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物影像符号指涉意义的两种方式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人物影像符号

指涉意义的两种方式

人物影像作为艺术符号是如何携带或指涉意义的呢?常见的方式有两种。对人物情态的正面呈现、细致刻画是一种方式。我们在电影《红河谷》中看到的藏族公主丹珠从容赴死的一幕,就采用了这种方式。

该片讲述了19世纪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个故事,一支英国科考队进入西藏,遭遇雪崩,善良淳朴的藏族小伙格桑救下了幸存的罗克曼和琼斯,西藏的恬淡生活和藏民的质朴善良深深地打动了琼斯。但是,当他们再次来到这片土地时,却是以侵略者的身份,英*的炮火无情地撕碎了藏地宁静的天空。在罗克曼的凶残与冷酷中,我们看到善良遭遇背叛,在琼斯的痛苦与矛盾中,我们看到人性与利益的冲突。但向善的人性并未因沉重的代价而沦落,而失去光彩,反而得到升华,焕发出令人震撼的情感力量。丹珠被扣为人质,她决定与侵略者同归于尽,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她唱着歌,面带微笑,从容走向死亡。在这一影像中,微笑、歌唱、青春、美丽等一切充满生机与祥和的符号集合在人物身上,与死亡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在意义生产上达到一击两鸣的效果,既突出了英国侵略者的罪恶,又表现了丹珠对这片土地和同胞的深情。

电影《红河谷》中丹珠从容赴死

电影中对人物影像有意的模糊化、虚化处理,或故意延迟其正面出场的时刻,是创造意味深长的影像符号的另一种常见方式。前者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里作为大家长和宗法制社会代言人的“陈老爷”,他自始至终没有露出正脸,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可是他的威严和残酷却无处不在,使人不寒而栗。这比直接、正面呈现更有效果。在意义感知上,没有充分具象化、留下想象空间的符号载体往往具有更丰富的意义指涉。

后者通常先用非视觉符号进行指涉,比如在人们的交谈中反复提到某人,但并不及时给出相应的人物影像,这个有意拖延的过程,引起期待,制造悬念,引导观众的想象与影像符号本身携带的意义形成对照或补充,因而这个拖延过程实际上也参与了对最终出现的影像符号的意义编码。《了不起的盖茨比》就采用了这样的延宕设计,到豪华府邸来参与奢华舞会的人们,在交谈中不断谈及主人公盖茨比,但盖茨比本人却在影片的第三十分钟才首次露面。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人物,是在经过了众多铺垫之后才被呈现为视觉符号的,它不负众望地呼应了观众在延宕过程中积累的想象,使盖茨比豪奢、神秘的形象更加突出,更加深入人心。这个人物的出场方式,还使影像符号携带了一种特别的意义,暗示人们对他的热议和艳羡,正是因其成功与财富。影片对这个影像的意义编码并未到此结束,上述的特殊意味进一步为后文作了铺垫,结尾处盖茨比命运的凄清惨淡与此时的热闹奢华将再次形成呼应,暗示他获得的富贵并不能使他如愿以偿,他对幸福的追求可能在一开始就选错了道路,而世人也许将继续艳羡富贵者的风光,却未必会反思悲剧的根源。

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拯救大兵瑞恩》中,影片采用倒叙,开场就是老年瑞恩到墓地祭奠,这等于一开始就告知观众拯救行动是成功的,从而把观众的观影期待转移到拯救的过程。在故事的主体部分,瑞恩是整个情节得以展开的驱动因素,但青年瑞恩直到影片时长只剩下三分之一时才出场,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美*士兵的形象。这个人物看上去越是普通,影像符号的象征意义就越是突出,不遗余力拯救一个普通人,只因为他是一个遭遇了三次丧子之痛的母亲唯一剩下的儿子,他的获救,是美国文化所珍视的家庭价值、平民精神、人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胜利。青年瑞恩作为影像符号,携带的主要是象征意义,他本身的性格和他在战争的感受并没有被充分呈现,因为在影片对拯救的叙述中,并不需要一个具有丰富个性的被拯救者。这个影像符号的延宕出场,有助于强化其象征意义。老年瑞恩的形象只是在影片的开端和结尾被呈现,但作为影像符号,它不仅完成了叙述结构上的呼应,也通过对瑞恩个人的心理感受的指涉,使他不再只是一个承担象征功能的符号人物,而得以返回自身,当然,这种返回不是减损、而是丰富了青年瑞恩作为影像符号所指涉的意义。这是影片为同一个人物创造的两个影像符号,而不是同一个对象的两种符号载体。这两个影像符号形成互文,彼此的意义都得到增殖。

文献内容来源于《电影符号学教程》

编辑:Z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