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又闻旱坝稻飘香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描述了我国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千余年后,相似的场景,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中和营镇再现,只不过,美丽的草原换成了旱稻种植区。

立冬节令,中和营镇数万亩旱坝中,到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种植土豆、翻犁土地、收旱稻。冬闲人不闲,抓紧时间忙生产,已是这儿的惯例。

余亩杂交水稻旱种示范区,位于中和营镇响水村下寨村民小组村边。远眺示范区,黄绿相间的稻子地随着低矮的丘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间,不是画卷,胜似画卷。走进示范区,饱满的稻穗低着头,清风拂过,掀起阵阵稻浪。

杂交水稻旱种区喜获丰收。邓楚瑜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今年年初,按照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及红河州委州政府部署,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指导下,红河州烟草专卖局与开远市委、市政府在中和营镇实施烟粮协同发展项目,多方努力下,杂交水稻旱种技术在这里试验成功。时隔40余年,中和营镇旱坝中,又闻稻谷飘香。

吃罢午饭,趁着天气晴好,下寨村村民李琼芬和婆婆余兰英又开始忙活起来。婆媳二人操作着一台铁皮制成的手摇式鼓风机,将铺晒在自家院子里的旱稻谷子逐筛过机,去除其中的稻草及秕谷,尔后装入蛇皮袋中备储。

“我家种了5亩多旱稻,打了3吨多稻子。”李琼芬说,村里的旱稻示范区是今年5月中旬,由开远市农业农村部门统一进行机械播种的。稻种播下去后,她的丈夫余勇请人在稻子地里装上了喷灌系统,利用前些年与另外一户村民合打的机井水喷灌,虽然此前农业农村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旱稻种植技术进行过宣传,但这一产量,“还是让人有些意外。”

实践出真知。

“地块一,农户李进,实收面积.32平方米,实收毛谷.2公斤,去除杂质和空秕,折合亩产.74公斤……地块三,农户余勇,实收面积.49平方米,实收毛谷.85公斤,去除杂质和空秕,折合亩产.41公斤。”

10月26日至27日,由云南农业大学主持,邀请省州市有关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对中和营镇杂交水稻旱种区示范现场进行机械化收割验收,以上数据,便是当时测产的情况。

验收当日,李琼芬一家子到邻村做客,没能目睹自家稻子地的测产情况,时隔多日提起这事,她还有些遗憾,“早知道晚一点去做客。”

胸怀“国之大者”,秉持为民情怀

余亩旱稻种植获得成功,背后的情况不能不提。

中和营镇数万亩连片地为喀斯特岩溶地区中、低山地地貌,彼时区内严重干旱缺水,村民们发展农业产业举步维艰。,开远市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严重旱情,因水资源匮乏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愈发突显。

年,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协同开远市委、市政府,向上级申报了开远市“东山基地单元”项目。“东山基地单元”项目烟草出资1亿余元,划分为中和营镇、碑格乡、羊街乡三个项目区,其中以中和营镇项目区的规划面积最大,设计灌溉面积达8万余亩耕地。

“东山基地单元”项目按照“依托水源定项目、围绕烟田抓配套、因地制宜搞建设、整体规划、系统设计、连片推进”的原则,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中低产田地改造相结合,归并分散、零星地块,形成“管网、沟、渠、路相配套,田成块、地成方,旱能浇、涝能排”的良好布局,有效提高了土地的耕作效率和产出比。依托此项工程,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加快。

李琼芬晾晒旱稻。邓楚瑜摄

在阳光的照射下,铺晒在院子中的稻谷散发着阵阵清香。李琼芬和余兰英分工明确:李琼芬操作手摇式鼓风机时,余兰英则将一桶桶稻谷倒入鼓风机的进料口,婆媳俩配合默契,不到5分钟便装好了一袋谷子。

“大娘,这旱稻好吃不?”

“香得很!”余兰英热情地带着一行人来到她家的厨房,揭开了甑盖,舀出几勺米饭让大家品尝。“我家这段时间就吃用旱稻碾出的米。”因为早已过饭点,米饭已不再热乎,但丝毫不影响其口感,众人吃后,竖起了大拇指。

“东山基地单元”项目建成后这些年,李琼芬一家抓住发展机遇,逐年扩大土豆种植面积,如今一家人的年收入不低于20万元。

今年70岁的余兰英,在三十多年前也曾种过旱稻,只不过当时种植的品种是红米,产量也只有目前种植旱稻的三分之一,“又吃上了自己种的旱稻,真好!”老人说道。

旱稻的稻草,也是“香饽饽”。李琼芬说,她家的旱稻刚收割完毕,就有人到家里收稻草,一吨稻草开价元。

李琼芬指着院子一侧的一个新建的牛厩说,他和余勇商量好了,过段时间买两头牛犊来饲养,这些稻草是上好的牛饲料,“现在又不缺钱,这些稻草不会卖的。”(邓楚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