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献礼建党一百年与党共成长先进女性人物 [复制链接]

1#

云南少女右玉英雄

——记南崔家窑村余晓兰

李金山

简述:余晓兰出生在云南开远一个干部家庭,并在开远读完了师范,但为了爱情,主动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稳定的工作,远嫁山西右玉,以农民的身份,在当地安家落户。她心里藏着一个梦想,就是要把右玉变得跟她的家乡开远一样,让右玉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装,让右玉的荒沟荒坡鸟语花香。为了这个梦想,这个身高不足1.60米的纤弱女子,表现出极强的韧性,在右玉创造了“伟业”:同丈夫一起,用25年的时间,种下多万棵树,其中果树10万棵,杏树20万棵,不但将上万亩不毛之地,变成片片绿洲,而且使曾经的荒山秃岭,变成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1

余晓兰年出生,家乡在云南开远,那里四季如春,她家庭条件很好,人也长得漂亮,还是个师范毕业生,却远嫁山西右玉,不是被拐卖,是心甘情愿。

开远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滇东南的交通要塞和中心城市,距石林不远,石林在北,开远在南,一个多小时车程。年开远设县,隶属蒙自专区,年,开远县划归红河州管辖,年,撤销开远县,年,又恢复开远县建制,归个旧市管辖,年,开远县划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直接管辖,年,撤销开远县,设立(县级)开远市。余晓兰出生时,开远还是县,她长到15岁,开远撤县设市,她的成长经历,见证了这个过程。余晓兰说:“当时的开远在云南算是富裕的地方,化肥厂、造纸厂、糖厂等等,工业比较多,人们生活水平比较高一点。”

家里姐妹三人,余晓兰最小,家庭条件不错,父亲在一个矿上,云锡公司下属的矿,是副矿长,年轻时出了事故,雷管爆炸,父亲被炸伤了,于是退下来,在矿上机关工作,矿离县城不远。云锡公司的前身,是清代个旧锡务公司,年,个旧厂锡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年改组为个旧锡务股份有限公司,新中国成立后收归国有,更名云南锡业公司,云锡公司下属很多矿。后来父亲的工作关系转到市里,在市政府办公厅,任副秘书长,直至退休。

余晓兰在优越环境中长大,自小她有英雄情结。七八岁的时候,她心中的偶像是女强人。她看过一部纪录片,郭凤莲站在毛主席身后,她羡慕极了!又看过一个电影,电影里有个女的,开着白色的小轿车,是董事长,她真羡慕!她羡慕有能耐的人、女强人,她的理想就是当郭凤莲那样的人,当女董事长那样的人。直到今天她都是这样,喜欢做点事情,谈跳舞、打麻将她都没兴趣,但谈到办企业办公司,马上就来了精神,有说不完的话;她还喜欢看新闻,特别是国际新闻,好像自己是国家的主人,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听到这些就好像放心了。

在家乡读完小学接着读初中,年余晓兰十五岁,学校放暑假,她随邻居回民小姑娘去了广东,去广州贩卖手表。在云南汽油一块三毛钱一斤,到了广州她发现才五六毛钱一斤,就打电报给两个姐姐,叫她们寄点钱来,她要贩一车汽油回去,结果姐姐把她骂了一顿。后来还去过湛江,又看到当地凉鞋便宜,才四五毛钱一双,云南是一块五,她又想贩卖凉鞋,姐姐又把她骂了一回。她那时候老抱怨自己是个女的,她想如果自己是个男的,就啥也能干,就能挣大钱。她的理想是当老板挣大钱。

初中毕业以后,余晓兰考取了师范学校。年,正就读师范的余晓兰,与右玉青年善功相识并坠入爱河。当时正值对越自卫反击战,云南与越南交界,市里有很多驻军,善功是汽车兵,属空军雷达部队,部队离市里不远。余晓兰认识善功所在部队的司务长。开远离老山前线很近,顶多两小时的车程,老师无心教课,学生也无心上学,上课讨论如何躲飞机,不上课就上街,买菜,逛街,就认识了司务长。余晓兰说:“我和我丈夫当时根本不认识,他就拿一个小手绢给我,我抬头看不认得,我就不要,掉头就走了。过了一星期,不知怎么又碰到了,他写了一封信和一方小手绢,硬塞给我就跑了,我傻乎乎地跟着跑了一截,要还给他。跑了有几米,觉得不对劲,一个姑娘追个当兵的干啥?我就停住脚板。回去很好奇,看他写些什么?信上就写几月几号,在哪儿见面,我就思谋着他想做啥?那时候比较傻,也比较好奇,就按日期去了那个地方。见了面他也不会说个啥,只说喜欢我。我说你认识我吗?他说他们司务长说我可是个好女孩呢!我这人可是老实,他可是狡猾,那套路多呢,写血书,海誓山盟,我就觉得要找的人就是这样的,特别会做,特别活套,虽然是个穷当兵的,但他做事很尊重我,也不敢乱放肆,时时刻刻都是为我着想,我就感觉这辈子跟人家,肯定不受啥苦,感觉这个人是苗大树,可以靠得住。”这样她就决定了。

