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间皮肤病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以下是正文
点赞、鼓掌、撒花……
从红河州个旧走出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同志,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12月2日(今天)21时整,《朱有勇: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在CCTV-1“时代楷模发布厅”首播。
朱有勇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领取奖章和证书(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他始终牢记共产*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
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
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朱有勇(左)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接受采访(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朱有勇先进事迹的短片。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朱有勇的同事、学生,村民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参加发布仪式。
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件“小事”来了解不一样的朱院士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他,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
朱有勇带着澜沧冬季马铃薯进了人民大会堂
他,在人民大会堂为“洋芋”代言。
朱有勇在思茅松林中考察
他,在松毛地里养三七。
朱有勇给学员们上课
他,培训了多名乡土人才。
朱有勇(左)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
他,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领取奖章和证书。
多年来他始终扎根边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头戴草帽手持镰刀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就是朱有勇
朱有勇的网友热议焦点赵家琦制图
视频来源:新华社
要到最穷的地方去
年,中国工程院确定云南省澜沧县作为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点,时年60岁的朱有勇首先请缨,到蒿枝坝村扶贫,“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我就选择了澜沧县。”
然而第一次进村考察,朱有勇的眼泪就掉了下来。“当时是真的穷,”朱有勇跑到农户家里去走访,发现很多农户全部家当只有几袋苞谷、几只鸡,以及一个四处漏风的篱笆房。
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前,一户普通澜沧农户的家庭全景。
“我们是人民培养出来的科技工作者,却没有让这里的老百姓享受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这是我们的亏欠。”第一次考察之后,朱有勇下了决定,不走了。
澜沧当地主要是拉祜族,因为从原始社会直接步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被称为“直过民族”。许多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大山里,不会说汉语,处于深度贫困状态。朱有勇明白,院士做扶贫,得先把自己变成农民,还要变成拉祜族的农民。
朱有勇和农户在田间齐劳作
白天,他漫山遍野去考察,上山下田,农民们走的路一公里都少不了;晚上回来洗澡,洗完了一擦,毛巾都变成了*色。
再加上向村干部学了一些诸如你好、吃饭、喝酒、干活等基本的拉祜词汇,朱有勇很快跟村民们打成了一片。
扶贫比写SCI难
澜沧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更是全国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云南省88个贫困县之一,由于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村民长期被贫困所困。
农户在田间收获马铃薯
中国工程院开始定点结对帮扶澜沧县后,朱有勇带队多次深入澜沧县各村寨进行调研。他发现,澜沧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冬早蔬菜产业发展,如冬季马铃薯,完全有十一二月间播种、次年三四月收获的可能。
要在蒿枝坝村种全国最早上市冬季马铃薯?许多人不相信,因为以前村里从未种过。
当年,蒿枝坝村民李扎袜,包括他在内的10多名村组干部带头,每人出资1万元入股,依托蒿枝坝拉祜雅专业合作社,从村民手中租来了亩土地,开始示范种植。
马铃薯丰收
从年11月播种到年4月收获,通过初步测产,最高亩产为4.7吨,平均亩产3.3吨,克左右的商品薯率97%,按每公斤3元的订单价格,每亩增收多元。
“扶贫是一步步来的,有人配合,也有不配合的,要反复做工作。”朱有勇说,“这比发SCI可要难多了。”
半年的时间,朱有勇用沉甸甸的马铃薯赢得了村民的信赖。
“我们希望把这里的冬季农业盘活。”朱有勇说,“种植冬早蔬菜的收入大约是夏季种粮收入的3倍,这里的冬季农业可以打时间差,农民就能多挣钱。”
而且,农民不用为销路发愁——马铃薯从地里刨出来直接装车运到省外。“北京人吃的醋溜土豆丝,5盘里有4盘是我们种的。”朱有勇研究冬季马铃薯已有十几年时间,“我到哪里试验成功了,收购商就去哪里下订单。”
如今,院士到大山里教村民种马铃薯,在澜沧县已传为美谈。年,在澜沧县38个村寨示范多亩。冬季马铃薯平均亩产2.5~3.5吨,增加收入元到元,产品销往北京、上海。
林下三七种植
冬季马铃薯是第一个尝试,但对于朱有勇来说,这还不足够。他要想办法让当地农民的脱贫速度更快一些。他调研发现,澜沧大面积的云南松、思茅松与三七之间具有相融相生的特性,非常适宜种植三七。而三七是名贵中药材,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很多地区的扶贫攻坚项目上起到了作用。
朱有勇随即带领团队启动专项科研,创建了林下三七有机种植关键技术体系,将林下三七不到10%的成活率大幅提升至70%。
运用这种技术体系产出的天然有机三七每公斤干品价格能卖到元以上,比市面上的普通三七贵出不少。而且不与粮和菜争地,探索出了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扶贫,扶志,也扶智
技能培训班,是朱有勇扶贫计划中的重要一步。
他在全国首创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院士专家直接为农户授课,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理论、教生产,手把手地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直至学懂学会。
他坚持要求上课的学员必须参加*训,全程穿上迷彩服和胶鞋,克服因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朱有勇自己也穿上迷彩服,和学员们吃住在一起,在田间指导种植时,一块儿犁地、播种、收获。
马铃薯丰收装箱
除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朱有勇和团队还开设了冬早蔬菜、茶叶种植、林业班、猪牛养殖班等前后共计24个技能班,培训了多名乡土人才。
这些学员回乡后又发挥带头作用,变成一颗颗脱贫致富的“种子”洒遍澜沧大地,形成脱贫攻坚的“星火燎原”之势。
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朱有勇的身影
今年11月,为了帮这些扶贫农产品扩大销路,朱有勇又和拼多多一起联合打造了农村电子商务班,把这些农产品卖出去,让利益留在农村。
来自澜沧全县20个乡镇的60名学员正在参加农村电商班课程的学习
扶贫近5年过后,澜沧整体贫困率正在降低,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在此,让我们
向朱有勇院士
和千千万万扎根农村
付出艰辛与汗水的科技工作者点赞致敬!
你们辛苦了!
来源:云南网、云南扶贫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