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毛静媚实习生王惠惠
责编|amei实习生蒋菲菲
红河县甲寅乡龙普村有一位50岁的农民名唤李翠,自小她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金平县,也就是说她没有出过红河州。但是,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前几天她一下子就飞去了浪漫之都——法国巴黎,并且还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到巴黎圣母院、卢浮宫等著名景点参观学习。
▲李翠和她的竹编作品
9月9日至11日,一年一度的法共报节在巴黎市郊古尔纳夫公园举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应法国共产*邀请,由中联部部长助理窦恩勇出任团长,带中共友好代表团出访,朱立英率我州代表团参加出访,而李翠的竹编制品也是这次中国参展的作品代表之一。今年,中国馆位于法共报节国际村的中央,占地余平方米,展馆内以大幅的“红河哈尼梯田”的图片为背景,展示了我州丰富多彩的各种民族的文化产品:建水紫陶、个旧斑锡、花腰彝族刺绣及竹编技艺等非遗项目;州文化艺术团的少数民族歌舞表演《白鹇鸟与棕扇》《跳花腰》《长街宴歌》等节目,让参观者赞不绝口。而我州著名的小吃:蒙自过桥米线、年糕,弥勒乳饼,建水狮子糕、燕窝酥等更是受到参加活动的嘉宾的喜爱。
李翠从事竹编技艺工作长达20年之久,手艺精湛,今年6月份接到通知,9月份将随红河州代表团赴巴黎参加法共报节。当时,李翠听了十分激动,瞬间对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的不熟悉的法国,充满了憧憬。可李翠并没有忘记,此次出行的目的,激动之余她也想着要把自己的竹编技艺练习得在精湛一些,便努力创新竹编样式,把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手编小动物十二生肖编的活灵活现,一准让参观者爱不释手。
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11月13日,甲寅乡龙普村竹编工艺传承室在龙普村正式揭牌。龙普村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交通便利、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既是“江外”竹编手工艺发源地,又是民国年间红河最大最热闹的交易集市——“老博街”,竹编工艺之兴盛,竹编文化之璀璨,在红河无出其右,是声名远播的竹编工匠。竹编手工艺是梯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梯田农耕提供生产生活用具。龙普竹编历史已有余年,始于明末清初,盛于民国时期,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家家户户都能进行竹编工艺制作,曾有“六村百户千人齐编”之景况。主要编织品有篾帽、烟筒、背箩、谷床、簸箕、撮箕、篾桌、筲箕、饭兜、饭盒、鱼篓等60多个品种,其中以篾帽(也称油篾帽)著名,是龙普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品。龙普竹编颇具特色,具有编织精细、式样美观、经久耐用、生态环保等特点,深受边疆各族人民的喜爱,曾远销省内外、乃至东南亚,一度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在传统技艺街区展出了不同风格的竹编作品,既有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青神竹编,又有将现代流行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的刘氏竹编,博采众长。看来拥有一技之长还真不错,说不定哪天你就可以像李翠一样出国了!
长按上面图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