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COP15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文山、红河专场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两个州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山、红河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平均海拔米,年均降雨量毫米,年平均气温18.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景色迷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国土面积的97%,岩溶地貌占国土面积的53.4%,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0.6%,是云南省典型的岩溶地区和石漠化地区。多年来,文山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部署,切实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生态环境优美宜人
深入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了天蓝、地绿、水清的优质环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9.4%,地表水优良水体达%,重点河流、湖泊水质优良率达%,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持续提升。
生态保护成果丰硕
文山州是我国典型喀斯特地貌核心区,是国家生物多样性宝库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全省乃至全国生物多样性集聚区和物种遗传基因库,更是外来有害生物、疫病的天然阻隔屏障。目前,已掌握的野生植物种类共有科属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记载着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有42科46属74种,占国家保护名录种数的20.1%,占全省保护名录的47%;国家级保护树种21科31属34种,占全国保护树种总数的25%,占全省国家保护树种总数的40%。
世界上木兰科植物15属种,我国有11属种,文山州境内的保护区有8属39种,属数占世界的53%,占全国的73%;种数占世界的16%,占全国的36%。已掌握的兽类9目28科73属种,分别占全国的69.23%、50.91%、31.06%和16.23%;鸟类16目40科种;爬行类3目14科48属68种;两栖类2目8科17属56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4种。有蜂猴、倭蜂猴、短尾猴、巨蜥等珍稀动物。
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坚持从制度体系建设入手,不断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构建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完整责任链条,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深入实施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移民等重点生态工程,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创造了“六子登科”的世界石漠化治理经验,文山州已经成为“喀斯特上的绿洲”,生物多样性的天堂。
森林覆盖率达50.29%,有湿地面积43.05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4.21%,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89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85平方公里,占文山州国土面积26.81%;建成1个国家级、6个省级、1个州级自然保护区和32个自然保护地。
生态产业竞相迸发
以三七为重点的中医药产业稳步发展,文山三七数字化标准、溯源认证等创下行业多项第一,新选育的三七新品种“苗乡1号”、“苗乡2号”填补了三七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的空白,三七气血康口服液成为单品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大品种,年三七产业实现综合产值亿元。
以绿色食品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完成“六个工程”示范园建设个,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93个,获得“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认定14个,文山市、砚山县被列为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砚山县创建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以康养为特色的旅游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普者黑5A级景区和8个4A级、31个3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3亿元。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滇南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红河州国土面积3.29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两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是国家南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红河谷最低点(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海拔76米)至山脉最高点(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西隆山海拔米),分布着我国最完整的热带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是我国植被类型最为丰富多样的地区之一。红河、珠江两大水系,李仙江、藤条江、南溪河、泸江等支流密布,异龙湖、大屯海、长桥海、三角海等高原湖泊星罗棋布。
在这块仅占全国土地面积3.43‰的土地上,生长着种子植物科种(已知种),占全国的20.49%,占云南省的40.20%。分布着多歧苏铁、红河苏铁(灰干苏铁)、东京龙脑香、长蕊木兰、桫椤、长果姜等9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陆栖脊椎野生动物种,其中有兽类动物27科种,占全国兽类总数的22%、全省的41%;鸟类59科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40%、全省的58%;两栖类动物7科57种,占全国两栖类总数的21%、全省的51%;爬行类动物14科71种,占全国爬行类总数的18%、全省的47%;鱼类18科种,占全国鱼类种数的10.6%、全省种数的25.2%。分布着西黑冠长臂猿、白颊长臂猿、蜂猴、倭蜂猴、圆鼻巨蜥、蟒等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世界级文化遗产
哈尼梯田持续了多年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生态系统既有效避免了哀牢山区常见的水土流失,又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其成为珍稀动植物的良好栖息地。这里培育出余种不同的水稻品种,称得上是水稻的基因库;梯田边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还有董棕、藤竹、番龙眼等重点保护、珍稀野生植物以及懒猴、穿山甲、猫头鹰等上百种野生动物。为稳固哈尼梯田延续千余年的四要素,划定保护红线、实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采取“稻鱼鸭”共生等一系列生态循环农业举措,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一大批自然保护地