认识一年多以后,余晓兰把善功领去了家里,但是遭到父亲的反对,父亲说:“山西可穷呢!吃玉茭面窝窝,后生挺好,他那个地方很穷,你个人看吧,我觉得你不应该去。”善功人长得标致,浓眉大眼,很帅,说话做事,对她很尊重,她觉得很靠谱,很合她的心意。她也知道善功很穷,云南管当兵的叫穷当兵的,但当时她只考虑人,没考虑他的家庭和穷富,当时她想,管他穷富呢,人对就行。

余晓兰的主意很坚定,她轻易不做决定,但决定了的事,也轻易不会改变。她从不随便领人去家里,自小做事就很稳当,她认为这个人可以了,才领回家里让父亲看,认为超过50%了才领回去。父亲知道她的性格,知道她一旦决定了,再说什么也没用了,所以就那么说。姐姐跟她说也没用,又请单位的人做她的工作,都说服不了她。他们说什么她也不反对,都答应,但就是不改变主意。余晓兰说:“我的性格就是那么犟,来了右玉吃了很多苦,也想到要回去,但事情是自己定的,又觉得没脸回去,加上丈夫又讨好我,叫我不要回去,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几十个决定,才能坚持到今天。所以有时候丈夫稍微给我点委屈,我就很委屈很伤心,你不知道那种伤心有多厉害,个人已经压抑了多少,很多很多个委屈,现在又加了个委屈,好像我的心里已经盛不下这些委屈了。我真的就想爆发了,想放声痛哭,想释放自己。”她有时候也会很难受,想想同学们过得那么幸福,在城市里上班,或者嫁给有钱人,自己却面朝黄土背朝天,受这么大的罪,可是又想,如果因为穷自己走了,好像不够道义,她这人讲江湖道义。这样思来想去,最终还是留下了。后来,领导又经常来看望她,慰问她,就更不能走了。她想这么多人关心自己,咋也得做出点成绩,才能对得起亲人,对得起领导,对得起丈夫。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也逐渐想开了,她想管它呢,有一定的舍弃,就有一定的收获,国家给了自己这么多荣誉,对自己很尊重,想想这些,就不那么委屈了。她说:“那么多人尊重我,我余晓兰也值了。别人百年以后就没人想得起了,但我余晓兰百年以后,也许还会有人想起,想想还是很有价值的。百年以后,人们看到那些树,还会提到我的名字,说这些树是云南媳妇余晓兰栽的。”

余晓兰的决定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但爱情的魔力让她全然不顾,她已经打定了主意,谁都不可能改变。穷富的差距、南北的差异,都不是问题,或者说这都是她需要的,这样的爱情,更能满足她的想象,关于英雄的想象,英雄的爱情,就该是这样,巨大的差距、遥远的距离、陌生的人群,等等等等。

2

年秋天,23岁的师范毕业生余晓兰,离别疼她爱她的父母,告别舒适的城市生活,放弃开远的正式工作,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跟随从部队复员的丈夫善功,从四季如春的云南,来到风沙肆虐的右玉。

余晓兰是抱着吃苦的态度来的,但她仍感觉像是掉进了冰窟窿。

他们的婚礼简单。几乎没有彩礼,简直一穷二白,衣服也没买,彩礼也没要,公公婆婆给新媳妇的,两套铺盖还有一套是旧的,给的七十元安家费,还是借的,四个洗脸盆,五十斤大米,是赖大米,好难吃,这就交代了。衣服都是从云南带来的,她三年没有买过一件衣服。完全是白手起家。

