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藏一个人的毕业旅行 [复制链接]

1#
程少为在哪里出诊 http://m.39.net/disease/a_8231870.html

以文字的方式与你相见

这里是见字如面杂货铺

夏天的故事冬天回味,这是一篇关于西藏之行的文章。

如今,首次西藏之行已完美落幕。

西藏,在我心中,已经是另一番模样。

5月26日-7月3日的西藏之旅,为我留下很多美好很多感动。

关于出发

四月的某一天看了《这里是中国》,于是决定毕业旅行去西藏。五月官方告知我们考试时间改到了九月,于是我就准备提前开始这场西藏之旅,看票,订票,下定决定前往这一瞬间的事,行程规划也是一瞬间的事。

带上我的奖学金和平时兼职的赚的零花钱出发了,我知道对我即将一个月的行程这些钱是不够的,而我丝毫不担心,因为赚钱门道已经发了芽。

一个人,去西藏,家人朋友知道后,有人反对,有人支持。

“去那里高反了怎么办?”“四十多个小时的火车,身体吃不消怎么办?”……

我只是笑答:“没事,我一个人可以。”

有些执拗,也有些傲气。

我很是感激,她们担忧我身体的同时,却始终没有过多的干预。

每次出行,我的母亲总是鼓励着我。

她没有如其他母亲一般,用尽各种温柔的诱惑,来打消我想要一直远行的念头。

她偶尔会在我埋头收拾背包准备远行的时候,悄悄走到我身边,塞过来一些钞票,没有一句话,然后再不动声色地悄悄走开。我总是会握着那些钱不知所措地想要流泪,她一直都在默默地成全着我所有的梦,哪怕那些梦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像吹散在风中的蒲公英。

她的要求总是很简单,到了一个地方发个短信便好,要让她知道我是否平安。

她从不关心,你过得有多精彩。她只会说,平安就好。

离开家,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回家去。

我12岁便一个人出门,有时和朋友游玩,偶尔全家一起出行,再之后的每次出行几乎都是一个人。

我们过小溪,走大道,穿森林,淌深河,越草原,有时候,一群人,有时候,两三人,绝大多数,一个人。

巴松措

这里是一片远离凡尘俗世的净土,没有人间烟火的熏染,没有尘世纷扰的侵袭,这里沉静的美是那么不可思议,又是那么和谐。

我到达的第一个景点是海拔米的米拉山口。洁白的雪山,绿色的山峦尽在眼中,五彩的经幡在风中呼呼作响。我们爬上高高的玛尼堆,在牦牛雕塑前留下了身影。在米拉山口,我来回游荡,战胜了自己,心里格外高兴。

(这是巴松措背后的雪山,我们在这里放风筝。)

(当天室外温度零下一度,还有一条狗狗陪伴我。)

(前往拉萨的汽车起了霜,沙哥用水瓶刮了好一会。)

(第二次进入巴松措,还是那么美。)

他们从河南郑州一路骑摩托到这里,认识他们时是骑行的第七天,我们坐在厨房门口彻夜畅谈,嗑着瓜子聊理想聊生活聊他们这一路的风尘。也许旅行的意义在于遇到一些人,然后跟他们告别,第二天当他们出发下一站时留下了手链送我们。

(明镜山庄后院吃草的马儿们。)

这是林芝措高村,在这里,没有人在乎你从什么地方来,要到什么地方去,这是他们的世界,背着相机的人们永远只是这里的过客,他们用微笑欢迎你,用“扎西德勒”祝福你,用合十的双手送走你,这里一切如初,和你没来过一个样子。

(前往赛马场的必经之路)

(来看马赛的藏民们,专门拖车拉酥油茶和甜茶。)

(陆续有车陷进泥坑无法离开,陌生的路人帮忙推车。)

(赛马场的藏族小哥朝我的镜头比了个耶)

布达拉宫

第一次见它是坐车驶过广场,我激动得像个孩子,像是梦中的场景终于出现在眼前。来之前翻阅过许多书籍与资料,所以太熟悉布达拉宫正面的堂皇,之后在拉萨的日子我几乎天天见它,却和第一次见它的感受完全不同。

(晚餐后我经常会一个人去布达拉宫广场散散步)

我想跟它合个影,但是怎么拍都不好看,后来我发现,镜头里有布达拉宫,有蓝天就足够了,只有这样,才是浑然天成的美好,而我只会格格不入。

(这是我和布达拉宫仅有的两张合影)

听闻药王山开放后,我第一时间去了观景台,原来从侧面远眺,暮色中的布达拉宫俊美寂寥,像一个沉思的侧面,等不到心上的人。

(晚上九点*昏下的布达拉宫)

