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红河旅游,了解更多旅游资讯。「云南旅游新方向,云上梯田,梦想红河」
责编
松子
云南日报记者岳晓琼文/图
热点聚焦我的家乡你的向往
随着全域旅游的兴起和旅游理念的转变,脱离环境母体支撑的分散的景区景点在逐渐串成线、集成团、连成片。优美宜居、具备个性文化的城市、村镇成为特色空间环境景观和旅游者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方多民族聚居的多彩乐土,一幅有北回归线穿过的瑰丽山水画卷,“梯田*、古城韵、福地灵、异域情”让其城乡的每个角落都是风景。这里,是红河人的家乡,也是众多旅行者向往的目的地。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使城乡宜居宜业,成为远来的旅行者与本地居民的共同需求。
提升品质丰富景观
屏边苗族自治县,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占人口46%的苗族让她处处透露出浓郁的苗家风情。
刚过去的“十一”*金周,在屏边县城开着一家苗绣店的侯正伟一天都没得闲,每天来店的几百人次的游客以及通过店面、网络进行的苗绣产品的订购,让他忙得脚不沾地。“忙得高兴!”看着火红的生意,侯正伟心里乐开了花。
其实,早在13年前,这位颇具商业眼光的苗家汉子就看到了苗绣的市场潜力,着手苗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5年前把店开了起来。但那时的屏边,只是一个被大山团团围住的、落后普通的小县城。侯正伟百般努力,也只能做到联系几位熟识的绣娘,偶尔接几单生意。“能有今天的样子,多亏*府对县城环境的提升。”侯正伟这句话发自肺腑。
年以来,屏边县按照对老城片区风貌提质改造和新城片区扩容升级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造“滴水苗城”,完善城市功能补充。老城片区结合坡屋顶、小青瓦、米*色墙、吊脚楼、苗族图腾和木格窗的“简约苗式”风格对建筑外观进行提升改造,目前已顺利完成全县幢,约39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在新城片区按照“一河五景”、“一府八寨”的总体建设目标,先后完成各项规划编制工作,分批分步启动项目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12.25亿元。
而在这一过程中,屏边县围绕“海绵城市”的生态绿色建设理念,把山、水、林、苗充分融入城市建设中,实施流经县城的牧羊河、干河、观音河水域污染源整治工程,着力谋划牧羊河流域湿地公园建设,大力实施县城面山绿化美化工程,营造县城面山绿树花海盛景。继续做好城市绿化靓化及城市景观节点打造工程,积极构建“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生态景观。
当县城自身成为景观,“美丽苗乡”的品牌随之被擦亮,成了省内外旅客的向往之处,“汇人气、聚财气”的效果逐渐凸显。
纵观红河全州,建水依托“千年临安”的底蕴进行古城风貌的恢复与保护,弥勒提升湖泉生态园、红河水乡、东风韵等旅游文化综合体建设康体休闲旅游区,元阳通过梯田核心区内82个传统村落的改造与保护实现梯田旅游的提质升级……未来,红河州还将按照“旅游活动全域化、旅游配套全景化、旅游监管全覆盖、社区居民全参与、旅游成果共分享”的工作要求,全面开展云南特色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等创建工作。城乡人居环境的提升与旅游景观打造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业态填充提升品质
人气有了,市场打开了,屏边县越来越多的苗族绣娘们认识到了自己手艺的市场价值。能将她们组织起来的侯正伟,也得以使自己的苗绣生意上迈出新的台阶。他注册成立了屏边县绣莉丰乡民族工艺制品厂,组织绣娘走出去帮助屏边玉屏镇建设村获得了“云南十大刺绣名村”的称号。说起后续的发展,侯正伟信心十足:“公司正式员工已经有39人,在全县的绣娘范围内可谓是一呼百应。未来两年,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万以上应该是没问题的。”
侯正伟的苗绣之路越走越宽阔,也带动了屏边县一大批人进入到民族工艺生产领域。随着带动效应逐步扩散,越来越多的屏边人开始从吸引游客的角度来重新认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屏边城乡的旅游元素纷纷被激活,像苗绣一样成为让景观灵动起来的多种业态:新城片区里建设苗王府,重现苗家历史;举全县之力打造苗族花山节,定期表演;星级酒店的落户,让游人宾至如归。
