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红河哈尼梯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7月,笔者对主鲁大寨的传统建筑形制保存较好的68户民居进行了入户调查。通过对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可以认识到,红河哈尼梯田传统民居因处于同一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相似,因此建筑形制、结构、材料、工艺基本统一,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出现的残损基本相同或相似。本文在统计了主鲁大寨68户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制、结构材料、残损情况、影响因素、使用现状后,发现传统民居各部分的残损情况虽然不尽相同,但残损类型基本统一,针对这些情况特制定了相应指导思想、修缮原则和导则式修缮方案。
关键词:哈尼梯田;传统民居;保护
年7月第2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年更新《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时,红河哈尼梯田再次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也成为第一个以民族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同年,红河哈尼梯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分布区域为箐口坝达、多依树、老虎嘴三个片区。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余年来,以哈尼族为主的世居原住民族在该区域引水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建设村寨,创造了村寨、森林、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人文景观格局,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利用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区共有82个村寨,主鲁大寨作为村寨之一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新街镇主鲁村委会,位于箐口坝达片区,以哈尼族为主。村寨周围覆盖了茂盛的森林植被,村民在靠近森林的地方挖筑大沟,把下泻的山水截流,然后在就近山区开垦一大片梯田,引大沟之水进行灌溉,与村寨共同构筑了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保持了传统村寨的选址特征和布局结构,当地民居也保留了传统的建筑结构形式。年7月,笔者对主鲁大寨的传统建筑形制保存较好的68户民居进行了入户调查。
一、村落布局特征
在哈尼人到来哀牢山之前,哀牢山区域人类活动的情况不明。典型的立体气候,水分从低海拔江河中蒸发升空,到高山区化为降雨洒落在原始森林中,形成无数溪泉瀑布龙潭,沿沟箐下泻流入江河。哈尼人到来之后,为了耕种、生存,村民在靠近森林的地方挖筑大沟,把下泻的山水截流,然后在就近山区开垦大片梯田,引大沟之水进行灌溉,水又沿层层梯田向下注入江河,再蒸发升空,如此反复循环。森林-水系-梯田-村寨构成了主鲁大寨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空间形态,具有哈尼梯田显著的空间格局特征。
主鲁大寨村落布局特征平面图
主鲁大寨中心地带有统一的水量丰富水质良好的水井,并建房保护水质,传统民居围绕水井顺山坡自由布置,顺山面阳修建,朝向基本一致,呈阶梯状分布,高低错落,层层叠叠,民居主要朝向随等高线向内弯曲,与等高线分布高度吻合,空间环境变化丰富,景观风貌特色明晰。
村内道路同时受到出村路线的方向、等高线和传统民居三者共同影响。有一条主道平行于等高线与外界连通,其余连接辅路为纵横交错的自然踩踏步道,部分被后期硬化处理为石板路面或水泥路面,尺度适宜,本村无寨门和传统公共建筑。
二、建筑外观形态特征
主鲁大寨的哈尼族传统民居大都由蘑菇房和土掌房组成,地处崇山峻岭的红河谷地,随处都是陡坡地形,依山而建,成组成群,排列紧凑,高低错落,自然有序。
蘑菇房由于形如蘑菇而称为“蘑菇房”。蘑菇房建筑外观线条简洁,近似正方体,为一户一栋独立建筑。一般为土墙或石墙,二层以上树立屋顶木架,覆盖四斜面或双斜面茅草或稻草顶,悬山式,斜角约45o,脊短坡陡,茅草或稻草层厚0.3?0.4米。
