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沁源一大学生对个行政村分类,老乡快
TUhjnbcbe - 2021/9/17 23:13:00

老乡们,

你是哪个村的?

你知道你们村是咋来的吗?

咱沁源有个大学生对各村的来历

做了一篇论文,

快来看看吧!

↓↓↓↓

长治市沁源县村名的构成分析

1.自然资源村名

(1)土壤类村名

垣上村:因村里的土质沙多,得名“石沙垣”,因带垣的地名较多,所以按次序排列是“十三垣”,简称“垣上”。

黒峪村:村里的土地和石头是褐色的,所以称为黑峪村。

南坪村:因从南望去土地较多,处于河川地段,故称。

沙坪村:此地以沙土为主,地处山腰台地相对平缓的地段,所以称为沙坪村。

土岭底村:这里的土主要分布在岭上和地面以下两三米深处,故得名为土岭底村。

(2)植物类村名

东阳城村

因为这里生长着一片杨树林,像是一座城池而得名杨城,后来为了兴旺把杨改为阳,又因为位于紫红河的东边,所以取名为东阳城。

西阳城村:早时这里生长着一片杨树林,好像一座城池,得名杨城,后来为兴旺将杨改为阳,其次它位于沁河的西面,然后改名为西阳城。

庄则沟村:本村处于森林茂密之地,沟深山高,因此得名。

红莲村:此地长满红色的莲花,故名红莲村。

松树村:因为在村边有一棵古松树,而且三人抱都抱不住,故名为松树村。

岩进石村:因该村周围是松林石崖,本村在其之下而得名。

柏木村:北魏时期此地有坟墓百座,而且多个墓区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取名百墓,后在抗日战争时期更名为柏木。

柳湾村:由于位居河道弓背,河岸柳树成荫,故名为柳湾。

桑凹村:本村因地处凹地,百姓房屋前后种植桑树,村民把养蚕织绸缎作为主要产业,所以得名为桑凹村。

青杨湾村:沁河水在此地拐了一个弯,河流两岸杨树成荫而称。

桃坡底村:因本村桃树多而得名,有秋桃夏桃,甜桃酸桃,品种多样,村子周围的山坡上也满是白桃树,由此有了桃坡底村。

紫红村:当地鲜花盛开时万紫千红,故称。

景凤村:村的仰垴上有一棵榆树,树冠形状犹如凤凰的尾巴,东西两边的民房如同凤凰的翅膀,因此取名为“景凤”。

黎和村:原名梨花村,因为村中有一棵很大的山梨树,每年春天都开满茂密的梨花而得名。

(3)动物类村名

前兴稍村:原名“鹰巢”,这里为原始森林,鹰巢遍布,鹰翔成舞,由此村庄坐落而得名。

朱鹤沟村:在很久以前,因为一对锦红仙鹤在此地生存,所以村南边的山称作朱鹤岭。这个村得名为朱鹤沟村。

鹤溪泉村:很久以前,白鹤来此地栖息,饮水解渴,故称。

白狐窑村:北面山脚下有一孔土窑洞,里面住着一只雪白的狐狸,且是一位修炼千年的狐仙,后来狐仙远去,留下了白狐窑这个村名。

(4)水文类村名

鱼儿泉村:村的西南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泉的底下有许多鱼石,故名鱼儿泉。

南泉沟村:因本村地域内泉水充足,而且在许多眼泉水中,南面山沟的泉水流量最大,因此称为南泉沟村。

水泉坪村:村内有九道河水,村南五道,村东四道,每一道泉水都清澈甘甜,又因此地地势平坦,故得名为水泉坪村。

西沟村:村东面有一条松树河,位于此河西面而称。

八眼泉村:本村附近有大小不等的八个泉眼,泉眼常年有泉水涌出,村民近水而居,故称。

池口村:因村西口有一大型蓄水池,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全村人以来蓄水池生活,所以取名为池口村。

