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北迁象群
仍在持续放送可可爱爱
最新登上热搜的
是“小象睡觉抓梦脚”
(据说zhuámèngjió是云南方言哦)
这两天
象群持续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
小范围迂回活动
在无人机捕捉到的画面中
大象们依然是乖乖排排睡
一小象踩着另一只小象的背
被踩小象突然“抓起梦脚”
踩到一旁大象的鼻子和脸
实力演绎“蹬鼻子上脸”
00:09看不过瘾
再来一遍
这段画面的“摄影师”,是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象群监测人员。上一次,小象被三头大象护住、醒来也动弹不得的“超萌睡姿”,也是由他们通过无人机拍下的。
为了避免人象冲突,达到人象和谐,云南当地政府精准布防,森林消防力量也加入“追象人”团队,携带侦观、通信和指挥等各类装备,对象群动向实施跟踪监测。
6月13日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野象看上去很“萌”,但大型野生动物也有凶猛的一面。在象群迁移期间,必须提前发出预警,做好群众疏散等工作,最大程度上避免人象遭遇。
大多数时候,象群行进在林间且夜间活动最为频繁。比如5月27日,象群在玉溪市峨山县附近活动。随着夜幕降临,常规监测手段很难定位野象的精准位置。为此,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监测小组启动无人机热成像模式,结合当地气候,逐步调整无人机监测温度,在近30分钟后成功锁定象群。
热成像模式下的大象画面。
6月5日夜间,工作人员操作无人机监测野象踪迹。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针对近期的阴雨连绵天气等多种情况,监测小组及时应对,确保象群监测“不失联”。6月2日,象群活动到玉溪市红塔区新寨村,因当地雷雨天气不断,监测被迫终止。“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踩着露水,再次启动无人机,终于在飞行5个小时、耗费7组电池后找到象群。”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工作人员陈胜瑶说。
在监测中,工作人员还探索出空地一体监测等方法,有效解决了复杂地理环境下难以获取象群位置的难题,为研判象群行踪、提前预警提供精准参考。
5月29日,工作人员组装用以监测象群行踪的无人机。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在监测象群任务中,监测人员有时还面临险情。尤其是夜间跟踪监测,得做好与象群面对面的准备。
5月30日,在执行监测任务时,无人机操作手张雄突遇象群。“与象群距离最近时不足10米,心里既惊喜又惊恐。”他和同事迅速靠边停车熄火关灯,缓缓退至附近老乡家,“大家屏住呼吸,待大象走后才下楼!”
90后的张雄是云南森林消防总队无人机监测分队A组“主飞手”。他曾拍下北迁象群集体躺睡温馨一幕,点击率破亿。他说:“追象就好比在和大象躲猫猫,感受到大象的可爱和温情。希望下一步人象平安,它们早日找到自己的栖息地。”
连日来监测象群,虽然一路艰辛,但工作人员也收获了不少感动。
在省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沿线的县、镇、村提前做好人员疏散,采取渣土车堵路、投食引导等柔性措施。尤其是沿途很多群众,“担心这边林子里没吃的,大象可能吃不饱”,主动捐出了自家种的玉米等供象群食用。
易门县十街乡十街村委会南山村的彝族妇女周云芬笑嘻嘻地说,“之前只在动物园见过大象,从来没想过大象能来我们这,大象在我们这能待这么长时间,说明这里生态好。”
受访的周云芬。人民网程浩摄
据云南省北迁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消息,自6月12日17时30分至6月13日18时,象群持续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小范围迂回活动。独象离群8天,位于象群东北方向,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活动,距离约16公里。
6月12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拍到的离群的公象。森林消防供图
独象为什么会离群?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沈庆仲认为,“可能像人的青春期一样,叛逆期到了。”成年亚洲象的智商能达到人类四五岁孩子的水准,象宝宝刚出生几分钟之后就能站立;大约到五六岁时,小公象就喜欢相互打斗玩闹;到六七岁时会单独离开象群几天或者几个月,之后还是会跑回来,“就像青春期和爸爸妈妈住一起时,想自己跑出去玩一段时间,不是真正的离群。”
沈庆仲接受媒体采访。澎湃新闻记者王万春图
沈庆仲介绍,公象真正离群大约是在12岁左右,这个时候它们开始性成熟,具有繁殖能力,需要去寻找配偶。群象的重任是保护幼象,一般不会伤害人,但是独象就比较危险,哪怕是未成年的小公象,如果有人惊吓、刺激到它,它就会加以报复,“冲向人的时候时速能达到60码,有时距离它们米也逃不掉。”
6月12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拍到的离群小公象。森林消防供图
沈庆仲担心,一旦发生人象冲突,后续问题就会不断,因人为干扰过多的话,会对野象的习性产生影响,野象在冲突后就不会怕人了。好在目前“处理得非常好,人象平安”。
他还指出,“要做好大象长时间呆在玉溪的准备”。目前正值夏季,玉溪天气炎热,又有河流,气候、环境跟西双版纳相近,且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季节,象群不缺乏食物,经连日来的观察,“它们也并不急着赶路”。
象群目前的位置,在玉溪西部的易门县,其实这两天,活动范围都不大。
易门县地处昆明、玉溪、楚雄三州市联接带,地形特征为东、北、西三面高山屏立,中部为溶蚀性盆地,东南面为中山河谷地带,全境状似马蹄形;属中亚热带气候,受地形地貌影响,立体气候明显,具有热带到温带的气候类型。目前象群所在的十街乡位于该县西南部,全乡大部分地区属于干热河谷,年平均气温18.2℃、降雨量毫米,光热资源丰富。
此次亚洲象北上“是亚洲象正常的一次迁徙活动,也是我国探索解决‘人兽冲突’的新范本”。但是,越往北,越不适宜象群栖息。云南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陈明勇教授表示,“前线指挥部确实在引导大象迁移回西双版纳或者普洱市。让它们按照我们定的西南方向走,先走到红河边再说。”
6月4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拍摄的野象(无人机照片)。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但是,云南目前已进入雨季,河水上涨;而引导象群回到版纳或普洱,需要渡过红河。沈庆仲和陈明勇都认为,把象群成功地引导回去,也“大约在冬季了”。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新华社、澎湃新闻、人民网等
编辑:玫瑰砂
责任编辑:陈敏
-本文完-
版权声明: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