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一次的电影札记到最近这一篇看了好多好多影剧,实在写不过来,就随便说两句有感觉的吧……
1
迪士尼版花木兰
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天仙十年如一日毫无进步的演技
甚至自取其辱、自揭短处,在几场重头戏中愈加让我们get到什么叫骨子里的呆若木鸡
对不起,磕颜但演技不可,因为粉丝滤镜尬吹令我更反感
长得好看你就多拍照片,别特么祸害电影,折磨自己又折磨观众
2
高山下的花环
看完这部电影和芙蓉镇,我只能说,谢晋导演yyds
什么叫电影,什么叫剧本,什么叫演技
敢拍并且拍的好,细腻不滥情,动人不狗血,有反思有讽刺,主旋律电影应该怎么拍
这就是最好的打佯儿
记得小时候看冯巩牛群的小品,第一次提到高山下的花环,还以为什么老掉牙的主旋律片儿
看完懂了,什么样的母亲才能教养出如此的英雄
值得所有国人铭记
“因为中国不只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
p.s.唐国强老师真诚不欺我,他年轻时真的是奶油小生,关键这颜值甩现在的小鲜肉十八条街啊喂……
3
横空出世
第一遍在b站看的
真的好,我都不敢信主旋律电影能拍的这么真挚动人
同样是以钱学森为原型,这就比《钱学森》好尼玛太多了
英雄是英雄,电影是电影,演员是演员,历史是历史
谁也别绑架谁、恶心谁
看完很燃,真实的历史更燃,应该去了解
看完脑子里全是“且听龙吟”那个混剪???♂?(不知道的b站搜一下吧)
里面某些片段应该是纪录片来的
唯一令人不适的是,弹幕里男拳太多,一段女科学家吃苦抬重物的戏就引得他们狂吠,怎么,是用着你们抬大米还是搬砖了?那么多共鸣?
真要让你们娶女科学家,恐怕也没几个人趋之若鹜,不还是喜欢白幼瘦网红脸么?显得自己多清醒多尊重女性似的……
STOPBBOK?
4
老兵
很短的电影,为KMT老兵正名的
主演金士杰演,高分主要还是给他的演技
话说,这就让我想起我爷爷了
我没见过他,只是听说他年轻时文化不高,爱骂街,后来做了地下*,跟朱老总通过电话,抗战胜利之后就深藏功与名,在清华园宾馆看大门儿……
从来没向组织要求过什么,也从来没跟家里人吹嘘过,草草过了一生……
所以我看到老头儿还挺亲切的,对“爷爷”这个称呼格外向往
有时候会幻想,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那一代人的命运大多是给时代做了助燃剂,有时很难去给渺小的个人下什么定义
所以每个个体都像是一闪而过的尘埃,令人心酸又觉得不值……
5
冯小宁抗日三部曲
冯小宁是我觉得华语电影圈非常有才华的一位导演,虽然名气和成就上不如那几位领*的第五代导演,可我个人觉得他并不输,尤其是他的抗战三部曲,自成一派,饱满完整
*河绝恋、红河谷、紫日
这几部戏都是他自编自导的,如果我没记错,他应该也参与摄像
这三部可以说,就单单是画面美术也能吊打现在80%的片子
摄像、画面、配乐、剧情、演技都保持一流水准
好像日本动漫……
三部片子在我心里难分伯仲,但最好我觉得还是紫日,真正诠释了“最好的抗战片即是反战片”,最后紫日下扔枪的那一幕真的表达出全人类共同的心情
如果没有战争,三个人的友情其实很好磕
但放在今天来看,又是如此讽刺,其实我们有过历史、有过反思、有过这样那样的途径和方式去向后辈传达前人的惨痛教训和心声,但历史存在的唯一价值好像就是遗忘,然后在人类重复灾难后令人恍然大悟我们再一次书写了历史……
*河绝恋和红河谷都是宁静演的,不一样的美,真的都太好看了
没错,我们的西藏就是这么美的不可思议
*河绝恋上映的时候其实受到很多差评,起初我是不理解的