八廓街

在拉萨的前几天,我主要是在闲逛,漫步在八廓街上,身边不时会走过摇着转经筒喃喃念经的人以及向大昭寺一路膜拜而行的藏人。我好想让自己也融入人群和他们一起行走叩头,我也好想在自己的心里为自己树一个不灭的信念与信仰,但我知道,对于西藏,我只能是一个过客,而对于信仰,则是永远无法抵达的梦想。我一次次地在八廓街上闲逛,看风景看人看摊子。

(为响应国家号召,我在拉萨开始了摆地摊之旅,钱没赚到几个,到是交到不少朋友。)

*昏之时,那些左手佛珠、右手拿着转经筒的人们依然在膜拜着,这两样东西像是生长在他们身上的一部分,随着他们来到世上,也会伴着他们离开这里,进入下一个轮回。我的手上只有我的相机,还有晚上即将去摆摊卖的明信片,它们也会伴随我接下来的路。

(晚上九点的八廓商城,地摊一条街,摆摊还需要摇号。)

纳木错

在行驶过程中,因为刚下过雨车子开得很慢,我听到隔壁车里一个女孩子大叫:“我看到了,看到彩虹的人是幸福的。”车停下了,我们看到整轮彩虹挂在空中,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整轮的彩虹,可惜是分两次拍的。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不是天晴就会有彩虹。“哎,好像它们融为一体了”,我自言自语起来。又仔细看,有墨绿色,还有淤泥色、白色、天蓝色、湖蓝色等等,它们上下依次排开,清晰分别。我想如果我是画家,我该从哪个颜色下手,才能画出如此浑然天成的颜色融合之美。

(我很喜欢这张照片,同行伙伴拍的。)

圣象天门

传说这里,念青唐拉山神迎娶纳木错女神的婚礼就在此处举办。岩石形似一只天然形成的巨大石象,石头中间有一个洞,站立在辽阔的纳木措岸边,象鼻深入湖面,仿佛正在汲取这来自雪域的神圣之水,而石象的身体与象鼻之间,就如同一个巨大的门,是通往天堂的圣门。

神话故事配上美丽的风景,吸引着无数像我们一样爱探险爱玩爱看的人,忍受高海拔缺氧的艰苦条件依然要去到那里。

见到纳木错的第一眼,仿佛看到一颗璀璨的蓝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虽然一路很辛苦,但是圣象天门的美,足以让人折服,这一切都很值得。)

(圣象天门湖边的玛尼石堆)

羊卓雍错

山路几拐,远远看去,羊湖是山中的一个水滩,碧绿碧绿。拐过一个弯,再看,又象环绕在山脚下的一条晶莹的带子。快到眼前,却象是天地间的一抹厚重的蓝色。

(路上认识的三个伙伴,都是独自来西藏的。)

卡若拉冰川

卡诺拉冰川像一位静静梳妆的美人,在整个西藏离公路最近的冰川就是卡若拉,离公路仅三百米。来西藏之前,特意看了电影《红河谷》,电影红河谷里那座晶莹洁白的冰川就是卡诺拉冰川的场景了,在电影中已经留下的深刻记忆,这次身临其境,对第一次与冰川邂逅并对冰川有着特别美好的期盼。

(人在囧途之拍摄为生)

我想告诉你,你不用害怕一个人去旅行,在路途中你可以遇见一大批朋友,去了哪里,哪里都会有朋友,就好像因为我们都爱旅行,所以一开始便注定我们会成为朋友。

(我们的群名是冰川组合,大家可以脑补其中的故事。)

电影《红河谷》有这样一个情节:一支英国科学考察队来到雪山,年轻的探险家琼斯怀着对东方古老文化的好奇心跟着罗克曼教授来到向往已久的神秘的西藏。罗克曼的真实身份是英*少校,他此行的目的是为英*进攻西藏打前站。过冰谷时,罗克曼不听从藏族向导的告诫,向相遇的马帮傲慢地鸣枪示威,引发了可怕的雪崩,马帮和探险队被雪吞没了。后来看了一些资料,据说当时为追求雪崩时的逼真效果,剧组用炸药制造了一场人为雪崩。

斯米拉神山

站在斯米拉山垭口,就可以俯瞰整个满拉水库,听说这里曾是一个村落,水库蓄水后被沉没,只有一座寺庙废墟矗立在山水之间。

我看着渐渐昏暗的天空,多想告诉某个人,这一天,我过得很不一般。

(远远看到满拉水库,像是神仙做的一碗碧玉汤,稳稳地盛于群山之中。)

