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面对侵略者,他献上友谊的哈达,顷刻自己的 [复制链接]

1#

一个汉人男子(邵兵饰)救下了被乡民准备供奉给雨神的女子(应真饰),两个人一起流落到了一个藏族部落,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在这里,他们认识了美丽的藏族公主(宁静饰)。后来,英国探险队在雪山遇险,琼斯(尼克饰)和罗克曼(波尔饰)也被藏民救下,留在西藏修养。在这段时间的相处中,他们跨越了民族和肤色,培养除了深厚的感情。不久,伤养好后,英国人也离开了。没想到再一次重逢居然这么快,而且,是以这么一种残酷的方式。
  为了各自的信仰和立场,曾经的朋友站在了对立的两边,只有巍巍的雪山默默的见证着这一切。

电影中的宁静纯真野性的美让人难以忘怀,那首叫人回忆起草原和蓝天的《雪儿达娃》也令人难以忘怀。

青藏高原神圣又浪漫的至美,宁静洒脱的大笑,邵兵的腱子肉,还有迷人的藏文化精神。全片台词不多,除了叙述者和外国人其他人说的话简直到了只有三两句的地步,但也因此撇去了大

多文艺类片子的琐碎拖沓;还有一个原因,也是是因为本片的拍摄讲西藏,这片美丽的土地拍得太美了,实在是美到了语言匮乏的程度,音乐非常美,值得大家都去听听看。电影中的红河谷是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人民善良淳朴,生活简单,爱恨鲜明,在战乱的背景下这一些特质尤其美好(当然也不现实)。差一点被扔进大河祭河神的汉族姑娘雪儿达娃两度死里逃生来到了红河谷。最后她哥哥来接她时,她终于在最后一刻放弃了和哥哥团聚的愿望,策马奔回,可能不仅是因为她的爱人在这里,而且还是因为这里没有那么多压迫和虚伪。低昂影里的雪山,人,草地还是故事,这一切让人不忍心去惊动,结尾却被残酷的侵略者被破坏了。电影本身在此的瑕疵确实也比较多,由于电影涉及了很多因素,爱情、战争、汉藏二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明发展的差异,要把这些掩藏在下所有矛盾线索一点点铺垫,最后一次性引爆,这真的过于考验创作者,也考研导演对于整个故事的把握能力了。

当然瑕不掩瑜。电影很工整地做到了“首尾呼应”,镜头语言非常干净,电影前期出现的所有人与事务的镜头,到后半段一定会呼应。

雪儿达娃陷进去差点淹死的泥潭子,最后成为了几个英国兵的葬身之处;

哈达,头人与雪儿的哥哥交换哈达,哥哥和格桑在雪儿离开之前互换哈达,罗曼克走前与格桑互赠,哈达作为藏族人民对于友好的重视。最后罗曼克和格桑救过的上校带领着英国大兵回来时,格桑手捧哈达微笑着向他们走去,换来的却是家被炸毁,同胞被杀,友谊就仿佛染黑的哈达,友谊变成了浓烈的仇恨;

上校第一次离开西藏时送给格桑的打火机,最后成为了格桑杀死他和他部下的武器。

影片最后,空旷的战场,突然有一阵歌声划破了喧嚣。丹珠身着白色衣裳站在山丘上,古老的民族歌声浸满了浓浓的悲怆,让整片区域都浸染上悲伤。

作为头人的女儿,在民族存亡之际,她必须是这里所有人的精神支柱,她是所有战士的地标,是他们的斗志,这是她的义务,面临个人死亡,她面容平静又带着一丝悲悯,她的眉间凝满哀伤,最后引燃炮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古老幽远的歌谣消失在藏民与敌人的厮杀中。

部落最后的俘虏,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嘎嘎,广袤的草原上有他最美好的童年记忆。突如其来的战争,他成为最后的俘虏,被敌人要挟带领他们走出草原。

这个仅仅有六岁的小男孩的心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怨恨,他们的自私自利自以为是毁灭了他的家园,摧毁了他的朋友、亲人,一个孩子的他毫不犹豫地将他们引向沼泽地,就此失去生命也毫无恐惧。所有藏民的刻画非常鲜活,都遵从他们民族的独立性,强烈的使命感。

这是作为一个人,一个民族,生命的尊严唱出的赞歌。面对民族的侵略,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纷纷拿起武器与入侵者进行一场殊死决斗,直至生命耗尽。格桑、雪儿、丹珠、头人、嘎嘎……所有的所有,都在为守卫家园做最后的孤注一掷。

不管他们成功与否,他们的精神都将铭刻进历史的轮回中,永不朽。

就像丹珠说的,只要还有太阳、雪山、他们的民族就不会灭亡。

莹白的雪山静默不语,它们发出沉重的叹息,它叹息着为战士们打开他们灵*的归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