后来有点儿get到,可能有些历史亲历者觉得加入过多感情戏,尤其还是和外国人在抗战的大背景下谈了一场恋爱,很魔改,不尊重革命烈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理解,倒也不必执着分辨,但放在今天来看,它的确为我们贡献了中国影史最经典的一幕,可以说,没有之一,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祖国河山有那么壮美,值得我们牺牲自己去守护
也是因为那场戏,让我产生想要去一次*河的冲动
我一直觉得中国人民是有一些山河情结的
我们说自己是*土地人,*河是母亲河,这种地理的依恋和爱国情怀投射是有据可循的
说到这里必须上图
第一次看这里时被震撼到了
我不知道当时冯小宁是怎样想出来这一幕,我只能说,浑然天成、美的动人心魄
壮美汹涌的*河和天然野性的宁静在这一幕完全融为一体
那种无惧牺牲和对祖国深沉的爱其实正如母亲河一般包容、充满生命力
这一幕真的一生都难忘
但可能真的去旅游的话,游客照会比较头疼……
6
我是金三顺
这部剧其实也不算重刷,只是在b站重温了一些经典片段
怎么说呢?放在今天看,这部剧的三观也是清流呀
现在我想说,三顺真的很棒
小时候,哦也不算小时候吧,那时候也有高中了
第一次看觉得这胖丫头太烦了
怎么那么蠢,还那么跪舔,而且不同于其他韩剧的女主纤细羸弱,灵巧温柔
倒是因为平凡的外表让人觉得容易带入,心理平衡一些
我其实不太喜欢玄彬,因为从没get到他的颜,还一堆粉丝滤镜尬吹giegie是国宝级美男
行吧,你们小嘴儿吧儿吧儿的说不过你们
还有女二,你回来就得把男朋友还给你呗?还挺理直气壮
反正剧情人设都挺迷的
我人生第一部韩剧,男一、女一、女二都让我讨厌的哈哈哈哈,除了男二长得帅点儿,其他几个都不太爱看
我朋友很喜欢,喜欢到在英国读书墙上还要挂着的唯一一张海报就是三顺
也是服了哈哈哈哈
后来再看一些片段,嗯,已经长大成人有独立意识的我终于理清了这几人的关系
才算有了判断,到底谁值得爱
男主,跟何书桓也没差多少,有些行为非常幼稚又令人迷惑,幸好最后也算是懂事儿了,不知道当初看完剧那些成年女粉丝是哪里看出来他的好?如何能够不顾那些毁三观的操作依然粉上他的……
女二呢,理解她不是单纯的碧池,但是当初不辞而别也是令人无语
行吧行吧,强行制造误会嘛,那你既然已经做好了觉悟不连累别人,能不能贯彻到底?又回来要再续前缘,就分开还是和好都你说了算呗……看男主和三顺在一起,你还好像男主背叛了你似的
真的,看剧太累,明明长了嘴,就不会沟通,你说背后的牺牲付出啊我是get不到,我就知道唯一人间清醒的、值得姑娘们学习的就是三顺
当然有时候也比较脑残,但都有成长过程,可以谅解
喜欢就喜欢,不会自我贬低哀怨退让,不喜欢不值得就放手奔赴下一段
即使被伤害会难过,也认真对待每一次恋爱,就像做好每一块蛋糕
你看,这不挺好么?
另外最大的感触就是,小时候还嫌弃三顺胖,现在看看自己,我尼玛比三顺还胖,真气死我了……
当然,不能以貌取人,胖是什么?那只是脂肪积聚在人体表皮下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我们看了整部剧其实就为摆脱和摒弃那种肤浅的bodyshame,拒绝评论他人的外貌和身形,也不要让自己囿于那种畸形审美中
但仍然有人在弹幕里一直刷胖不胖之类的话,就真的看剧看了个寂寞,你们这群丑八怪再看多少部剧giegie也不会爱上你们好伐?
我记得评论里有人问了个问题,说三顺不好看为什么男主还喜欢她?
我说:因为不是只有那些长得好看闪闪发光的人,才有被爱的权利啊……
当年三顺可能真的不胖,只是上镜效果
7
洗澡
我特别特别喜欢的一部片子,导演我就不评价了,太毁三观
单说片子,我就对这种很纯粹很朴素的文艺片无法抗拒
就像喝一杯柠檬水、穿一条毫无点缀的白布裙子、踩一双白色帆布鞋
纯粹干净,素雅到极致,也无所谓高低好坏,不炫技不出挑
很好
又是演的老北京胡同儿里的事儿,我就感到天然的亲近
可能我对傻子青睐有加吧,没办法拒绝那些憨傻的人
所以特别喜欢姜武演的二明,觉得他的每一次傻笑都非常合理,看着就开心
姜武真的太憨了??
