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故事毕自荣系列1远去的土灶大众文艺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家新春会诊 http://www.bdfyy999.com/xinwenzhongxin/yiyuanxinwen/103341.html

编者按:《介绍我的一位老师》

二OO五年,小编在蒙自务工,那时就常在当地党报——《红河日报》看到毕自荣老师的散文。

二OO七年,小编来到弥勒,又在弥勒图书馆报刊阅览室看到毕自荣老师的大作频频发在《弥勒周末》和《弥勒文化》等报刊上。医院主办的《医院文化》《医院风采》内刊上,也经常看到毕自荣老师的作品。

见到毕老师本人,缘于去年12月16日在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木屋酒店会议室举办的作家梁刚、毕自荣新书发布暨研讨会。

此时的毕老师已退休十多年,为人谦和有礼。那天会毕,小编荣幸得到他亲笔签名的新书——《一路风景》。

《红河日报》总编何劲松高度评价《一路风景》是记住乡愁的佳作,是赏心悦目的游记。他说:心灵洁净、情趣高尚、人如其文、表里如一是毕自荣兄的真实写照。

毕自荣老师出生在弥勒市西三镇散坡村,那是一个青山巍峨绿树环抱的阿细小村庄。正如毕老师在新书自序里所说,彝家山寨是他取之不尽的富矿,更是他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品读毕老师的散文,如一股清流淌过干涸的土地,如咀嚼家园青菜一样的清新香甜,如读家书一般的温暖。如果用几个字形容他的散文,小编想那几个字应该是:彝乡之绝唱,家园之挽歌。

经毕自荣老师本人授权同意,本公号即日起,陆续推出他的佳作,希望读到的你能清欢喜乐。

毕自荣系列1:远去的土灶

原创毕自荣(弥勒)

我真佩服先人把“火”与“土”连在起变成烧火做饭的“灶”字,说明灶”中的“火”和“土”是截然分不开的,“灶”就是用土基和泥浆砌成的,让火在灶肚子里燃烧,解决了千家万户“吃”的问题,可见先人当年的智慧。

我出生在滇南贫瘠的彝家山寨,在土灶旁边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可以说,我最初的温暖就是来自灶和与它不离不弃的火塘。在那磨难动荡的岁月,处处是兵荒马乱,家家户户都穷,但只要人勤快,肚子就不会饿着,起码出门挖山茅野菜放到锅里,点燃土灶的火苗,锅还是揭得开的,火塘的火还是不会熄灭。

阿妈总是围着那个黑不溜秋的土灶不停地转着,土灶柴火的火焰不但把锅底烧热,而且用舌头巧妙地把烧柴禾的烟舔到自己的额头上,从此,把土灶的额头变得黑古辽神,形成了一块粗糙而癞里古董的“小黑板”。尽管山寨贫穷,物质匮乏,紧紧连在火塘边的土灶,仍然是全家人有说有笑又充满温馨的“情感圣地”。土灶是全家人的依赖,是全家人的生命中心,也是全家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革命根据地”。

常言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我望着阿妈常常在土灶台上的明子灯下,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和美梦全部缝进儿女的衣裳里,阿爸在明子火下咂着水烟筒给我讲那些古老的神话故事和即兴拈来的故事,憧憬寄托着美好的未来。我们一边往土灶里添柴,一边往火炭灰堆中埋三四个山洋芋,烧熟后抹点卤腐解决扣不住钮子的肚子问题。有时拿几苞嫩玉米在火塘边烧熟,拿出来吹吹灰便是原生态的“美味佳肴。哪家的孩子嘴不馋,那个圆葫芦的小肚子是永远填不满的。只要孩子喜欢吃,大人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冬天的山寨特别冷,手背、脚跟和耳朵是最易“沦陷”的地方。灶前的火塘就是全家人取暖的地方。冬天,是土灶最忙的时候,由于天气冷,全家人就围着火塘和土灶台剥老玉米粒。过年过节时,在供桌、中柱、大门点上清香的同时特别要在灶前点上两炷清香。据说,只有这样,灶王爷才会向玉帝禀告人间美恶是非,同时为全家提供熟食,所以人们大多在此奉拜家中诸神与灶君。为灶点香是以示灶王爷在天护佑我们。

我时常感受到土灶的古朴、温情和神圣,有一种信仰的力量,令乡亲们充满敬意。它是有形的,但似乎又是无形的,它让我们凝神,面对袅袅炊烟和氤氲热气,懂得了淡泊、满足和感恩。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故乡的土灶慢慢被“老虎灶”“马蹄灶”“回风灶”所代替。随着社会的发展,土灶再也不用土基去砌,而用砖砌还贴上白瓷砖,成了多功能的可煮可蒸可炖的“洋灶”,土灶不得不淡出城市生活的舞台,液化灶、电磁炉、电炒锅、微波炉随之隆重登场。山寨实施退耕还林后,不少人家用上液化灶和电磁炉。土灶像孤独的老人已被人遗弃。像失恋的老妇人,心灰意冷,早已被人遗忘。而我却心怀敬意,土灶一直在我的生命世界里挥之不去,温暖着我幼稚的童年,温暖着我冰凉的心,使我的那份乡情燃烧得更加炽热。

生活的果实翘望在枝头,我栖息在一座不需要土灶的城市,天然气、液化灶成了“主角儿”,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等“配角儿”联袂出演。看着这些家庭新成员,我精神的归依还在纯朴的故乡,土灶、土基、土院、土墙、土路、土地,永远在我记忆中浮现。

多少年来,我对乡村土灶的炊烟产生了一种深厚的情结,袅袅炊烟展示着她婀娜多姿的风采。温暖、浪漫、缠绵的土灶,让我认识食物由生到熟的演变,谙熟了五谷杂粮的美味,尝到了各种菜蔬如何变得可口。农历腊月廿三为民间“祭灶节”

家父健在时经常告诫我,每逢节日都要在灶前点燃两柱香,以示对灶王爷的虔诚。土灶是乡村农耕社会的人们用温情与勤奋描绘的图腾,是大山

深处冉冉升起的地气。是乡村天然的一幅幅山水画。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是最具温情的人间烟火。

土灶是我生命的一个情结,无论我走到哪里。那一缕缕从土灶里冒出的炊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嗅到那个烟味,我就触摸到了故乡的灵魂,让我永远不感到孤独。

(原载-3-22《红河日报》-7-20《彝族文化》)

作者简介:毕自荣,生于年。医院主治医生。医院管理,医院文化建设等工作。自工作以来在《中国卫生》《云南日报》《健康报》《云岭先锋》《红河日报》《当代写作》等国内报刊发表散文作品数百篇。出版《流逝的岁月》《大山情怀》《真情放歌》等文集,《一路风景》为作家本人的第五本公开出版物。作品多次被收录于《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选》(-卷),《中国散文大系》(卷),《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作品选》(彝族卷)等选本,多次获得国内散文奖项。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协会员。

英雄不死·小小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