更大的挑战是环境方面的,她像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云南四季如春,水很方便,从不缺水。到右玉的时候,已是深秋,老寒杨的树叶是黄色的,她来了感觉很震惊,觉得是到了另一个世界,根本就不是中国。她一直生活在绿色里,是在绿色的世界里长大的,这里的山是灰突突的,有的树是金黄色的,感觉就是另一个世界。当时她想写一篇小说,把这里的风土人情勾画一下,寄给她在云南的同学们。

从云南开远到山西右玉,余晓兰遭遇很多的不习惯。首先是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语言不通,她说话别人听不懂,别人说话她听不懂,她喜欢吃大米,但上世纪80年代末,右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一碗大米饭是奢侈品。其次是气候上的不适应,右玉这个地方,漫天的风沙,常常一吹就是一年半载。

还好,有疼她爱她的丈夫,爱情可以安慰,可以疗伤,可以让她留下来。

善功怕她不习惯,待不住,先把家安在了右玉旧城。他们在旧城租了房子,暂时安下家来。做什么呢?做买卖没钱,最后想到了杀猪,向别人赊了头猪来杀,一头大猪来块钱。善功人长得壮,但没杀过猪,反正就是杀死刮毛,烧了一锅水,余晓兰给浇水,善功刮毛。就这样卖了一年的猪肉。为什么想到杀猪呢?余晓兰吃不了这边的胡麻油,吃不下去,她在云南吃猪油惯了,善功看没钱买猪油,就想到了杀猪。一头猪杀了卖完,挣了一百多块钱。把猪油全部留下,慢慢吃。猪小肠煮熟切碎,土豆条、粉条、油辣子,做成大烩菜,两大桶。旧城有个中学,善功担到中学门口,五毛钱一勺,学生饿得直抢。猪小肠本来卖不掉的,右玉人不吃猪小肠,这样一来,很快就卖光了,卖了二十多块钱。

后来,房东不让杀猪了,嫌脏,余晓兰和善功又改种蘑菇。当时从报纸上看到,大同有个地方种蘑菇,余晓兰就叫丈夫去学。去了一个星期,给她拿回一本种蘑菇书,她在家学,善功继续去那儿学。学习了两个来月,回来他们就照着书种蘑菇,一种就种成功了。蘑菇长得真好,他们租了五间大库房,食品大院的。当时他们不懂调查市场,结果种出来了,没人要。老百姓没见过,更没吃过,拿到右玉县去卖,一块三一斤,人们买不起,右玉县最多卖三十斤,都是饭店要的,最多百十来斤。种了两年,不行,没挣几个钱。

种蘑菇的同时,他们还做过酱油。从云南来的时候,余晓兰买了一本厚厚的《致富经》,里头教做酱油,于是又做酱油。正像邓小平说的,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能挣钱的他们都干。担来水熬,她算了一下,一斤酱油只能挣五分钱。大同市阳高县,她叫善功去,买回来酱油膏,熬了以后稠乎乎的,一次熬一百斤酱油,茴香、大料包一大包放进去煮,提味,凉了装桶,叫善功拉出去卖,一斤成本八分钱,可以卖两毛五,也挣了几个钱。

稍有积蓄之后,他们买了三轮车,跑起了贩运。贩卖过生活用品,还贩卖过狗肉。善功开车到怀仁的批发市场,批发些烟、卫生纸来卖,从怀仁拉上一车,也能挣二百块钱。后来,听说一条狗到运城能卖一百块钱,右玉十五块就买上了,善功拉了一车狗,连夜直奔运城去卖。余晓兰说:“现在想想那时候胆子真大,多危险!我们为了生存,啥挣钱做啥,只要能挣钱,多苦都不怕。”结果走了两天,到了,卖完狗,又买上砖茶,拉了一车回来。换玉米、换粮食,把粮食一卖,又挣了点钱。他们穷则思变,想尽一切办法,改变家庭状况。

年前,余晓兰回过一趟村里,当地的贫困给她很大的震动。善功的家在山沟里,路是石头路,坐的小三轮车,走了两个小时,也没到村。干旱,路上土很厚。她问到了吗?回答不到呢不到呢。她心想这是去哪儿呢?正想着,说到了。她想象村子里头应该有房子有屋瓦,但是一公里以外什么也看不见,就看见一些土堆,灰突突的,一小堆一小堆。到了再看,都是些窑洞,没有屋顶。她心里想,这是人住的吗?来接她的有十来人,大人小孩都有,他们就看她,等着她进去。窑洞的门又低又矮,高一点的人进去得低头,窗户没有玻璃,就贴着些麻纸,开远的窗户都是玻璃的。她以为那是关牲口的,他们在耍笑她,她就不进去。她说话他们也听不懂,她就使劲摇头。他们先进去,她跟着进去,就是人住的。开远都是瓦房,再穷的人家,也是瓦房,不过墙是土墙,从没见过窑洞。