也第一次get到濮存昕的神颜,可惜老师是真的很爱惜羽毛也很有职业素养,现在不出来演戏,潜心排话剧去了
我记得我小时候,他是很受妈妈姐姐们欢迎的
这可能意味着,我的审美一直很古早……
傻子这种形象在影视剧里很占优势,大家对于那种坦诚真实到极致的人事物是无法抗拒的,可能因为人本身也是畏强凌弱,特别愿意向那些弱势的人付出同情和怜爱,当然不否认,也有部分人是因为共情
另外一点,一些宗教总是偏向这种傻子的形象,记得心慌方第一部,最终活着走出魔方的就是啥也不会的那个傻子,因为上帝总是特别怜爱傻瓜。
其实这里有点儿隐喻,在基督教里,所谓“笨人”不是真的笨,而是按上帝的旨意行事,不是靠自己的谋算去行事,上帝自然偏爱相助。
但放在那个电影里又有很矛盾的点在于,逃出魔方要靠知识、推算、技术、体能,一队人一个个出力又一个个死掉被抛弃,最后也是一个人让出了名额才成全了傻子,所以到底是上帝属灵的旨意,还是人们爱的奉献呢?
那有能力的人、善良的人都被上帝抛弃了,而是让一个负担大于贡献的傻瓜重新走入社会,那么究竟值得还是不值得?虽然这个话题一旦想下去就有点儿反人类,但我觉得还是不要做单纯的傻瓜,这对努力的人来说不太公平
8
昨天
很有先锋精神和实验性的片子,依然是张扬的,承认作为导演很有才华,但通过这个电影也看出来,这个人作为朋友是不可深交的
我觉得贾宏声最后跳楼,应该也和这部戏有些关系,明明已经好转,但可能因为勾起某些回忆,心理上没能挺过去
张扬挺孙子的,当初XD是他拉着人家染上的,后来拍戏又大段大段地还原那些经历
我认为是很残忍的一种行为
作为电影,当然观众是幸运的,能够看到这样完整而坦诚的作品
但作为导演兼朋友,却很像是在为他自己所谓的艺术理想吃人血馒头
因为《演员请就位》的片段去看了这部电影,可以说形似神差
再没人能演出贾宏声那状态
我能理解的不是他XD这件事儿,是他对于该如何活着的反思
他这种人好像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无论什么时代背景,
看起来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其实都是性格使然
他太努力、太真诚、太纯粹、也太执拗
这一幕很有feel
这部片子的背景很应景儿,与内地摇滚文化的流行与衰落相重合,也折射出20世纪末90年代初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反差之间的矛盾
配乐张亚东做的,很棒,不过音源都找不到
反正我觉得他爸真心挺逗的,那个老头也太可爱了
儿子要披头士的专辑,他记不住名字,柜姐也不给力
他就干脆把列侬的头像临摹下来一张一张封面去对
哈哈哈哈,笑死我了,老头儿就是这么硬核儿,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灵*画手贾凤森(贾宏声他亲爸)
9
八佰
从官宣我就没抱希望,那么多明星大咖肯定烂剧啊,我到今天都不会改变这个看法
管虎,我觉得年之后的作品都比较勉强,尤其近几年的作品挺迷的,早期的影剧其实都不错,比如*渤的人生的第一电影《上车走吧》,反黑鼻祖剧《黑洞》,甚至我最最喜欢的《生存之民工》……让我一度觉得管虎是国内少有的具有社会洞察和人文关照的现实主义导演,但后期电影我觉得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暴露出中国导演一贯的弱点,不会讲故事,这种混乱不能只归咎于剪辑和审查制度……
八佰不出所料,令人不忍直视
那剧情稀碎啊,在干嘛?
你把一件事情讲清楚就够了
胡乱的拼接,一会儿现实一会儿臆想,刚演那男的,马上又给刘晓庆镜头,光有镜头还不说话,俩人啥关系直到那男的死我都没看出来……
一群人站在江对面满眼动容的望过去就表现战争的惨烈了?还是一群大咖,你就让他们给你表演个望眼欲穿,你想表达什么?是真的为了推动剧情,还是炫耀卡司强资金到位啊?
