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白癜风的药有 http://m.39.net/pf/a_4790093.html点击标题下「西柚Special」可阅读更多哦
本文摘自《昆明航空》杂志九月刊
文章作者:李梦婷李雪
悠悠红河奔流而下,巍巍哀牢山连绵不断。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然与人文交织,历史与当下交融,绘就最为多彩璀璨的画卷。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苗族等各民族在此,共同谱写出源远流长的梯田文化、稻作文化、建筑文化、陶瓷文化……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年11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将迎来60年州庆。60年红河各族儿女的辛勤付出,成就今日的辉煌红河。相信在未来,这片美丽的土地还会继续迸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以更完美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大地的雕塑
苍茫大地,悄无声息记录着光阴的流转。对于森林来说,一叶落而知秋,对于梯田这一特殊的景观来说,应是“一穗满而知秋”。
九月份的元阳一带,宛然一个金*的童话世界。对于无数向往并且来到元阳只为一睹梯田壮观的游人来说,元阳梯田是集天工和人力造出来的“大地雕塑”,即使有再多的语言和胶片也难以描述此景的震撼。
临安古韵今犹在
巍巍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若论及思想学说,儒学的地位无人能撼动。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体系日渐建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行至滇南古临安,一座古庙、一曲古乐总能让你找回千年前的孔儒之风。
建水,古称临安,坐落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其沃野千里、物产丰饶。自唐朝南诏建城算起,建水已有多年的历史。长达千年的历史,为建水留下宝贵的精神和物质宝库。城内现存完好的古建筑就达50多座,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
建水文庙坐北朝南,整体格局大致依照曲阜孔庙建造,采用中轴对称宫殿式,共有一池、一坛、一圃、二殿、二庑、二堂、三部长、四门、五亭、六祠、八坊。文庙常有传统的活动举行,如开笔礼仪、成人礼仪、成童礼仪、古婚礼仪、祭孔典礼,教育意义不言而喻。自年以来,文庙每年九月底都会举行一场隆重的祭孔仪式,以纪念逝去的先贤圣人。
看不完的弥勒美景舞不尽的彝家风情
中国·弥勒第八届阿细跳月民族节活动于8月6日至15日在云南弥勒市举办。一场音乐与舞蹈的盛会揭开了彝族阿细人世代寄存着的记忆和无形无色的信仰……
“弦子一响,脚板就痒”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它发源于云南省弥勒市西山阿细人聚集区,流行于云南弥勒、石林、泸西等地。
“阿细跳月”节奏明快,舞姿粗犷奔放。在笛悠弦扬时,女孩拍着清脆的掌声跳出树林,在草坪上列队与男子欢歌起舞,曲调合着舞步,弦声扣着心声,间或爆发“哦!哦!”的吼声。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子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
味道弥勒舌尖盛宴
彝族阿细人的“八大碗”美食,在可邑民族餐厅、昊邦高老庄等农家乐都能品尝,吃上一口弥勒卤鸡,真是对味蕾极大的满足。阿细人将自家养的土鸡、山野采摘的食用野生菌、野菜和整个应季的时鲜都揉捻进锅里。
古风犹在秋逢石屏
滇东南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石屏县,自元朝以来,重教兴文,人才辈出,于清朝年间得“文献名邦”之名,被誉为“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济济人才之中,要数袁嘉谷最为有名。
如果说百年前袁嘉谷让石屏名声大噪,那么百年后,再度让石屏名闻天下的则是常人眼中最为平凡的豆腐。
灵山秀水才能孕育人杰和美食,对于石屏来说,县城以西看秀山,东看异龙湖。异龙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碧波浩渺几十里,于年获批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夏季时,异龙湖畔可看荷花亭亭而立。初秋的傍晚,更是绝佳的景色。夕阳西下,余晖绚烂,倒映在湖面上,分不清何处是水色,何处是霞光。水草轻漾,芦苇微荡,偶有鸟儿掠过。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城中的旧时光
光阴似流水,日月搬昏昼。当所有的时光匆匆逝去,能留住的也许只有那些老物件和老房子。泸西便是这样一座小城,所有的旧时光都留在了一座座上下相连的土掌房里。穿过古村落房屋间的阡陌小巷,脚下的青石板和墙上的*泥土都是时光的痕迹。
城子古村的土掌房有着特殊的建造工艺,融合了彝、汉两族的建筑风格。土掌房建于多米高的飞凤坡上,以当地的栗树作梁。首先将栗树有致地搭在土墙上,铺上木棍、柴火等较粗的枝干,然后铺一层松针。最后用搅拌好的当地粘泥蜂窝土铺上,摊平、经反复锤实后即可。反复铺就的材料有粗有细,粘土本身也有较好的致密性,加上捶打过程的细致,一般经过传统方法建造的土掌房具有良好的稳固性。
风雨中的古渡——河口
年4月1日,一列载货的火车从昆明北一路南行,呼啸着行驶在滇越铁路上。汽笛声鸣响,划破滇南的一片寂静,同时宣告着滇越铁路全线通车。从此,这条耗时7年,民工达30万的滇越铁路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火车一路前行,向着中越边境的河口而去。翻山越岭,穿越无数条隧道和桥梁,终于抵达河口。
历史呼啸而过,虽然河口的航道和铁路线已不如从前繁忙,但如今的河口,别有一番景象。徜徉在这座边境小城,不经意间就可瞥见历史遗留的痕迹。道路旁古老的法式建筑,在百年风雨中屹立不倒。一座*墙红瓦的站房,安然立于滇越线铁轨旁,未曾改变模样。一台古典高雅的法式母子钟,“哒哒”响着,从过去到现在......
一碗过桥米线的人间至味——蒙自
走进蒙自,岁月沉淀、时代发展,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岁月积累,蒙自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展现在世人眼前,静待揭秘。
滇南有景景在蒙自
亲临碧色寨,几条并排交错的铁轨延伸去远方,两座*色法式风格的站房相对并排。法国式砖木结构建筑,红瓦*墙,一楼一底,车站至今仍保留着法国式铁路用房。
寻味蒙自过桥米线
蒙自过桥米线位列云南十大名小吃之首,有多年历史。过桥米线历经风雨沧桑,日趋成熟完善,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系列一颗璀璨的明珠,足以令蒙自乃至云南人骄傲和自豪。
米线入汤,片料入汤,均要讲究“恰到好处”,多一分则“坨”,少一分则“生”。可以说,品尝过桥米线是一种美食艺术,细节之处数不胜数。
蒙自米线节如约而至
今年9月30日至10月7日,“第五届中国·蒙自过桥米线节”暨“第十五届蒙自石榴节”如期而至,以飨广大的美食爱好者。
同时,石榴节的“采石榴”、“赛石榴”、“赏石榴”、“话石榴”、“品石榴”等相关活动也陆续启动,喜爱石榴的游客不妨前往参加。区别于往届,本次石榴节还融入了其他元素。热爱艺术的人可以观赏公益演唱会、音乐会、古筝演奏;喜好运动的人可以参与蒙自国际马拉松;若是钟情于民族风情,那么彝族三步弦展演和“尼苏风情之夜”篝火晚会自然不容错过。
您的每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