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工代赈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参与式扶贫的重要手段。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乡村振兴压茬推进的关键时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在安徽省金寨县召开全国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梳理总结以工代赈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交流进一步发挥“赈”的作用有关经验做法,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我们梳理了部分地方的经验和做法,希望为其它地区开辟“十四五”以工代赈工作新局面提供借鉴。
全国以工代赈典型案例之五
云南红河县:以工代赈架起连心桥
黑树林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与普洱市交界地区,是国家深度贫困县、云南省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
4个乡镇的群众经常为了争水、争地、争田、争林发生过大规模的械斗,矛盾纠纷十分突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民族进步团结。为缓解群众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年通过红河州和普洱市,红河县和墨江县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争取到黑树林地区龙坝三村片区以工代赈示范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年11月,黑树林地区龙坝三村片区以工代赈综合开发项目正式启动。年2月,红河县、墨江县完成了黑树林地区龙坝三村片区以工代赈综合开发项目县级初验。
从项目实施取得成效看,一是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灌溉面积亩,增加灌溉面积亩;通过道路建设,解决行路难问题,极大改善项目区市场流通环境和农产品交通运输条件,年增加货运量10万吨。二是民族团结得到加强。项目区村民亲身体验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力促进黑树林地区民族团结、民族友谊和社会稳定。三是产业发展得到提升。水、路等基础设施以及接边地区群众之间关系有所改善,提高了项目区综合生产能力,广大群众可以放心发展产业,烤烟、茶叶、紫谷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黄牛、黑山羊等养殖业得以壮大,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外,群众收入得到增加。项目实施后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5提高至0.85,灌溉保证率提高为75%,保灌面积亩,提高粮食总产量,烤烟产量质量得到稳定提升,群众人均纯收入稳步增加。以工代赈项目为当地群众提供了近3万个工日的就业机会,增加劳务报酬万元。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以工代赈项目顺利实施
实施以工代赈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投入少产出多的系统工程。两县自开展以工代赈工作以来,双方都十分重视,做到谋划到位、沟通到位、组织到位,将其作为改善接边地区农村贫困面貌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主要政策措施来抓。红河县和墨江县分别成立了以工代赈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发改、财政、交通、水利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明确了责任,制定了工作目标、工作程序、专门负责管理协调解决以工代赈工作中各种问题。县发改、财政、交通、水利、扶贫、审计等各个部门以扶贫为宗旨,从群众利益出发,积极配合,相互支持,协同作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以工代赈建设作为发展地区经济、加快扶贫开发进程的有效途径予以实施,确保了以工代赈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以工代赈资金合规使用
一是项目开工前,督促项目乡镇对项目情况进行公示,提高了项目的透明度;二是红河、墨江两县县财政将项目资金拨付到乡镇后,乡镇根据工程进度分批拨付工程款,工程完工后预留10%工程资金作为质量保证金,待工程完工经县级验收后拨付剩余资金。项目资金的拨付与项目进度、工程质量相挂钩。
做好劳务报酬发放
以工代赈项目是一项帮助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富民工程,是国家扶助“老、少、穷”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开发的有效措施,实施在当地、效益在当地的一项永久性扶贫工程。贫困群众能够按照相关的规定领取劳务报酬:一是组织当地贫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并签订劳务报酬支付协议;二是工程建设中,除技术复杂的部分工作外,组织当地贫困群众参与施工;三是为避免拖欠或冒领民工工资等行为的发生,全程参与劳务报酬发放工作,做好统计发放花名册,并让参与项目建设的村民本人签字认领;四是在项目竣工决算前,将劳务报酬支付标准、支付金额、支付名册报县发展和改革局审查,以此作为工程竣工验收依据之一;五是建设单位若未支付群众劳务报酬,对该工程不予验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该项目共发放劳务报酬万元,占中央预算内投资的15%。
策划: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编辑:程晖
设计:王乐如
监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