金泉庄村:由于村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自然泉水涌出,故得名为金泉庄村。

定湖村:在村上游的河水流到村西边,渗入地下形成一个地下水旋涡,然而到四湾时又流出,因此取名地湖,亦名定湖。

水泉村:村周边有山泉七处,泉水丰富,土地肥沃,名为水泉村。

水峪村:因本村东南山麓有一股神奇涌泉,水源充足而得名。

琵琶园村:本村的河水自东向西流入,而且是顺流而下,在河谷开合时犹如三个琵琶,所以叫做琵琶园。

(5)山岭、石崖类村名

石壑村:因村后有一座大山,山顶上有一个大壑子,而且又是石头山,所以当地人根据地形起名为石壑村。

涧崖底村:由于所处位置在补坡上的石崖下,崖底泉水终年不断,因而前人将村名取名为涧崖底村。

中峪村:因为居于群山环抱的山谷中,而得名为中峪村。

小岭底村:本村处于砂岩豁岭之下而得名。

(6)资源类村名

前西窑沟村:因为此地煤多,居路西,故名西窑沟。

铁水沟村:该村铁矿储藏量较大,并且质量好,炼铁业久远,且有多处古炼铁厂,故名为铁水沟村。

红窑上村:由于烧出来的砖瓦是红色,故得名红窑上。

下窑村:因此村依山而建,村后山崖上有许多天然石窑,由于该村居住在石窑下,故名下窑村。

麻坪村:此村最早以种植小麻为经济来源,得名麻坪村。

红沙崖村:村子的山脉半山上,满地都是红沙故称。

2.地理方位村名

在沁源县村名中,经常见的方位词有“东、南、西、北、前、后、上、中、下”等,一般表示村落所在的方位。

如:城北、城南、城西、城东、北石渠、北园、东沟泉、河西、南石、南石渠、垣上、东村、东阳城、后兴稍、西村、西阳城、北沟、东柏子、南泉沟、上兴居、西务、下兴居、道北、后沟、后*家沟、南坪、前*家沟、前西窑沟、西沟、上庄、下庄、北道庄、岭上、上城艾、土岭上、下壁、上舍、红窑上、下窑、北洪林、铺上、南洪林、法中、寨上、交口、南庄、南沟、上湾、庄儿上、中峪、北峪、东王勇、南峪、上庄子、西王勇、新店上、北辛庄、南湾等。

另外在沁源县村名中还出现某些特殊方位词,像是“头、底、角”。

如:口头、坡底、王头、上务头、下务头、支角、段家坡底、涧崖底、龙头、土岭底、小岭底等。

(2)人文环境村名

1.名人典故类村名

名人典故类村名,是因历史上的名人而有了村子的名字,名人或参与重大历史事件,或做出过杰出贡献,或在村中有重要历史建树,或者是某个家族成员。

琴泉村:春秋时,赵国的琴高真人在这里设帐授徒,真人“用心谓三教”,弟子“融通而无滞”,因此得名。

学孟村:县里的抗日民主*府为了纪念抗日英雄李学孟同志而得名。

闫寨村:本村早年曾有一位姓阎的大王在这里修建寨栅,得名“阎寨”,后来改名为“闫寨”。此地为太岳抗日根据地,薄一波是主要人物。

有义村:有义原名柳峪,清嘉庆年间,村里的王梦林是有名的阴阳先生,村里遇到大事,难事都去找他,后来“去柳峪定主意”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所以“柳峪”更名为“有义”。

伏贵村:春秋时,介子推割股奉君,晋文公才得以活命。后迫于无奈,举火焚山,文公痛哭流涕。伏贵即埋葬贵人之意。

大栅村:隋朝末年,下壁村民窦建德为反抗隋炀帝残暴统治,在村西两千米打桩围成栅栏豢养战马而得名。

李元村:明弘治四年,刘氏先祖刘均在此定居后更名为李元村。

百草村:传说李时珍在此地采药,因采到很多草药而得名。

王陶村:由于王陶作为寨堡主人窦建德大将之一,后由人名演变为村名而得名。

豆壁村:因豆壁及附近村民响应窦建德起义,反抗朝廷腐败得名。

上城艾村:因最早来此定居的户主名为杨艾,因此取名城艾,又由于地处上方,得名为上城艾村。

王堡庄村:由于有姓王的艺人在此居住而得名。

长征村:年过半百的木匠老农李国恩在他地边搭棚建房,每年沁州拉炭车此经此地,因此他的车马店成了长征的住宿地,由此得名。

官*村:明朝永乐八年,由于明成祖在此地率兵将闫秀英等匪患剿除,并且御甲归田,安定与此而得名。

仁义村:原名姜庄,因古代以姜姓人居多而得名。

张壁村:因一姓张名壁者开发而得名。

正中村: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共*员赵正中烈士而得名。

周家沟村:明初时期,一户姓周的人家在此地,由于长久居住而得名。

白家滩村:由于姓白的长者带领子孙勤恳耕作而得名。

上庄子村:明朝一京城大官看不惯贪官污吏,在此辞官种田得名。

才子坪村:原称柴则皮,由于康熙年间吴阁老省亲经过而得名。

新店上村:起义后,一个姓雷的人家开了一处车马店,人们叫顺口成了新店上而得名。

2.传说类村名

传说类村名,即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说,与村落的历史有重大的联系。经过老一辈人的代代口耳相传,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渊源,对未来村落的历史传承起了重要的作用。

