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林/文图
红河谷高远的天空漂浮着朵朵悠闲的白云,初升的太阳没有了炎夏那般炙热,这是一个适合外出的日子,我们从红河县城迤萨古镇出发,驱车前往离古镇不远的一个名叫他竜的小村游览。
他竜位于与迤萨古镇隔河相对的东南山梁子上,距迤萨约十余公里,村子海拔在米左右,居住着以汉族为主的一百多户人家。从迤萨远远望去,东南的山峦好像一幅青绿的山水画,他竜村好像画上的一弯月亮,多少年来静静地挂在那里,没有引起山外的人们注意,山外人也很少踏足村里。有一天,看厌了高楼大厦和城市霓虹的人们,听说了他竜的种种美好后,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这山峦上静静的小村庄。而我,就属于这其中之一的游人。
车子驶过河谷的蕉园,顺着蜿蜒的山路攀爬,不多时来到山峦上的他竜村寨门口。同行的老人说,他竜又称做他龙,系彝语“他尼竜”的简称,意即青松环绕的地方。寨门外有一亭子,名曰“西亭”,站在西亭北眺迤萨,虽仅一谷之遥,感觉迤萨笼罩在红河谷上升的热气里,而他竜山朗气清,让人心生快意。
来到他竜村口,得知村子与寨门尚有一段距离,登堂而未入室,让人急于一睹它的真容,如同在寻找未曾谋面的亲人。“到了,到了”,穿过寨门和夹道的绿树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他竜终于露出了真容,我们走进了心中久违的“桃花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意象在胸中油然而生。
他竜村坐落于绿树环绕的山腰,背靠巍巍青山,前临幽幽峡谷,整个村子的地形犹如一把坐南朝北的太师椅,一百多户青砖灰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于这温柔碧绿的山间,宛如美人黛色的一弯娥眉。
金色的阳光沐浴着小村,古朴幽深的街道行人较少,留守老宅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估计此时旭日东升,他们都去田间地头劳作了,小村显得安静祥和。
先前我们从寨门的石碑上得知,他竜村原名蛟龙村,又改从善村,再改他竜村,从村名的演变历程,感觉他竜的汉文化元素较为明显。亲眼看到村子的街道和房屋后,更深深感到这个深藏于大山的村子汉文化十分浓郁,其内涵丝毫不亚于内地的一些名村,并且拥有自己独到的文化景观,这可以从他竜的街名和建筑景观上看出来。
他竜村子的每一栋房屋都依山而建,全村从上到下由十一条长短不一的小街环绕。铺满石板的忠心街、正义街、遵化街、悔过街和胞孝街等原来古村内的11条小街巷,街道从村子坡头延伸到坡脚,连起了各户人家,在漫长的时光里,以忠义、自律、勤勉等理念将村人的心紧密地连到了一起。
据说,原来古村内的11条街有6道城门,每道城门头上立有一匾,以匾名为街名,崇仁街城门对联为从德从公从理让,正人正已正心田”,胞孝街城门对联为“胞孝胞弟胞乃本,善言善行善其心”,正义街城门对联为“正义齐心互开门,寨内有事齐心帮”。遵化街、悔过街,忠心街等城门联在年“大跃进”时期被毁灭,有部分文物在“文革”时被毁灭。
在各条街道中,正义街是他竜古村的中心街道,这条街从东到西横穿村子,起着中心枢纽的作用。据说村中原有五道城门,这五道城门就有四道位于正义街,正义街东面由青石板垒砌的“过街楼”是目前仅存的一道城门。
为什么四道城门都集中到一条街上,这其中可是大有来历的。村中年长者说,正义街是村绅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最为繁华之地,著名的他竜钱氏和赵氏家族世居豪宅就集中建于正义街,所以一条街上连建四道城门,是为了防御盗匪侵袭,以达到层层设防的目的。此言确实不差,正义街“过街楼”与钱氏的另两栋古宅紧密相连,这一点形同迤萨古镇的东门楼及姚初住宅,且钱氏古宅顺山势而建,雕梁画栋之间书画流彩,“马头墙”之内庭院深深。
百年时光早已逝去,但长檐上的菊纹瓦当依旧,楹联上的“文章千古事,孝友一家春”等诗文依然清晰可视。这些古宅虽不及内地与迤萨古镇的民宅宽广雄伟,但其自由支砌的石墙和顺着地势步步高升的正堂却独具自然的风韵。
他竜的文化曾经辉煌一时而远近闻名,外地人很少知道它曾经辉煌的过去,本地人却记忆犹新。据红河地方史记载,年,国民*府下令禁种罂粟。年,朱德奉命率部从建水南渡红河至瓦渣土司地禁烟,途经要道他竜,见边陲小村街巷金字匾额不少,遂下令:“此为文化之邦,必宜秋毫无犯。”
提到朱德抵达他竜的历史,必须提到他竜的一个地方头目,此人便是钱万兴。钱万兴是瓦渣(甲寅)二十六代土司钱俊之弟,人称“小二官”,其胸怀大志,远谋发展,曾数度组织马帮勇闯国门,跨国经商。发家后回家买田置地,起房盖屋,建有豪宅三四栋,其中迤萨东门坡一栋,大寨一栋(理财局)和他竜村两栋。钱万兴在迤萨东门坡所建豪宅精致坚固,人称“迷宫大院”,于年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钱万兴的他竜故居也别具一格,气度不凡。
沿着正义街来到钱万兴的故居,其重孙钱孝良老先生给我们讲述了钱家世代相传的一段历史:朱德到他竜时居住在思想开明的钱万兴家,禁烟之初并不顺利,在钱万兴的鼎力支持下,朱德一举铲除了瓦渣土司之地的烟患。禁烟过程中,朱德在钱家共居住了7天,离走时手书“优礼嘉奖”匾额赠予钱万兴。今天,他竜的钱万兴故居开始引起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