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企业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4882.html似水年华三十载
题记
我的大学生活是在山西師大完成的,学校座落在*河支流、汾河边上的古尧都—山西省临汾市的尧都区。从毕业到现在,三十年如白驹过隙。回望来路,过去书声朗朗的师大校园、过去花果飘香的平阳古城、真的是愈行愈远。而过去的同学和老师,在记忆的深处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思念。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早晨雨后初晴,微风吹拂,泥土散发出香味,微微的桂花飘入鼻孔,鸟儿发出啾啾啾的声音,阳光透过植物的枝叶洒在脸上,暖洋洋的,这就是阳光的味道。别样的纯净,别样的温暖,一丝丝,入心、入肺。一缕缕,甘甜、芬芳、怡人。
我的大学生活,从开始到现在,三十年过去了,一直散发着这样阳光的味道,干净唯美。像川端康成的小说,透明、简洁、历炼。推开记忆的闸门,穿越时空距离,摘取一些记忆中的碎片,回送给我尊敬的老师和挚爱的同学。说不上芬芳与清香,但叶脉还是清晰的······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转眼间,大学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人生风轻云淡,翻开山西师范大学毕业纪念册,看到一张张年轻帅气的黑白免冠照片,一页页同学老师手写的祝福,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些熟识的面孔。想起共同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沉睡的记忆与情愫瞬间涌上心头。即使三十年过去了,心动依旧。
当校车驶入校门时,同车的新生开始活跃起来,都显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不知道此时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我虽然胆怯,心里充溢着无比的自豪。一切都是崭新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告别了中学,成为了堂堂的大学生。远离父母,我俨然成了大人。
人生就此翻开新的一页,新奇,激动,此后再没有过那样的悸动。青春的印记,无以复加。当韶华渐逝,回想青春时的故事,仍眷恋当年乘坐新生接站车驶进大学校园时的心情,而这一切都已经永远成为过去。真想能够重新回到大学时代,漫步校园,迎面碰到三十年前懵懵懂懂的同学们。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进入八十年代,大学已经通过“新三届(-年入学)”积累了教学经验,完善了教学条件。而此时的大学新生也接受了完整的高中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正轨。如今高考招生规模已经突破每年万,然而-年十年高考合计招生人数只有万,平均每年不到50万人。
千*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竞争打造了货真价实的一代“天之骄子”,我们当中很多同学是整个家族、甚至是所在村镇的第一个大学生,换作今天也许都可以轻松入读“双一流”大学。八十年代,很多师生在正式场合都会佩戴校徽。走在大街上,胸前别着山西师范大学的徽章,会引来很多羡慕的眼神。“知识改变命运”、“寒门出贵子”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变成现实。
我们这一代学生非常特别:承前七十年代末的“拨乱反正”,启后九十年代初的“市场经济”,中国处于徘徊和转折的年代,此间也发生了很多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回望这十年的大学校园,80年代初李克强总理一代的“新三届”(-年入学)尚未毕业,80年代中期我们这马云一代“60后”成为大学校园的中流砥柱,80年代末马化腾一代“70后”刚刚开始拎着行李报到入学。
八十年代的校园生活
虽然八十年代进入大学的竞争激烈,但是一旦步入大学,和现在相比,上大学的费用并不贵,对家庭的经济负担不重。八十年代的大学教育几乎是免费的,学费、住宿由学校统一安排。我们不用交学费和住宿费,师范院校平时一日三餐的伙食费也都是国家负担。
父母只需要承担我们寒假和暑假来回的路费和一些学业所需的教材和书籍费用。八个同学共用一间集体宿舍。虽然住宿简陋而又拥挤,八个学生挤在一间十六平方米的寝室,但是我们不付房租或任何其他费用。大家一日三餐,一律吃学校食堂。每顿饭一个菜,朴素简单的日子。
上午第四节课临近午饭,下课时间很是关键,早到食堂可以挑挑拣拣,晚到食堂则意味着残羹冷炙。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向食堂,学生已经心急如火、蓄势待发,甚至有意用饭盆弄出点动静,老师还在滔滔不绝、意犹未尽,滑稽的场面让人忍俊不禁。
八十年代的校园生活
今天的大学食堂,菜品五湖四海、琳琅满目。当年可没有这么多选择,橱窗里面也就十几道菜,放在直径大约1米的加厚铝盆里。盛菜的厨师们手持菜勺、红光满面,白围裙上的油迹斑驳陆离。八十年代,许多东西都需要凭票购买,粮票一直到一九九三年才取消。
我们班的生活委员胡俊奇按月给大家发放饭票,每人35斤,其中12斤是细粮票。食堂打饭时,用细粮票购买大米饭每两2分钱,如果没有票则是每两4分钱。当时生活拮据,土豆丝每份壹毛五,肉片每份伍毛,一顿饭只能打一个菜。有人选择两人合伙,抱团取暖,荤素搭配。男女恋人之间,更是你占座位我排队,相依相伴。
简而言之,当年一毛钱可以吃顿早餐,一块钱两人可以吃顿丰盛的午餐。那时师范农林地质院校有国家补助,我每月可领到助学金三十三块,再添几块就可以吃饱饭了。发放到学生手里的不是现金,是等额的专用饭票。刚入学时是一次性使用的纸质饭票,后来换成可以循环使用的塑料饭票。
大学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服务
大家今天耳熟能详的“工程”、“工程”、中国工程院、长江学者、SCI论文、大学排行榜、大学城、新校区、投影仪、手机、Windows、Email等,在八十年代都还没有出现,今天的很多“大学”当年还叫“学院”。原来我一直以为轰轰烈烈的大学更名潮是中国特色。
后来我去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很醒目的石碑,上面的文字在强调学校在年由费城学院更名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由此成为美国第一所大学(university),因为当时其它学校的名字还都是学院(college)。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学院更名为大学是从西方舶来的。
从西方舶来的还有学位制度,年中国首届博士生(共18人)被授予博士学位。早些年,很多人并不知道博士是什么。“博士”最早的大众启蒙源自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新闻联播上关于这位先生的报道总是会冠以“博士”二字。
大学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公共服务
八十年代,教授在大学里属于凤毛麟角。当时的博士生导师堪称“教授中的教授”,需要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全国只有多位,都是各自学科领域响当当的人物。有些老先生甚至是中国相关学科的开山祖师。年以后,博导简化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审定,规模迅速扩张,现在中国博导的规模已近5万人。
书信是当时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那时候,寄送一封省内平信只需4分钱,邮*编码尚未全国启用。定制信封毎个壹分钱,印着“山西师范大学”的红字封底。每天我们宿舍老四卫永清从信箱里取回书信,大家总要围拢上去看看是否有自己的信件。在那个充满朝气与梦想的年龄里,字里行间凝聚着太多的憧憬与情怀。
情书占居了校园信件中的很大一部分,费翔的一首经典歌曲《读你》堪称对情书的最佳描绘,热恋中甚至每周两封仍然觉得不够。同学打趣,有时也能通过“截获”情书向收信者“敲诈勒索”。在没有手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