主鲁大寨传统民居立面图示例
土掌房部分为正房的前廊或耳房,平顶房,外观多以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平房顶可作为晒台使用,造型简单朴实。
主鲁大寨民居
三、空间布局
主鲁大寨传统民居建筑占地面积约35?70平方米,平面多呈矩形,空间大多由建筑本体和院落构成,三层独立建筑。经济较好的居民会在正房前建前廊,左、右边建耳房,这些附属建筑单层居多,也有部分为二层,平顶用作晒台使用。
后期人为改造后的土掌房
一层:由于处于亚热带山区,湿度较大,地气浓重,多用于饲养牲畜、堆放生产生活工具。由一道双扇木门入户,无窗,层高低矮,约1.7?2米。
二层:一层至二层之间以石阶或木楼梯上下连接,有的石阶或木楼梯设于室外,有的设于室内,入口通常设一道双扇木门。二层为厨房和卧室,待客和家人聚集处,是核心生活空间。灶台通常靠后墙一侧设置,灶台旁和一侧山墙处各开一个窗洞,便于通风,楼板正中用土筑成一方形火塘。二层室内通往室外晒台侧一般还设一道木门。
三层:二层至三层之间以简易竹楼梯上下连接,大多由阁楼和晒台组成,阁楼约占三层总面积的2/3,用来堆放杂物及粮食,阁楼上方为草顶覆盖;剩下约1/3面积为晒台,即二层屋顶面,用来晾晒粮食、衣物,晒台一般朝东,便于阳光照射。阁楼通往晒台一侧一般会设一扇小门,方便进出晒台。
院落:主鲁大寨传统民居的院落受地形限制大小不一,开敞或半开敞式,一般用不规则石块垒砌围墙,院内少绿化。
四、结构和构造特征
从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来看,哈尼族“蘑菇房”屋顶为悬山式,檩构件上铺设纵横交错的挂草条,其上再覆盖一层厚厚的茅草或稻草。竹木构架承重,主梁中间立短柱,部分房屋也在土墙上架梁,由土墙承重,结构较简单。绝大部分民居木柱均直接立于不规则石柱础之上,极少数民居木柱直接立于地面。
“蘑菇房”剖面示意
土掌房结构为墙上架木梁(部分民居则将大梁架在木柱上),梁上密铺木楞或竹竿(有的民居直接在墙上密铺木楞或竹竿),然后满铺稻草或细竹片,再用素土或三合土拍打密实,有的民居会增加一层细密的石灰,增强防雨效果。土掌房的檐口一般略高于平顶的边沿,用泥土堆高约20厘米,有的是采用砌砖,与平屋顶形成檐沟,其作用是保护晾晒的粮食不致坠落和有组织的屋面排水,并在一定位置留出排水口,便于雨水快速排泄。
土掌房结构示意图
土掌房屋面结构
五、建筑材料特征
主鲁寨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广泛使用木材、土坯、石材、稻草、竹子、沙等当地天然材料,房屋的柱、梁、楼板、楼梯的木材多来自村民自己种植的树木,墙壁及晒台用土坯或夯土建造,屋顶铺设稻草,取材容易,不破坏生态,当拆旧建新时,原来的材料可再利用。
六、村落保护现状
主鲁大寨传统民居由于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屋顶残破、漏雨,木构架不同程度出现糟朽、开裂、歪闪,墙体酥碱、倾斜、坍塌,木地板开裂、穿孔,存在结构安全隐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住民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对居住质量提高的愿望和受外来现代建筑材料的影响,村寨内的传统民居不断被新建的现代建筑替代,村落风貌异化趋势较为严重。部分民居被后期不当维修,改变了屋顶、晒台、地面以及室外台阶等原状做法,并加建了非原状附属建筑,严重影响了历史建筑的整体风貌,破坏了文物建筑的原真性。建筑墙面零乱敷设有的各种电线,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木构架断裂
零乱敷设电线
墙面有水泥砂浆抹面
木楼板穿洞、糟朽
七、修缮方案
通过对主鲁大寨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可以认识到,红河哈尼梯田传统民居因处于同一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相似,因此建筑形制、结构、材料、工艺基本统一,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出现的残损基本相同或相似。在统计了主鲁大寨68户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制、结构材料、残损情况、影响因素、使用现状后,发现传统民居各部分的残损情况虽然不尽相同,但残损类型基本统一,针对这些情况特制定以下指导思想、修缮原则和导则式修缮方案。