谈到这么多年的经历,余晓兰感慨:“这些年来,岁数大了,回头想想,觉得不可思议!自己会那么长时间坚持做这个事情,我咋能待住那么长时间?不敢想象!有那么大的动力,干这些事情,没个啥回报,就是个栽树。我也不敢想象当时是啥推动我。细细想来,当时就好像是江湖义气,丈夫对我好,虽然他们家穷点,我得对得起身边的人,我要把这件事情做成,不能半途而废。坚持得也很累、很苦,因为吃了上顿没下顿。如果我因为穷走了,人家会说我就喜欢钱,喜欢富人什么的,说我不讲义气。当地的老百姓都很好,我也必须做出点成绩,回报他们。”

余晓兰从小崇拜名人,毕业后雄心勃勃,总想干一番事业,但几年来总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年,机会终于来了。家里有台黑白电视机,她喜欢看新闻,新闻说荒山荒滩可以拍卖。她马上想到,丈夫村子周围的荒山可多了,荒滩也可多了,栽果树,她跟善功说,咱们回去,种点苹果树。

余晓兰的理想是做一番事业,理想总要落实到现实,右玉的现实就是荒山荒滩,他们决定回到村里去,靠山吃山靠滩吃滩,依靠荒山荒滩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

3

但是,她的计划遭到婆婆反对。

南崔家窑村地处晋蒙边界、长城脚下,当时全村16户人家,常年风沙肆虐。心疼媳妇的婆婆劝道:“你们还是回城吧,这沟、这山,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凭你俩能治理个啥?”

但余晓兰认准的事情,不可能说拉倒就拉倒。

余晓兰最初想到的是解决温饱。承包下荒滩种果树,先栽二三十亩,把温饱问题解决了,油盐酱醋鞋子衣服,都要花钱,三五年就能见效益;承包下荒山种树,杨树会长成参天大树,六十来岁的时候,就可以把杨树卖掉,几十年后养老就不用愁了。两个人栽不了多少树,还要管家还要种地,捎带种点树。理想是一步一步扩大的,最初她没有想得那么大。后来,种树改变了生活,慢慢也改变了环境。领导们经常来慰问她,给她很多鼓励,她就想也为国家、为子孙后代做点事情,想把这里绿化得跟她的家乡一样。

余晓兰说干就干,她的行动力超强。

她和丈夫善功,拿出所有的积蓄,买下村南多亩荒山荒坡,和门前的三十亩乱石河滩。她自小生活在城市,从没干过农活,就是上学,刚毕业了,就跟善功来了右玉。但是她善于学习,余晓兰轻松地说:“种地也不是绣花,我看看就会了。”比如割莜麦,她看上两遍就会了,拔黄豆就那么使劲拔,一看就会了。后来,村里有人问她公公,你儿媳妇会不会做营生?她公公说可比我做得好!做得还快!她刚来时公公门前有几棵果树,不怎么结果子,她看过书以后,就拿起剪刀修剪,公公说不能剪,怕剪死了。八九棵果树原本结百十来斤果子,公公说把果树包给她,一年给二百斤苹果就行,她说行。村民都来看,说啊呀要剪死了!果树多年不剪,她剪去好多枝条。第二年一棵就结一百来斤果子,公公后悔要得少了。余晓兰也种地,解决温饱,然后种树。

除了种地,余晓兰还搞养殖,她养了三头猪。余晓兰有理想有抱负,干得挺起劲,就想着怎样把这个事情搞好。她养猪,有人笑话她,说你家人都吃不饱还喂猪呢?她说你们喂个胖的我喂个瘦的还不行吗?你们用玉米喂得胖乎乎的,我没钱用菜喂割猪草喂。人家中午睡觉她就不睡,女儿每天割猪菜都打瞌睡,现在她想起来心可酸呢。人家的孩子蹦蹦跳跳玩耍,自己孩子跟着做这做那,煽火煮猪食扫地等等,小孩当大人用呢。女儿没念成书,读了个技校,最后县里照顾,安排在民政局当工人。她是想尽快把家庭经济搞上去,就努力地去做,心想不管付出多大努力,都要赶超别人。结果三年不到,就赶上了,她在村住了三四年,盖了五间大瓦房。

