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进入收官之年,作为沿海发达省份的山东省,如何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日前,山东开展了脱贫攻坚先进县、乡镇、村庄的评选,昌乐县红河镇作为潍坊市唯一推荐的典型入选,其汇报材料中这样一段话,引起记者注意:“在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坚持把提升满意度作为工作落脚点,从贫困户最关心、最现实的小事着手,逐点逐面攻坚克难,用更精准的绣花功’,交出高质量的脱贫账’。”
宏大工程更需细微表达。对于贫困户来说,除了收入上的“账面脱贫”,往往因为病、残、弱等自身原因,导致生活上面临一些困难。而这些影响生活质量的“小事”,却是决定其是否能够真正分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红利的关键。
红河如何用扶贫“小事”诠释绣花功夫?如何把帮扶举措送到贫困户心坎上?
组建扶贫“小分队”,精准帮扶“无死角”。
扶贫“小事”如何精准送达?“首先要弄清楚贫困户为哪些事情所扰,才能做到精准施策。”红河镇党委书记王建书说,“我镇成立了三级扶贫小分队’,确保精准帮扶不留盲区’,排查整改问题不留死角’。”
镇级层面,红河抽调民政、社保、规划、扶贫等9个业务站所骨干人员,根据政策清单组成5个专项扶贫“小分队”,对贫困群众落实政策、家居环境、群众满意度等情况逐一梳理,列出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
社区层面,由帮扶责任人、村党员干部组成“小分队”,通过现场办公、集中观摩等方式,对各村的重点户集中全社区力量打“歼灭战”,实现“补短板、强弱项”。
村级层面,红河推行“集中帮扶日”制度,在随时帮扶的前提下,每月第一和第三个周六固定帮扶,所有帮扶责任人全部下村到户,上午与贫困户沟通感情,了解其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即时解决问题;下午同一个村的帮扶责任人与包村干部交叉互访,互相检查,组团式帮扶,避免“灯下黑”。
配备扶贫“小暖包”,政策落地“全留痕”
6月9日下午,走进贾家成官村贫困户贾师亮家中,只见显眼处贴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