1、基于价值的保护:准确把握遗产构成诸要素的遗产价值、文物价值;哈尼族文化的精华和重心;村落和民居、祭祀房、寨门、寺庙等公共建筑及梯田、山系等周边环境的构成特色,进而制定不同保护策略。
2、修缮措施应严格遵循传统村落建筑的“原造型、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原造型——包括整组建筑群及单体建筑的总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建筑尺度,不得改变平面关系、不得改变建筑高度、体量。
原结构——保持原结构体系,不更改支撑、连接方式,不轻易更换、增加受力构件。
原材料——采用原材料或材料组成添配、补配、更换缺损构件,瓦石、木材、纺织品、颜料、漆料等尽可能于当地采购,以周边收集到的旧料、老料为佳。修缮所用灰浆、色浆、骨料、铆接件、捆扎物等辅材同样采用地方传统材料。
原工艺——沿袭原建造方式、工艺、工序、构造。有传承的工匠是工艺延续的关键,修缮过程中尽量选用当地的哈尼族工匠,凭借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独特理解、熟练的传统工艺,在维修中做到“修旧如旧”。同时使用传统工具也是工艺的重要因素,高速、便捷的现代加工工具难以复制传统工艺的神髓,低效能的传统工具加传统手工艺更能表现哈尼族民居的古拙。
3、最小干预、有限维修。
(1)严格控制修缮尺度,有限度地维修、维护传统民居建筑;
(2)细化残损勘察,尽可能减少维修量和更换量;
(3)以保证文物安全为前提,永续保存为目的,不追求整齐划一,不做修旧如新、天衣无缝的美术修复,尽可能保存传统村落建筑的原真状态;
(4)传统村落建筑少量歪斜、不规整但无较大安全隐患的不属残损,不得纠偏、扶正;
(5)轻度残损但仍未丧失功能构件不得更换,且不对其缺失部分做多余修饰;
(6)对替换下的残损构件修整、改造后用于其它部位的补配、添配;
4、可识别性。从风貌的协调性方面考虑应对新换构件进行做旧处理,同时注意保持一定色彩、材质、纹理等方面的区分度;
5、提升改造基本生活设施。对于哈尼梯田这一活态遗产,在坚持文物保护基本原则的同时还需兼顾当地哈尼族的民族习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提供有限度的生活便利性、稳定村落人居环境和社区结构,使遗产能够永续使用。
(1)改造民居的能源供给,以电、液化气等清洁能源代替木柴、煤炭等对生态威胁较大的能源;
(2)提高村落、民居的卫生水平,设置小型带淋浴卫生间并辅以排污管、化粪池等设施;
(3)另辟集合式牲畜栏,民居内不再喂养牲口,人畜分离;
(4)新增或改造的配套设施须慎重考量形式、体积、材质、色彩等因素,尽量采用传统建筑形式或用竹木、毛石等传统材料遮蔽,太阳能等有碍观瞻的设施应少建或不建,避免破坏古村落、古民居的风貌,提高遗产的视觉效果;
6、修整民居附属院落时应注意其开放或半开放空间乃遗产景观的重点,院墙(围篱)、铺地、院门、花木、农具等均为传统村落景观的组成要素,修缮的指导思想和措施相似或等同于民居建筑的维修。
修缮后的蘑菇房外观
修缮后的蘑菇房茅草顶檐口
八、结语
传统建筑不能仅仅用技术或对建筑的实用功能、结构和材料来理解和衡量,还应该用一整套与物质文化相关的有内在联系的根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来理解。因此,传统民居不能被看做是静止的和永恒不变的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映在民居里的文化传统也会不断累积和变化。传统民居需要重新定义它在社会变革、进程中的地位,修缮过程中应在遵守文物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尊重当地居民的传统习俗,培养当地传统工匠,保证文物建筑历史信息、传统的延续。
对于哈尼梯田这一活态遗产,准确把握其遗产构成诸要素的遗产价值、文物价值;哈尼族文化的精华和重心;村落和民居、祭祀房、寨门、寺庙等公共建筑及梯田、山系等周边环境的构成特色,进而制定不同保护策略。在坚持文物保护基本原则的同时还需兼顾当地哈尼族的民族习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提供有限度的生活便利性、稳定村落人居环境和社区结构,使遗产能够永续使用。
参考文献:
宗路平,角媛梅,李石华,张洪康,张红榛,何云燕,牛乐德.哈尼梯田遗产区乡村聚落景观及其演变——以云南元阳全福庄中寨为例[J].热带地理,,34(1):66-75.
周怡,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辑
吕静
审核
戴宗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