屏边县委书记苏畅对此有着清晰的认知:“屏边旅游遵循‘城即是景,城旅结合,以城兴旅,城景一体’的发展思路。完成景观的打造,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为激发旅游产业的活力,挖掘文化内涵打造丰富业态势在必行。”年1至9月,屏边县累计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12.56%;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9.95%。
与屏边抓住自身的民族文化进行挖掘一样,河口瑶族自治县在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上也有自己的定位——异域情。
见到河口县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周学兵时,他正在与设计公司对接“异域风情街”的构想。他介绍:“街区范围从河口公路大桥到老火车站街区,这是一个集中彰显河口历史、异域风情的区域,嵌入恰当的业态,对公共基础设施、沿河景观、历史文物等进行提质升级,对整个河口的旅游会是一个大的推动。”
在规划中,记者看到,未来,这条街在进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将集中越美食、城市休闲、高品质住宿于一身。“游客在吃、玩、住中体味河口特色,这样这片区域就‘活’了。”周学兵有着美好的憧憬。
改变意识整治环境
当我们清晰地看到城乡人居环境的提升对旅游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时,旅游业的发展对城乡人居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屏边大围山景区,从山脚到景区大门13公里的道路两旁,村寨时有分布。近两年时间,随着“美丽苗乡”逐渐建成,“森林屏边”的吸引力也更上一层楼。屏边大围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欣忆看到了景区内村寨的改变:“村民们开始自发地维护起寨子原始古朴的风貌。商业意识增强,用自家房子开起农家乐的同时,环保的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村村寨寨的卫生都搞得很好。”
吴欣忆还提起了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一对老夫妇在路边卖自家种的水果,可以让游人免费试吃。当客人吃完吐皮时,老夫妇拿出了自备的一个塑料袋将垃圾收集了起来,最后一起带走。“本来是发展旅游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环境,现在这种意识深入人心,让自己的家变得更宜居。”吴欣忆感慨。
这种影响在旅游热点时节中尤其能得到凸显。
“十一”*金周,河口瑶族自治县的“出国游”再次升温。7天时间,进出河口的自驾车通行量达3.86万余辆,同比增长2.6%。然而往年拥堵难行的局面并未出现。
“为了提升旅客的体验,我们加大了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周学兵道出原委。首先,河口把老越南街搬迁到北山,极大地缓解了越南街至口岸国门片区的车辆拥堵程度,使得国庆期间整个河口县城的车流都顺畅起来。为应对“十一”的到来,从今年7月开始,河口又打出一套城市环境整治的组合拳:对三条入城景观道路进行重新布局规划,拆除城区私搭乱建,规范摊点摆放,增加停车位。
城乡人居环境与旅游的发展在另一个层面上形成了相互作用。《红河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发展全域旅游,要加强城镇、农村以及道路沿线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并推进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3年时间,随着旅游产业的前进,红河州城乡人居环境将又有新的巨变。
云南旅游新方向·出发红河
好玩红河哈尼长街宴
长街宴是哈尼族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到“昂玛突”节来临,哈尼人民就要祭祀寨神、拜龙求雨,也是作为庄稼人的哈尼人最盛大的节日。节日当天,家家户户要做*糯米、三色蛋等近40种哈尼族风味,抬到指定的街心摆起来,一家摆一到两桌,家家户户桌连桌沿街摆,犹如一条长龙,“长街宴”因此得名。一条长街宴可达多米,这也是中国最长的宴席。摆宴席时,锣鼓喧天,非常热闹,全寨男女老幼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女儿、扶着老人,从四面八方集拢而来。