穷则思变,余晓兰有一股魄力,敢叫日月换新天,她要改变这里的生活。她想必须做出点成绩,让这个地方变一变。她种菜,种水果,善功的亲友从怀柔回来,说你媳妇厉害,这地方祖祖辈辈种不出白菜、西红柿、西瓜,你媳妇就种出来了。她买果树书,买蔬菜书,啥也就种出来了。男崔家窑闭塞没信息,啥也不知道。余晓兰家有台电视机,全村人都来家里看,她就给他们讲这讲那。

余晓兰观念很先进,她种果树要新品种。她思谋着种些果树,在荒滩上种果树,很快就富裕了。于是就去运城买果树,她想要新品种。新品种买来了,栽上了,结果了,还没熟,给冻了,天气凉了,长不大了。右玉无霜期才90天,太短。她买了些书看,个人嫁接吧,又买了嫁接书、育苗书。然后带上馒头,和善功两个,在山背后的沟里面,采些树枝,野生的果树枝,果实就指头那么大,采了两天果树枝,回来育苗,长到指头粗了,再嫁接上运城的新品种。育出的苗很稠很密,还得间掉一些。大多都活,死得很少,百分七八十的成活率,能当技术员了,她高兴得不得了。她赠给武装部苗,三轮车送去,发给军人家属,每家5苗,栽在院子里,军人家属高兴得不得了。

余晓兰成功的秘诀,是她有知识又认真。她不是学林业的,但她做什么就用心去做,精精确确照书上去做,不能马虎一下,保证成功。她有经验,不成功是因为不精确,不能大概意思,必须精确,精确了肯定成功。

经过一年的苦战,在门前的三十亩荒滩上栽下了果树。那片荒滩土层不厚,下边都是石头,他们得先把石头刨出来,然后才能挖坑、栽苗、填土,然后一瓢一瓢地用水浇灌。后来,在那片荒滩上,他们围起了一个小苗圃,种植了0多棵苹果树,一边经营果园,一边治理荒山。

他们春天种树,夏天浇水,秋天挖鱼鳞坑,冬天打地埂。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绿化。余晓兰很少戴表,从来都是数着晨星上山,天黑了才下山回家。中午就拿馒头、土豆、方便面充饥,渴了,到沟里喝几口山泉水,累了,躺在山梁上歇一会儿。右玉十年九旱,雨水少,风沙大,树苗成活率很低,熬不过三年,树苗就活不成。她每天要往山上担60多担水浇树,有的地方担不上去,就一桶一桶地往上提,再蹲在树苗前,用水瓢舀上一株一株地浇。很长一段时间里,一锹一镐一双手就是他们改造荒山的所有工具。开山取石围堰,拉土垫地种树,挑水上山浇灌,所有这一切,都是她以前根本无法想像的。

由于买树苗开支过大,余晓兰不仅将积攒的5万元全部花光,父母和两个姐姐寄来的2万元,也一分不剩地投进了荒山治理中,还拉下2万多元的饥荒,甚至一度连生活都成了问题,每天只能喝稀粥,能吃上一顿大米饭,都成了她最大的奢侈。

长时间的强体力劳动,再加上营养缺乏,余晓兰的身体出了问题。

当时她感觉心脏都不跳了,她问是不是得了心脏病?心脏病是跳得快,但她的是不跳,难活得很,敲敲胸脯,叹口气,乏得起不来。右玉最好的东西就是糖水,用来待客的,来了稀罕客人,才给化点糖水。她喝了糖水,过了十分钟,没事了。以后善功就下县城买点冰糖,她乏得不行了,就吃块冰糖,吃冰糖比吃肉还香,别人是吮着吃,她是嚼着吃,等不及,咔嚓咔嚓,嚼完赶紧咽下去,欠的营养太多了。余晓兰说:“现在讲中国梦,那时候我也抱着一个梦想,就是我的绿色梦。”

七八年下来,余晓兰和丈夫善功,种下了60多万株松树,3万多株杨树、果树,10亩人工沙棘苗,10亩柠条苗,还办起了家庭林场,培植树苗多亩,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生态建设园区。

后来,县里的领导跟她说,这个地方没有水,没有发展前途,你去另外挑一块地方。她也觉得是为自己好,就答应了。但领导走了以后,她思前想后,觉得在别处栽树,那不是善功的家乡,不是她的第二故乡,思虑再三,还是拒绝了。