北石村:相传村东麓有一块异石,叩之有声,取名钟石,因村落位于钟石北面,故名北石。

长乐村:相传古时有一个叫张乐的,带着妻儿来到这里,见此地依山傍水,就在此安家落户,后来人口增加,田地扩大,后有老先生经过,看到村子像皇宫里的长乐宫,就把此地改为长乐村。

麻巷村:原名麻港,传说每到沤麻季节,家石沟就会山洪暴发,导致麻不透明,卖不上好价钱。后来有一年,道教高人麻衣先生路过,见此地风水好,顺着麻到了村里,把“港”字三点水去掉,改为麻巷村,后来此村风调雨顺。

牧花园村: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此地土地肥沃,被定为驻*草料供应地,后来潞州湘*在此地生产生活,故名牧花园。

朴则村:据传,很久以前,县城一带的人经常来担柴,久而久之人们把这里的柴叫“朴朴”,后来得名为朴则。

北石渠村:据传,五百多年前任郑两家为排改洪水修建的余则沟到村东石坡的长约多米的渠,因此得名。

丁家湾村:相传明洪武年间,因丁状元家居于此地,故称。

东沟泉村:据说挖五龙洞时,百姓斩断芦则根,血流满地,天狗舔吃直到村里,原名东狗舔改名为东沟泉村。

赵寨村:传说该村可以看见对面桃卜沟山顶的寨子,名为照寨。

定阳村:传说本村以前常出怪事,为以阳克阴,定名为“定阳”。

后兴稍村:相传自南宋起就叫后鹰巢,因岳飞抗金接连获胜故称。

绵上村:远古为赞扬部落首领*帝之妻嫘祖种桑养蚕技术而得名。

秦家庄村:相传三大族姓迁往此地,因秦家人多,故称。

柏子村:民间传说在百姓中挑选出名义子,立村名为“百子”,寓意多子多福,后来写为“柏子”。

杆子坪村:传说周文王有个儿子,因其欲杀第八子,八字出逃,让士兵追赶杀死八子,两个字合并为赶子坡,后改名为杆子坪。

上新居村、下新居村:传说唐灭亡后,秦李两家相交甚好,王府搬到乡村是乔迁新居,便命庄子为新居村。李忠是皇家子孙,居住上边为“上新居村”;秦义是国公后裔,居住下边,为“下新居村”。

水泉坪村:相传此地泉水清澈甘甜,周文王姬昌率*途中驻扎,马疲惫不堪,在这里饮水,得名饮马泉,后改名为水泉坪村。

王庄村:相传在很久的远古时期,本地森林茂密,然而老虎经常出没,有人居住这里后,就以老虎头上的“王”字命名为王庄村。

西务村:相传唐王三太子驻扎此地,不还朝,候、马将*来此地传唤,马将*路过时西边有一团雾,保护了三太子,故称。

燕家坪村:传说很早以前,官府为了奖赏为战争取胜的官兵,缅怀牺牲的将士们,在此地摆宴席,因而得名宴将坪,后改为燕家坪。

庄则沟村: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姓秦的人家带领孩子迁移此地,并开荒造地,把庄则修在沟口地面,故称。