红河县长街宴时间为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在红河县甲寅乡举行。绿春县哈尼族十月年(长街宴)从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开始,历时3至5天。
康体红河屏边徒步登山
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坐落于屏边县城东北角,保护区内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雄伟嵯峨的山体,绵延数十里的茫茫林海,使得徒步穿越大自然不仅是对自己体能的一次锻炼与挑战,也是零距离亲密接触大自然的最佳机会。
徒步路线有3种方式,一为中圈,即,水围城—风雨桥—青云梯—青云亭—连理枝—苗王冢—观景台—三不像—《美人草》剧场基地—长寿桥—情人桥—长寿洞—消灾洞—白头偕老树—金鸡窝服务区;二为大圈,即,四世同堂—夫妻执手—金钱爪—大树景观区—杜鹃亭;三为新圈,即苗冢—树景—天定桥—林荫走廊—线牵—青云亭—青云梯—水围城—风雨桥—出口。
淘宝红河“望闻问切”挑紫陶
对于建水紫陶,当你锁定几件中意的作品,过了自己的“初识关”,可进一步仔细考量以下几点。
望:一看作品泥料是否细腻,好的泥料给人一种细、糯、腻、柔的亲肤感;二看器型是否周正,作品传递出来的力道如何;三从陶品的质感和成色判断紫陶的烧结温度是否到位。
闻:紫陶作坊遍布建水,拉坯的师傅和装饰的老师基本决定了陶品的价位。所以,了解作品出自哪位陶艺人之手、他的专长是什么等方面可作为“淘宝”的重要参考。
问:有机会的话,不妨多花些时间驻足店中,通过与陶艺人的交谈,了解更多制陶人自己的观点、创意来源,从而挖掘他作品的精华所在。
切:万物有灵,当我们的指尖与陶品接触时,感受到的淡泊之韵、和谐之美,是我们决定带走它的最好理由。
垂涎红河河口卷筒
卷筒是河口独有的传统米制食品,制作精细、风味独特,有“不吃卷筒不算到河口”之说。用淀粉制成卷筒的衣包皮,包入粉丝、豆芽、精肉末、鸡蛋、花椒粉、食盐、味精拌均匀,将卷筒淀粉包衣皮片在释清的酱油水过一下,使之回软,然后放平在大盘子上将适量的粉丝肉馅放置卷筒皮中间,包成条形,放置在油锅内用文火油炸,炸至金*色即可。吃的时候将卷筒切成两三段,用一片生菜叶将芫荽、薄荷,一小节春卷抱成团,蘸辣子蒜末酸醋蘸水使用,味道香脆可口,油而不腻。
云南日报记者岳晓琼文/图
我家红河弥勒的“红”
弥勒东风长塘子,在蓝天白云下,一片红砖建筑格外显眼。仿佛是从这片红土地上生长出来,与大地浑然一体。
这些“红砖房”来自于一位弥勒人——云南艺术家罗旭的设计,建“红砖房”的原材料来自于弥勒本地砖厂,烧制红砖的黏土也是取自这片红土地。采用红砖,源于对这片红土地的钟爱,又为这片土地添了一抹独特的风景。
地处红土高原,弥勒人对红土地有一种特别的情愫。因着这份情愫,或巧合,或必然,小城弥勒成为一个与“红”有缘的地方。
年,红河卷烟厂筹建。如今,已成为全国有名的花园式工厂和现代化企业。
“中国的好糖在云南。”这是云糖在全国糖业界的口碑。但云南最好的红糖恐怕在弥勒竹园镇。
竹园,一年中日照时间长,且水源丰富,最适宜甘蔗生长。竹园镇拥有众多的龙潭,用水几乎都来自龙潭,水质纯净无污染且富含矿物营养,这样的山泉水灌溉着竹园坝子里的千亩甘蔗;云南高原纯净的空气滋补着这些甘蔗。“竹园红糖”以本地甘蔗为原料,采用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不加任何雕琢掩饰,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几百年来品质如一,是糖类中的上品,久负盛名,是云南红糖市场上的老字号产品。
在南北纬30-50度之间,有一个盛产优良葡萄的区域,称为“葡萄带”。然而在低纬地区的神奇的植物王国云南,却也有奇迹发生。弥勒东风是云南较适宜葡萄种植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具有明显地理特色的葡萄种植基地,被法国专家称为“东方波尔多”。
从20世纪60年代引入葡萄种植至今,弥勒东风已有悠久的葡萄种植历史,这里所产的葡萄,色泽艳丽,品质很高,非常适合酿酒。云南红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于年在这里创立,选用玫瑰蜜、梅鹿辄、赤霞珠、法国野等为原料,采用国外先进工艺和进口设备精心酿造而成。酒液晶莹透亮,色泽如红宝石,具有独特的果香和酒香,酒味甘甜适口,微涩爽适,酒质醇厚,余香绵长,令人回味无穷,深受消费者欢迎。
透过这许许多多的红色,弥勒这座小城的底蕴与生机就这样溢了出来。
云南日报记者岳晓琼
通讯员许丹丹文/图
旅游快讯“十一”红河再掀旅游热潮
来源:云南日报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各位小伙伴,红河旅游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帅哥美女积极来稿哦!
投稿邮箱
/p>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