余晓兰觉得丈夫善功对她很好,县里的领导对他也很好,还有身边的老百姓,有什么困难,大家都来帮忙,对她都是一种支持。知恩就要图报,她做的事情就是一种回报,回报丈夫、回报县里领导、回报身边的老百姓,所以她尽自己的力量把这个事情搞好。她原来的目标没定那么远,但后来因为要报答,就越走越远,越做越大,越栽越多,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种树很辛苦,但她很欣慰,她说:“虽然辛苦,但看着周边的荒山荒沟都绿了起来,心里很充实。”

4

年是余晓兰特矛盾的一年,也是她最难忘的一年。

7月16日,她担水上山浇树,石子路,滑倒了,滚下来,瘫痪了六十天,不能起床。父亲和姐姐就叫她回去。疼得动弹不了,一喘气腰椎就疼得叫娘叫爹。父亲寄了些草药,喝了两三天,觉得轻松些,又喝了十来天,又好一点,拄着拐杖可以上厕所了。她就去太原坐飞机,领着儿子回云南,那时候儿子一岁半。刚好有记者来右玉采访,这样县里领导就知道了。县政府给她寄去一千元钱,赵向东县长又从自己工资里拿出元钱,也给她寄去,然后又写去一封慰问信,说云南不好治的话就回来,在运城问到了看腰椎的医生,还让他办公室的人打电话,慰问她,让她很感动。回到云南以后,父亲领着她看病,懂得草药好多好多,姐姐、亲戚们、同学们,也给她找来好些医生,非常热心。看了一个多月,疼还疼,但是能走路了。余晓兰说:“人家政府关心我,虽然钱不多,但是把你当亲人一样对待,很感动。接到电话,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虽然自己为右玉做了点贡献,吃了点儿苦,他们却记在了心里,把我当亲人一样看待。”

心存感激再加上放心不下那些树,没等痊愈余晓兰便悄悄回到了右玉。

余晓兰再回右玉是冲破了阻力的,不服输的性格使她回到了右玉。当时姐姐们不叫她回去了,父亲也不叫她回去了,她那会也很犹豫,姊妹们、同学们都不叫她回去了,说你成啥了!说你栽树能发财么?姐姐们都骂她,有意思吗?她也想过把善功带到云南,他们一家人云南在生活,但她觉得那是逃避现实,如果她带着丈夫回去了,她想有人会小看她,说你看不叫你去你要去,一事无成你跑回来了,这辈子根本就没人再瞧得起她。她是很有志气的人,她不可能一事无成,不可能半途而废,她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她不想让人小瞧,她一定要争这口气!余晓兰说:“这地方的人能活,我就能活,他们能生存下去,我就能生存下去,我就抱这种心理,吃多少苦我都要干下去。”

年以来,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更高的高度,山西各级党委政府推进造林绿化的力度也逐年加大。余晓兰对绿化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干劲更足了,她扩大了植树造林的规模,还请了30多个乡亲来帮忙,一年能给乡亲们多收入三四千。

年村移民,全村人都搬走了,只剩下他们一家。

南崔家窑村就他们一家了,周围的荒山荒坡,几千几万亩,她就一点一点地绿化。她的心愿也达成了,就是把她的第二故乡,绿化得跟她的家乡云南一样,基本就实现了。采访也很多,会议也很多,荣誉也很多。评为全国劳模的时候,她回云南看老父亲了,县里打电话说你被评为全国劳模了。余晓兰说:“给自己的家乡绿化,自己心里感觉很踏实。我回到那里真的很欣慰,那些树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看见心情就会激动。”