王和村:相传很早以前此地是一片湖水,后形*王河,简称王河,后来演变为王和。

前*家沟村:相传隋末年唐太祖派李世民在此地镇压石雷,故名。

神灵村:相传明洪武年间为感谢玉帝保佑此地人经商顺利得名。

崔庄村:据说河南弟兄二人逃荒于此,开垦荒地发现银元,后长者说这是他们应得的,他们娶妻生子,代代延续,因此得名。

马兰沟村:据说春秋时期,廉颇骑马到古县请蔺相如,沉入泥泽,不能自拔,山民热心帮助得以解脱,并将此地赐名为马拦沟。

马森村:传说为纪念村里农夫王桥告老还乡后壮观的马匹而得名。

贤友村:传说李渊离宫后,隋炀帝派人刺杀他,为向给他治病就医的朋友表达谢意,把所住过的村庄叫做贤友村。

*段村:相传元顺帝年间,温、芦、李、白四姓避乱上山,迁入此地,选择背风向阳的*土地建村立业,取名为*段。

马凤沟村:传说其地形为身居龙山,面向凤山,有龙凤呈祥之说,且传说中马有龙性,故称。

松罗村:据传,明朝年间朱氏族人为避劫难,到此落脚,见松树参天,山里有一座罗汉庙,所以取名为松罗村。

三、长治市沁源县村名的语言分析

1.带“沟”字的村名

某些村名的构成中以带有“沟”字为主要特征,表现了此地区的地形特点以及地理方位。

如:东沟泉、韩洪沟、朱鹤沟、北沟、郡家沟、南泉沟、庄则沟、后*家沟、前*家沟、前西窑沟、太山沟、铁水沟、西沟、半沟、韩家沟、马兰沟、葫芦沟、马凤沟、牛郎沟、南沟、周家沟、刘家沟、武家沟、王家沟等。

2.带“庄”字的村名

在村名的构词方式中,有的村名中带有“庄”字,体现着村落和田舍的特点。

如:李家庄、核桃庄、郭家庄、康家庄、苏家庄、闫家庄、上庄、下庄、北道庄、城艾庄、任家庄、王堡庄、秦家庄、南庄、胡家庄、贾庄、北辛庄、汝家庄等。

3.带“姓氏”的村名

某些村名中,带有独特的姓氏,表现着血脉生生不息的烙印和情感,各种姓氏的结合,丰富了村名的内涵。

如:丁家湾、孔家坡、曹家园、赵寨、高家山、郭家庄、康家庄、郜家峪、贾郭、王凤、李元、崔庄、韩家沟、李城、任家庄、王家湾、董家、冯村、马西、周家沟、胡家庄、刘家庄、倪庄、师庄、桃园、姚壁、王家沟、陈家峪、贾庄等。

(二)长治市沁源县村名的语法分析

1.偏正型村名

沁源县村名的偏正类型大概有以下八种表现方式。

(1)姓氏词+通名:冯村、蔚村、杭村。

(2)姓氏词+方位词:马西村、段家坡底村、姚壁村。

(3)副词+形容词:永和村、永义村、永盛村、长乐村。

(4)名词+形容词:自强村。

(5)形容词+名词:贤友村。

(6)动词+形容词:尚义村、寓仁村。

(7)动词+名词:向阳村。

(8)形容词+通名:畅村、好村、梭村、富村。

2.联合型村名

沁源县村名有两类词在联合型村名中居多。如下所示:

(1)姓氏词+姓氏词:贾郭村。

(2)形容词+形容词:安定村、安乐村、仁义村、新毅村、友仁村、善朴村、吉庆村、兴盛村、正义村、义和村。

3.含量词的村名:

五凤峪村、三条栈村、三义村

五凤峪村:很早以前,村里的一个阁老有五个闺女,因为都嫁给了将*,从此便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五个闺女也成了闻名的五凤凰而得名。

3条栈村:由于村南边山上有一条连接安泽至屯留的大道,叫做南大路,在一个三角地带设有一个驿站,以便村民与外界联络,还和*队传送文书,所以叫做三条栈村;另外一个说法是本村位于山沟的三角地带,周围有很多栈道,为了让人行走而得名。

三义村:本村由雷氏家族得名的前半沟村、史氏家族为主的后半沟村、弓庄三个村组成。由于希望人们懂得“德义则重,失义则轻,背义为辱”的内涵,所以叫做“三义村”。

参考文献:

[1]杜天云.沁源乡情.上下卷.三晋出版社..

[2]杜天云.沁源民俗风情.三晋出版社..

[3]杨栋.乡土沁源.中国时代出版社..

[4]杨红旗.沁源金石志.三晋出版社..

[5]姚先恩.沁源这方土地.中州古籍出版社..

[6]赵永进.沁源历史文化丛书之历史文物.北京燕山出版社.8.

[7]杨栋.沁源文化志.中国文史出版社.7.

[8]沁源县史志办公室编.中共沁源历史记事.方志出版社.4.

[9]孔兆熊.沁源县志.海潮出版社..

[10]邓奂彦.沁源民俗.中国文史出版社..

老乡们,

你们村怎么来的?

快来说说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沁源一大学生对个行政村分类,老乡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