加乌拉山口

周围的人,都在找着不同的角度拍照,如果把他们的角度连起来,肯定是度。因为这里的每个角面都是美的,从里到外,从神到形。此刻的美,只有融入,没有分享,我们各自欣赏着,静默不语,只在准备离开的时候拍了照片两张合照。因为各自理解和认同的美都不相同,就像爱一个人,有的人爱上了烈焰的嘴唇,有的人爱上了虔诚的灵*,如果跟贴着嘴唇的人说,你应该爱着灵*,那贴着嘴唇的人会不会以为你是神经病。

(去珠峰大本营的路上,山路十八弯。)

珠穆朗玛峰

当珠穆朗玛峰终于出现在山路尽头的时候,才庆幸自己来过见过,这世间还有如此壮阔的景色值得你不远万里,历尽艰苦。

这一路就是这样,仿佛万水千山走遍,我只是看它一眼,然后转身道别,原路返回。

(为了给我们拍出好照片趴在地上的兄弟)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自穿过人山人海而来,带着各自的欢乐喜悲,因为偶然或必然,相聚一堂,南腔北调这时混合在一起莫名和谐,最终我们分别,也许记忆慢慢会消散,但这一刻的快乐,最真实。

之前读过毕淑敏的《南极之南》,去到南极旅行,她对自己讲,“我从未想过今生今世,可以走得这样远”。当我在珠峰大本营的星空下,抬头仰望漫天繁星,以及银河的时候,我也未曾想过,自己会到这里来,会到珠峰看星空。

(看夜空中最亮的星)

奇林峡

大自然的*斧神工确实让人惊叹,一面大坡中间一条峡谷,其中奇石林立,形态各异,如放大版的“兵马俑”,世所罕见,震撼人心…再多的形容,也不及你亲自站在那里,呼吸着稀薄的氧气,让峡谷的微风,吹过你的脸庞的那一刻。

(只有亲眼见到山撕裂的轮廓,才能感受到原始又虚无的震撼。)

前往奇林峡途中有一段路像极了阿里的无人区,没有规规矩矩的柏油公路,一眼望不到头极远处是雪山环绕。不知道这样的奇观会不会在若干年后消失,无比幸运我来见过你。

(我是如此渺小,不值一提。)

扎什伦布寺

这座始建于年的寺庙,是班禅大师的冬宫。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一路上,我们身边不时就有转经轮,磕长头的虔诚藏民们,他们似乎都深信十万个长头便会带走一生的灾难,我们不由自主地跟着藏民们,沿着顺时针悠悠转转起来。

(扎寺庙的彩虹??)

走出扎什布伦寺,望着一张张因信仰而呈平和的脸,我好像又进入了迷茫。尽管我知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凡有开始,必定会结束。

一直在路上

我喜欢出发,凡是去过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柔和。太多的留恋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过大山的巍峨没见过草原的广袤还是遗憾,见过草原的广袤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任然遗憾。世界上有不变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也许你曾无数次这样出发,想去某个地方,一个背囊、一个人,带着只身打马的快意。但你终究会在路途中与陌生的他们相逢,一起在大树下说几个故事,交换彼此这一路喜悦。再回想起这段旅途来,最打动你的并不是山川湖海的壮丽,而是那些在你生命中像礼物一样闪过的人们。

也许人生或旅行的意义在于遇到一些人,然后跟他们告别。

写在最后

关于西藏有很多要说的,我深知我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我的知识储备非常有限,单凭我一个人一张嘴一双手是写不完这趟西藏之旅的。这里有独特的藏族文化:神圣的布达拉宫,虔诚的朝圣者,精致的佛教文化和错落有致的寺庙及藏区人文的缩影八廓街。这里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西藏最后的秘境——吉隆;亚洲文明的源头——阿里;藏族人民的母亲河——雅鲁藏布江。这里还有人间仙湖:恍若人间灵湖的纳木错,世外桃源的巴松措,碧玉之湖玛旁雍措和天鹅池羊卓雍措。从西藏回来的每一天,我的脑海里都在反反复复地回忆着在西藏的点点滴滴。对于我来说,西藏和关于西藏之行的所有记忆都显得弥足珍贵。在米拉山口,当猎猎的风吹过我发稍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感动。当我站在八廓街的人群里,看见只有一条腿的人依旧匍匐在地,一次次将身躯与大地融为一体的时候,我的眼里有泪涌出。我的感动,不仅来自与那个坚定不灭的信仰,还有那份坚定的目光和置尘世与度外的从容。我不知道是什么让我有了这种感受,好像站在那样圣洁的天地之间,所有的苦难与疼痛以及红尘中的恩怨是非都变得渺小而不值得提及,广袤的天地让人心也变得无比宽阔与宁静。《瑞克和莫迪》里说,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冒险,在于发现和体验之前没体验过的东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灵*跟身体,总是要有一个在路上的,可是我觉得人生苦短两者都要在路上,方可此生无憾。愿你我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