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乡土作家何庆魁专访一个智慧而朴素的渔翁cde3xqq0 [复制链接]

1#

乡土作家”何庆魁专访——一个智慧而朴素的“渔翁”


乡土作家”何庆魁专访——一个智慧而朴素的“渔翁”


Time  14:13:28 情感驿站  百态


6月24日,一个山雨欲来的*昏,在新站广场,于《圣水湖畔》剧组演员们候场的车内,见到了近几年因为小品创作和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而蜚声大江南北的何庆魁先生。白色带条状的短袖T恤、米色长裤、普通的发式使他看上去很朴素也很平凡。只有从那闪亮的双眸中,可以约略扑捉到一个卓尔不群的思想者的底蕴。


艺术的灵*就是真善美


何先生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先生一般是不接受采访的,也不需要宣传。递上几张载着自己所做的关于《圣水湖畔》剧组高秀敏等几位主要演员专访的报纸说,请您交给何先生并转告他,我只需要几分钟。报纸被递进去了,不一会儿,那位工作人员走过来,一边用两个食指交叉做手势一边说:“就十分钟,一分也不能多。”我点头应诺并上何先生所在的那辆车。


开始,何先生目视前方,显得很“沉默”,待接二连三地提出几个问题之后,他开始认真审视我并有问必答、侃侃而谈。这时,我发现何先生虽不苟言笑,还是蛮亲切的。


何先生告诉,他只读到初中二年级,他不介意别人把他叫做“打鱼人”或者我此时称他“乡土作家”。他说他认为艺术的灵*就是真善美,人也必须是真诚、善良、心灵美好的才可爱。在他的眼里,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一棵大树与一株小草没有什么区别,但它的生命必须是鲜活的,鲜活的东西就有魅力。如果一棵小草非要攀高把自己挂在树稍上,那它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很快就会枯萎死去。


早在十年前,何庆魁就开始从事剧本创作,从最早的《夜深人不静》、《一乡之长》到《刘老根》(1、2)和《圣水湖畔》——前两部剧虽然也有些反响,却远没有后来的两部那么强烈,特别是他的文化公司成立后,开山之作《圣水湖畔》的大获成功,更让他对自己从事农村题材剧创作的实力充满自信。而十多年来,他的小品创作也成绩喜人。从最初在全国小品大赛上获惟一金奖的《包袱》到后来参加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并获一等奖的《卖拐》、《卖车》等,都颇受观众喜爱。而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被公认为是经典之作,至今仍无人能够超越。.


问《圣水湖畔》中的马莲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人物原型,他说没有。又问:现实生活中的高秀敏大姐像不像“马莲”,他答:就是量身订作的嘛。一个作家的灵感源泉就是火热的生活。提及剧中情节是否多是不加修饰的原生态的,何先生说:未必是生活的原貌,作品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等多种因素的积淀和真实写照。他形象地把生活比喻成葡萄,把写戏比喻成酿葡萄酒,只有上乘的“葡萄”,才会酿制出芳香四溢而又爽口的“佳酿”。


呼唤可以过招的对手


问:听说您的文化公司成立伊始就给自己定位,将来只拍农村戏,是这样吗?何庆魁毫不含糊地答:是的,农村生活是我所熟悉的,农村戏创作也是我的强项。


有人觉得拍农村戏挣不了大钱,也有人说农村剧是大俗,雅不起来,拍多了容易落俗套并让观众感觉审美疲劳。可何庆魁自有他的一套理论。他说不会的,他会不停地翻新花样来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口味。


今年春天,在《圣水湖畔》的发布会上,面对百余家媒体,何庆魁公开称:写农村戏没人写得过我。


关于此话,向何先生求证,他爽快地答:确有此事。但他说这并不是因为他妄自尊大、自不量力,他是在呼唤堪与过招的对手,呼唤并肩而行的伙伴。何先生告诉:至少目前写农村剧他还没有发现自己的对手。


有一种说法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请何先生诠释他对这句话的理解,何庆魁答:文学艺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永远没有止境,所以说“文无第一”也是有道理的。何先生称自己的思路与别人不大一样,他惯于逆向思维。都说“文人相轻”,何先生却认为文人应该“相亲”,特别是优秀的文人应该惺惺相惜、互相借鉴;拍电视剧,有的人会琢磨着怎么在各种费用开支上节省一下,比如给演员的劳务费等,何庆魁不会,他主张“不惜成本,打造精品”,他会在提高作品艺术品位上下功夫以吸引观众、找到最佳“卖点”。他说再拍电视剧,他要公开在全国发布公告,聘请最好的演员扮演适合的角色。


问何先生将来还有没有可能与赵本山合作,他坦言:如果有必要,大家又都有合作的愿望和诚意,还是可以合作的。


老何的“家事”与“心事”


问何先生:幽默、朴实、亲切是您现实生活中的主流性格吗?何庆魁说:应该是。


在《圣水湖畔》中,何庆魁与儿子也是一对父子。他说儿子是辽原市艺术团的口技演员,是著名相声演员师胜杰的弟子。


问何先生,在他的眼中高秀敏大姐是个怎样的女人,他答:就一个字“真”,高兴了就笑,伤心了就哭,生气了就骂。问何先生:是他成全了高秀敏还是高秀敏成全了他,他答:谁成全了谁呢,一个演员有人为他写好本子这是一种幸运,而一个剧作家遇到一个好演员应该说同样是种造化。


听说何庆魁有意再打造《圣水湖畔2》,问有无此事,何先生说没最后定。问他接下来的打算,他说要在迈进花甲之年之前再“压”出一部戏来。问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答:打造农村题材的“史诗”剧,至少要三十到五十集巨制。


何先生身边工作人员限定我的十分钟采访时间,被他大度地放宽到三十多分钟,他说他不习惯别人限制他与观众见面,他觉得走在喜欢他作品的人群中没有什么“不安全”的。想到他还要上台给观众表演节目,还是在拍照之后告辞。


当天晚上,接到何先生打来的,称他读了我的几篇报道后,感觉文笔朴实又不失文彩,正是他喜欢和需要的那种。他说自己现在公务繁忙,非常需要一个高级助手,全权处理他的文稿及对外活动,以前有不少高学历的人毛遂自荐,可他却都感觉不到共鸣。说我若愿意一试,可抽时间见面详谈。我说我有工作,恐怕眼下难以从命,不过我可以考虑。


27日,何先生又打来,说央视一摄制组正在长春、松原等地给他拍专集;30日,他又去四平师范艺术学院讲课并接受该学院聘他为客座教授的仪式。问及他讲课期间的情景,他向描绘说:会场坐满了,连过道上也站满了人。在讲课的两个小时期间,台下掌声和笑声不断。他几乎都在讲他操作的案例,都是经验之谈,不涉及空洞的理论。该院还声称要开一个研讨会,专门研究“何庆魁现象”。


何先生告诉,若有时间,希望与我深谈,以商榷有关事宜。


注:关于名人明星的专访不经本人许可请勿以任何形式转发。谢谢!


本文地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