余晓兰看到树就像看到孩子,她对那些树有着特殊的感情。她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白手起家搞绿化,真的不容易。栽不起大树苗,大树苗也很难成活;她栽的是两年生的小苗,就那么高点,太高的地方担水上不去,她就弄些稀泥,把根在里头蘸一下,栽下去,坑也不用多大,小树苗要的水也少,成活率比大树苗也高一点,五年了,死的就死了,活了的也就那么高点,到了五十公分高了,就长得快一点了,十年也长不了多少,右玉十年九旱,缺水,树也长得慢。过去她一天担四五十担水去浇,太远的担水上不去,就只能指望老天了,所以就死的多,死了再补,死了再补。如果说一栽就活,那她到今天,五万亩也绿化了。现在就一万亩多点。雨水好的时候成活率是50%。年是全军覆没,当年雇人栽,栽下去两三万株,都死了。自栽下去就没有下雨,直到秋天才下雨。根本就没有回报,就是一种付出,就是做贡献。余晓兰说:“是栽在荒山上,是为荒山披绿装,长大了你舍得挖吗?就是叫你挖了卖,你又怎么忍心呢!我是用心血护大的,我咋忍心挖了卖,我就于心不忍,我就卖不了它。”前年有人要买她一棵松树,三米多高了,人家说你挖了再种小苗,她说不卖,费了大劲了,是用塑料桶背水浇大的,她就挖不起,她不能动它。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她不可能挖这棵树。

年,她成立了生态绿化公司,不仅种树、养殖,还有小杂粮加工。她认为,要让乡亲们增加收入,就要解决剩余劳动力,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广开致富门路。年,她用市里颁发的奖金为全村每户买了一袋白面,给村里买了五台电脑,帮助大家学科技开眼界。余晓兰还为乡亲们免费提供优质苗木,义务修剪果树,捐资助学,累计拿出帮扶资金近4万元,帮助周边村子的20多户农民走上绿化治理和畜牧养殖的致富路子。现在,她的公司有一支30多人的植树队伍,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到公司种树,两不误。光种树一项,每人每年能有多元的收入。

年,余晓兰参加了党的十八大。

从北京回到右玉以后,她决定大干一场,依托绿化的荒山荒沟开办一家生态庄园。不仅山要绿起来,人也要富起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才是造林绿化的最终目标,她要用五年让这里有大的变化。她在村里挖了两个鱼塘,放入鲤鱼、草鱼和花鲮鱼三种鱼苗。她想在这里搞个生态庄园。年9月,笔者和余晓兰一行,经过南崔家窑村鱼塘,鱼塘初具规模而已,像是一个自然的水塘,鱼塘里水草萋萋,有一人多高,水草间有野鸭出没,近处的草里有野鸡扑棱棱飞起。余晓兰说这里将来想搞一个度假村,人们可以来这里度假,垂钓和野餐。

 植树造林改变了右玉的生态环境。她刚来的时候,那个大黄风,最少一个星期,刮得红彤彤的,慢慢地淡了,灰红灰红的。刮来的土好像就散不了了,得一个星期才能散完。严重的时候,感觉黑红黑红的。这十年,还刮风,但清淡地就过去了。春季如果有雨,就没有大黄风了;如果春季没雨,也很淡,一两天就过去了。看着周边的荒山荒沟都绿了起来,她心里很充实。她说:“如今咱右玉,山是绿的天是蓝的,出门吸口气都让人舒服。”

笔者站在南崔家窑村的高岗上,眼前是一幅风景画,秋高气爽,碧空如洗,近处的坡地果树错落有致,大片的松树点缀着远山,仿佛置身江南水乡,余晓兰把右玉的荒山荒沟,变成了芳草离离的江南。她说:“多少个决心才走到今天,我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看是啥情况,再坚持一下,看是啥情况,就有种希望,好像有种光,我在追这个光,一直追到现在。”

承包荒山的主意是余晓兰提出来的,但丈夫善功始终默默地支持她,为她解除后顾之忧,还有社会方方面面的帮助,余晓兰都记在心里。她说:“我一个弱女子,走到今天,离不开周围人的帮助,离不开政府领导,他们在精神层面、鼓励方面,大大小小、多多少少,都帮助过我,不是人家帮助,我可能坚持不到今天。”那天在南崔家窑村,笔者见到一通石碑,碑的正面是:“情系塞上绿洲,共建和谐家园”,落款:“余晓兰二零零八年秋”,背面是:“寸草有心,知报春晖。晓兰自一九八九年秋,离开云南,落居右玉,承包荒山,植树造林,承蒙众乡亲拥戴、各级领导关怀,光荣当选党的十六、十七大代表,且在经济上大力支持,特勒铭致谢,以表寸心。”以下是捐款人名单:“长治市沁源县沁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十七大代表孙宏原捐资五万元,朔州市委原组织部长牛社威捐资五千元,朔州市委秘书长赵向东捐资五千元,山阴县委纪检书记苑德捐资五千元,右玉县原副县长刘义捐资壹千元。”余晓兰说,她立碑的目的是要后人知道,那么多人曾无私地帮助过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