信你听……恰巧,我时常会臆想,每条江与河,都会朝你诉说他/她的故事,或许喜庆团圆,或许凄美忧伤,或许豪迈悲壮,也或许平平常常,总有一个会让你听了不觉沉醉,也总有那么三两情节让你一度回味。诚然,这些故事,我说得不动人,写得不优美,在我看来,可以冠以江河精神的鲜活人和事,都成为我最想记下的标杆故事。

藤条江畔成片的西瓜田最是老勐亮丽一景,这甜蜜与美丽总需要时间与汗水作互换。每年年末到次年二三月份,正是瓜农持续忙碌的黄金时段,培土播种、施肥浇水、精心管护,勤劳的人儿好比流淌着的江水,酣畅挥力。我到西瓜地里采访过一位多年种瓜的傣族大叔,劳作辛苦却总是乐乐呵呵。他对我说,做事嘛,就要认真,偷懒耍滑是不会有好回报的。我对他由衷敬佩!

藤条江畔成片的西瓜田

“矮山的蕉林里,忙碌的身影赛过了天边的晚霞;高山的田园中,荷锄归的农人已忘了何时归家。”我在老勐撤乡设镇之际写的老勐组诗中写过这样两句。也曾叙写过一些生活奋斗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有堪称表率的老前辈,有敢于拼闯的年轻哥,有精神文明的好榜样,有乐于奉献的活教材……我相信,与藤条江相伴的人民,更多的是勤劳的,质朴的,纯善的,像这灵动的河流,总要用力挽狂澜的气势在发家致富的路上几拼几搏。

瓜农采收西瓜

开心时,到江边逛逛,感受醉美岸堤行不足之乐事。失落时,到河边走走,尽泄己欲除拒不还休之不悦。不言不语也是好,速说速报也美妙。藤条江,仿佛成了我这个异客交心“伙伴”,总能给我久处不厌之感。

非本乡本土,久至于此,更多人看来,乡镇的生活是单调的、少有趣味的,乡镇的世界是狭小的、难言多彩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失了方向,少了念想,多了怅惘。深想,不论环境,不分年纪,以什么样的方式前行其实皆在个人。以一种不息的姿态走着,这条江,教会我更多的是勤恳努力、脚踏实地,直面悲喜、乐观积极。人生有很多站,我不知道我会在这一站停留多久,保持一颗坚韧的初心,纵然没有忘我的奋斗,尽量不让未来为过往闲愁。

金子河(高飞摄)

后来,我从乡镇到了县城工作,那流淌的金河又再次成为与我作伴“长者”,在每一个忙碌的日子,在每一条晚归的路上,在每一段相看的时光,它在眼前,亦在心间,它不言语,却意味深长……

作者简介

何中华,女,90后,哈尼族,现就职于中共金平县委宣传部。喜欢写作,年加入金平县作家协会。诗歌、散文、新闻作品等见于《西隆山》《大围山》《绿春文化》《红河日报》《人文红河》以及云南省纪检监察网、军嫂网等刊物、网站。

1
查看完整版本: 悦读红河生生不息金子河红河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