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北京单向街文艺场观影活动后,一位才女观众的观影后感想。文章从“存在”、“敬畏”、“真理”三个角度剖析了影片的内容与拍摄方式,剖有见地,值得一读!
“对于我来说一部电影使用什么手段,它是一部表演出来的故事片还是一部纪录片,不重要。一部好电影要表现真理,而不是事实。”
──谢尔盖·爱森斯坦,年。
年迈的喇嘛手执诵经桶诵经
藏历新年时,寺庙中的僧人以古老的仪式祈福
10月11日有幸在《喜马拉雅天梯》上映之前在北京单向空间的花家地店看了片子的试映,制片人雷建*老师也在现场和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互动。作为一部纪录片,创作团队将镜头对准西藏年轻的登山向导,完整记录了珠峰北坡登顶全过程。影片的名字来自于藏民们画在青藏高原岩壁上的白色小梯子,当地人称之为“天梯”,并相信它可以接引世人的灵*通往圣地,而这些珠峰的引路少年们扮演的正是“天梯”的角色——有人将当成旅行的终点,但对他们而言,这只是起点与成年礼。
藏地道旁的”天梯
存在
在很多人的心中,“西藏”这两个字,绝不仅仅是地图上那偌大的一块区域,也不仅仅是旖旎的风光、神秘的宗教,而总是和敬畏、信仰等联系在一起;而喜马拉雅,对于多数人来说,也只能是仰望。然而,偏偏就是有这样的一群少年,他们心存敬畏,目光纯净,表情羞涩,他们可以在神山脚下边唱国歌边挂起经幡,又可以在历经千锤百炼后在神山之巅虔诚叩拜;他们对家人发自内心的敬爱与尊重,却又一次又一次在家人的担心与矛盾中启程,向着神山迈进。
回家探亲的年轻学员次仁多布杰和母亲在家中的阳台上聊天
敬畏与虔诚与生俱来地流淌在藏族少年的血液里——根深蒂固,而时代的变迁与现代化的进程也把他们带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当索朗多吉手机中流行音乐响起的时候,当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