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天微微亮,云南红河边境管理支队半坡边境派出所民警杨玉、辅警朱勇兴便穿戴整齐,提上挎包,朝着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村寨出发,当天,他们要去半坡乡倮沙村民小组。
半坡乡位于红河州绿春县南部,与越南隔水相邻,这里居住着7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余名群众,出行不便、服务不畅、信息了解滞后,加之半坡乡通往各村的道路多为土路,每逢雨天,道路就会又黏又滑,警车开到一半就常“罢工”,民警只能靠步行前往。
半坡边境派出所针对边疆地区实际问题,自年起探索“挎包警务”工作模式,一个挎包、一支笔、一本笔记本、一张警民联系卡……将警务触角延伸到辖区最前沿,将便民“窗口”开到群众家门口,民警从走访采集信息入手,逐家逐户、逐人逐项进行登记备份,第一时间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需求。
“小伙子,你们又来啦,爬累了吧,赶紧来坐坐。”李批杀老人见到民警,远远地就招呼他们到屋里休息。李批杀今年74岁,老伴卧病在床多年,生活起居不能自理,儿子儿媳长年在外打工,老两口靠着家里的几亩橡胶地生活。
“大爷,最近天气降温,可不能马虎,多穿点衣服可别生病,家里有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民警杨玉一进屋就和李大爷攀谈起来。
在半坡边境派出所民警的办公桌上,都会放着一个挎包,只要群众有需求,民警就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挎包警务工作模式运行之初,我们在走访时为了方便会携带宣传资料和一些小东西。”杨玉说。
倮沙村民小组村民王某说,“派出所民警随时都在我们村寨走动,以前反映困难和情况,他们记录后,隔天再来帮助解决,现在不一样了,只要提着挎包,办理证件、采集照片当场就能帮助解决。”
挎包在手,责任在肩。半坡边境派出所民警用挎包警务在大山深处架起了一座警民连心桥,实实在在地解决着群众身边的“大事小情”,今年以来,先后上门为群众办证86次,服务群众余人次。(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赵黎浩通讯员邹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