先后划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7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41处,其中:自然保护区9处、风景名胜区7处、森林公园14处、地质公园1处、湿地公园4处、石漠公园2处、水利公园4处,自然保护地面积达29.40万公顷,约占红河州国土面积的9.13%,初步形成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了红河州90%的重要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重要自然遗迹。
四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成功建设了4个国家湿地公园,即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蒙自长桥海国家湿地公园、石屏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泸西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十三五”以来,争取各级财政资金万元,开展湿地补水、鸟类栖息地营造与修复等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湿地生态功能得到逐步修复,湿地保护率从年的33%提高到年的56%。
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张牌”
红河州成为全国首个“天然氧吧州”,哈尼梯田核心区创建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屏边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在红河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主要打好“四张牌”:
打好厚植底色牌,让红河大地绿起来
“十三五”以来,相继出台《红河州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红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决定》、《红河州城市通道面山绿化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全力实施国土绿化、通道面山绿化、城市“两园”建设、林业产业基地“四大工程”为红河“增绿”。累计筹资.8亿元,完成国土绿化工程30.36万公顷,实施“城市两园建设”工程,建成15个城市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年底,红河州林地面积万公顷,在全省排第三位,森林覆盖率57.32%,较“十二五”末增加10个百分点,森林蓄积1.09亿立方米,较年增长12.7%,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绿色空间。
打好铁腕执法牌,让红河生物多起来
一是管绿有效。“十三五”以来,开展“绿卫行动”、“打击毁林种植三七”等专项整治行动,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万元。
二是防灾有方。投资多万元,建成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红河州森林草原防灭火监测指挥中心。连续27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连年来一直稳定在4‰以内。
三是治湿有力。全力推进以异龙湖为重点的“湖泊革命”,异龙湖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湿地物种由年的种增加至种。红色名录中濒危物种紫水鸡及珍稀物种水雉、灰头麦鸡、白骨顶鸡等原生动物陆续回归。
四是护物种有功。编制了《红河州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生物多样性监测计划(—年)》等对红河州生物多样性实施管理和保护。建立数个极小濒危物种培育基地,实施珍稀濒危、极小种群和狭域特有物种的拯救、保护和恢复工程。今年亚洲象群2次迁移到红河州石屏县活动,创造了红河州有亚洲野象活动的历史。
打好污染防治牌,让红河天空蓝起来
红河州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全部完成;个旧市、开远市、蒙自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比“十二五”末分别提高12.6个百分点、9.3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个旧市58座粗铅冶炼鼓风炉全部淘汰关停;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完成整治;“清废行动”40个部级挂牌点位全面完成整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进度和重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进度均达到%。年,红河州被国务院列为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4个州市之一,受到表彰。
打好宣传教育牌,让红河人民动起来
结合“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普及宣传野生动物保护常识及法律知识;运用新媒体,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宣传教育,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促进公众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不断提高;设置专题“红河约您一起迎COP15盛会,每天一物开启红河生物多样性之门”,获得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精彩问答
记者问:请介绍一下红河州应对北移亚洲象群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潘圣锐:
此次亚洲象群“逛游”红河,红河州石屏县成为这群亚洲野象两次青睐的吉祥之地,在象群“逛游”红河期间,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第一,锁定一个目标。锁定“人象安全、协迁回家”的目标。在保证人象安全的基础上,协助协迁亚洲象回迁到原生栖息地。为了这个目标,亚洲象在红河州期间,每天多人彻夜不眠,全天候守护,多人安全性短暂性避让转移。
第二,两个高位管护。州、县、乡、村四级将抓好亚洲象在红河州活动期间的管护管控工作作为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举措,高位推动做好象群在辖区活动管护管控工作。一是高位印发一个应急预案。二是高位组建一支工作专班。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就亚洲象在红河州活动期间管护管控工作作出明确要求,务必采取有效措施、科学管护管控、齐心合力攻坚,千方百计确保人民群众和象群安全。
第三,三级联动指挥。在石屏县组建省州县三级亚洲象安全防范应急处置指挥中心,统一指挥现场专班管护工作。
第四,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全民宣传管好人。指挥部对在亚洲象移动路径上的村寨和零星居住群众突出“关门、关灯、关畜、上楼、不喧哗、不围观”。亚洲象在红河州期间,累计安全转移群众余人。二是全天守护盯紧象。省州县三级联合采用地空联动方式,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人防技防手段,构建亚洲象生态感知网络,对象群24小时全过程无盲区监测象群动向,确保象群动向全程可控。三是多措并举抓助迁。针对象群向北活动的实际,红河州采取物理隔离、动态鸣警、投放食源等方式对象群活动进行安全性柔性协迁,确保象群向南回迁。四是乡统县核州理赔。对象群进入红河州辖区造成的各方面财产损失,按照“乡统计、县核实、州理赔”的方式,按照程序开展受损财产理赔相关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编辑
宁珏
原标题:《迎COP15看云南精彩
生物多样、生态多美!保护生物多样性,文山、红河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