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州红河县彝族民间艺人
张正国及其团队
向我院捐赠民族乐舞器
并为我院师生举办讲座
■
音乐舞蹈学院
—
年4月12日上午,云南红河州红河县彝族民间艺人张正国老师、张寿德老师、李阿胖老师和张波文老师受邀来访我校音乐舞蹈学院,向我院“中国—南亚东南亚国家非遗音乐舞蹈教育资源数字化陈列馆”捐赠其亲手制作的民族乐舞器并为我院师生举办讲座。
本次捐赠仪式由音乐舞蹈学院杨琛副教授主持。彝族民间艺人张正国老师为我院“中国—南亚东南亚国家非遗音乐舞蹈教育资源数字化陈列馆”捐赠了传统彝族四弦、三弦、巴乌、二胡、草杆和笛子6件民族乐器。音乐舞蹈学院*委书记和红*、副书记杨进勐、副院长彭莉和副院长欧阳丽梅出席仪式并为张正国老师、张寿德老师颁发了捐赠证书。
张正国老师是云南红河州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村委会垤施上寨村人,红河民族文化传习馆演员,担任红河县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的民族民间器乐传授、传承等工作。另外,张正国老师的团队有张寿德老师、李阿胖老师和张波文老师,他们均是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村委会垤施村人。其中,张寿德与李阿胖老师是张正国老师的父母,其父亲在30岁时学会四弦、二胡与整套乐作舞,是红河州红河县乐作舞与民族乐器艺人;其母亲在青年15岁时就已完成“乐作舞”所有唱腔级动作套路。在传唱山歌、传授“乐作舞”套路方面承担着传承的重要角色,目前已有徒弟40余人。多次受邀到省内外进行学术交流及演出,受聘于红河哈尼文化传承学校、红河学院和云南艺术学院等,曾先后到美国、日本、法国、印度、荷兰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年5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作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而张波文老师则是垤施村中寨的村民,在其14岁时就能够独立完成乐作舞所有唱腔及动作要领。曾多次参加省级、州级举办的歌舞比赛,年7月被命名为红河州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作舞”代表性传承人。
捐赠仪式结束后,讲座正式开始。
陈桂波老师首先与张正国老师探讨了“乐作舞”的来历、名称、曲调、功能、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禁忌和民族所属;艺人学习乐作舞的经历、广场舞的编排和艺人对乐作舞发展成广场舞的观点等问题。而张正国老师及其团队也向我院师生展示了“乐作舞”的精彩表演。
张正国老师将捐赠的每件乐器作了详细的介绍,包括乐器的名称,选材、形制,制作流程、定音和调音等,而杨琛老师则将张正国老师介绍的乐器再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将每件乐器扩大到其他民族所共有乐器,并与之作了对比和解释。同时,张正国老师及其团队向我院师生展示了四弦与口簧合奏、四弦与笛子合奏、三弦与二胡合奏、撵调合唱等多种演奏形式。
讲座结束后,在场的同学们也积极的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内容有“乐作舞”的艺术特征、乐作舞的传承与发展的前景,乐作舞中舞蹈动作所代表的含义、乐作舞的组合形式、乐作舞的动作是如何转换、撵调里曲调的唱词和意义等问题。
最后,在场的所有师生一同上台与民间艺人学习跳“乐作舞”,同时艺人们也非常热情地教授同学们舞蹈,场面氛围又欢乐又热闹,且同学们受益匪浅。
主持人杨琛副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对红河彝族民间艺人张正国老师所捐赠的民族乐舞器以及为我院师生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张正国老师能经常到访音乐舞蹈学院,带来更多有关非遗音乐舞蹈的学术讲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