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正文
“红伞伞,白杆杆”
“吃完一起躺板板,躺板板,睡棺棺”
“然后一起埋山山”
……
目前正值云南吃野生菌的好时节
但各种中毒事件也接连发生
有在病床上抓老鼠的……
有在病床上绕毛线的……
今年还有狗吃菌子中毒,上了热搜
昆明
一只柯基误食了见手青,中毒了
但是这个真的不好笑!
大家要知道,吃野生菌是有风险的
“每天基本都有六七例吃医院就诊,大多为胃肠型中毒患者,也有重症患者。””有的患者因贪恋菌子的美医院。”医院急诊医学部医生唐顺红介绍,针对此类患者,医院主要以催吐、洗胃、促进排泄等方法治疗,若抢救不及时,有可能危及生命。
医院图片来源红河日报资料库
“我没认错,你就是我的同学!”最近,唐顺红就接诊了一位出现精神幻觉的患者。
“患者非说我就是他的高中同学。”唐顺红在接诊过程中认真询问后得知,这名患者是吃了“见手青”导致的中毒症状。“‘见手青’炒制时处理不当就会让患者出现幻觉、幻听,俗称为‘致幻小人国’症。”唐顺红提醒市民,吃菌子一定要谨慎,发现不适症状,必须快速就医。
见手青图片由州疾控中心提供
记者还了解到,从近期中毒患者的情况来看,前来就诊的患者大多为一家人,普遍都是吃了“见手青”和“火炭菌”两类野生蘑菇导致的中毒。
各类野生菌图片来源于网络
野生菌虽然美味,
但也要“悠”着点,
中毒可不是开玩笑的
捡拾、购买、炒制
野生菌都要认真区分,合理烹饪。
这两种菌剧毒!
致死率极高!
记者就此咨询了州疾控中心卫生科科长王海澄。据王海澄介绍,鹅膏菌(俗称白罗伞、白毒伞等),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是剧毒野生菌,致死率极高,市民必须做到坚决不采不食。
另外,大家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不随意采摘、购买、食用不熟悉、难辨别的野生菌;
食用野生菌要避免多种类混杂,烹饪加工时一定要烧熟煮透,严禁生吃、凉拌,不要同时饮酒;
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第一时间就医。
下面这些毒菌一定要看清楚
↓↓↓
云南常见毒菌
亚稀褶红菇
图片由州疾控中心提供
亚稀褶红菇,又称为火炭菌,是我省野生菌中毒死亡率较高的毒菌之一。亚稀褶红菇的菌体中等大小。菌盖表面呈灰白色、浅灰色至煤灰黑色,成熟后常向上反卷,边缘无条棱。菌柄粗短,圆柱形,污白色、浅灰白色至灰黑色。成熟过后整个菌体都会变成煤黑色。
图片由州疾控中心提供
该菌导致中毒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该菌与多地老百姓经常采食的红菇属中的其他种类如稀褶红菇、密褶红菇外观极为相似,老百姓都称为火炭菌,很难从外观形态上将它们区分开来。
致命鹅膏(白毒伞)
图片由州疾控中心提供
致命鹅膏(白毒伞),菌盖白色,幼时半球形,成熟后平展,边缘平滑无沟纹。菌褶白色,稠密。菌柄白色,光滑或被有白色纤毛状鳞片,内部实心至松软,基底部近球形。
灰花纹鹅膏(麻母鸡)
图片由州疾控中心提供
灰花纹鹅膏(麻母鸡),菌盖中等大小,深灰色、暗褐色至近黑色。菌褶较密,白色;菌柄白色至浅灰色,有浅褐色鳞片,基底部近球形。
黄盖鹅膏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盖鹅膏(黄罗伞),菌盖幼时近球形或半球形,成熟后近平展,黄色或污黄色,中部色稍深,被白色、污白色、淡黄色的块状、碎片状、疣状鳞片,边缘有短沟纹。
拟卵盖鹅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卵盖鹅膏(鸡蛋菌),菌盖白色至米黄色,往往覆盖大片淡黄色至褐色菌幕,边缘常有白色至米黄色撕裂的菌幕。菌肉白色,稍厚,伤后色稍暗且带红色。
假褐云斑鹅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假褐云斑鹅膏,菌盖幼时半球形,成熟后扁圆形,淡灰色、灰色至灰褐色,有深灰色突起鳞片,有深色纤丝状隐生花纹或斑纹,边缘常悬垂有白色絮状物,无沟纹。
豹斑鹅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豹斑鹅膏(满天星),菌盖扁圆形,浅黄色、黄色至淡褐色,被米色、白色、污白色或淡灰色的角锥状鳞片,边缘有沟纹。菌肉白色,不变色。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总编/孔令勇编辑排版/孔德云
原标题:《红河州:多人中毒!当心这两种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