群像戏导致每个人物都没讲清楚,那杜淳的演技,演大义凛然的英雄他有说服力吗?他就演活了一个西门庆
那恶之花女士我是实在不喜欢快进的,再说,她之于剧情有推动作用吗?
单论演技好像唯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魏晨……
还有那个欧豪,资源是个儿顶个儿的好,对不起,他不会演戏啊……资本粉丝眼瞎我们不瞎,get不到……
还有些老戏骨,我承认他们演技很好,但是,他们走不进人心啊,我无法共情,我就知道他们施展浑身解数地在给我表演什么叫“演技好”这三个字,我花钱去影院看电影,不是为了花钱学表演……这真的是非常令我迷惑的行为……
看完这种片子,我有时候真的会感觉很裂开,因为很难想象,这种表演片段剪辑可以和戈达尔、帕索里尼、库布里克的作品并称为“电影”艺术……
就是用民族主义骗人眼泪,你那么多情结那么多情绪,反正都没触动我,什么叫好的主旋律影片,往上看,导演要是都沉醉于自我感动,那电影还有拍的必要吗?
对于八佰以及这一类型的影片,我觉得戴锦华老师说的特别好
她说“《八伯》凸显或是放大了世纪之交到今天,二十年来,中国电影大片在处理历史时共通性的问题。我们对于二十世纪历史中的很多段落,已经丧失了内在地去叙述它的能力。我们好像丧失了进入那段历史去体认那段历史,或者是与那段历史的内在逻辑展开对话的能力。有时候我觉得是能力问题,有时候觉得是我们缺少去进行历史叩访和历史对话时候的真诚。”
症结就在于:“炮火隔了岸,就宛如看烟花。”
那么彻骨地痛、那么沉重的经历,你却借助外在的视角来审视和演绎,你的故事如何能令人共鸣?
我们自己的历史已经到了只能借由外人才能讲清楚的地步吗?
不是不可以,但也不是唯一的方法
从那些人的眼中我们是不可能感受到真实的,岂止是隔靴搔痒
这个行为就是赤裸裸地向观众诉说,惨,很惨,他们都觉得很惨,你有什么理由不哭?
如果是因为想要更客观而借助第三方视角,那也应该一以贯之,但中途又有很多很主观的臆想,完全令人摸不着头脑
我经常在看完一些国产影片后泣不成声,但丝毫没被感动,这种一次性的眼泪和快餐电影带给我的观感没有区别
哭是因为我有人性,这是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本能反应
但保持理性是因为我有智商,会思考
大家对于好和不好还是很敏感的,没办法说出违心的话,感受就是感受,很直接,比言语要真实的多
资源我直接删掉了,实在不值得,历史记下了
今天坐车看见管虎的新片《革命者》要上了,反正噱头啊题目啊都很宏大,但一般宏大的都讲不好,我持怀疑态度吧……
我觉得所有的创作者,除非大师级,还是应该将眼光放得平实、微小一些,不贪图宏大叙事,但求真诚动人不迂回,由小及大,其实也能讲清楚一些事情
10
赛德克·巴莱
既然谈到了这种抗战片、史剧,就顺着说两句赛德克·巴莱
当年第一次听说这个片,还是大学老师推荐的
时隔这么多年才看,也算是缘分到了吧
导演魏德圣也算是费劲了心思
当年想筹拍这部史诗巨制,结果没钱,怎么办
先拍部小电影捞点儿钱吧,结果小试牛刀一部《海角七号》火了
赚来的钱还是不够,就找很多艺人借了不少
结果上映后遇冷,内地的评价尤其褒贬不一
当时我老师认为一部分上下集,总时长在4小时左右的片子无法迎合市场趣味是一大原因
现在我看来,可能不止于此
我觉得就讲故事而言,比陈凯歌之流不知强了多少倍
魏德胜也真的是很优秀的导演
但我很肤浅地认为价值观有点儿迷惑
我现在无法判断,我看的版本是不是完全未删减版
如果是的话,其实就我看完这一遍的观感是
内地观众应该无法建立价值共鸣才是最大问题
我们的教育和历史背景决定我们对于日本侵略这一史实的认知,反映到我们的影视作品中,是对日本*国主义绝对的批判和对抗,可以说没有一丝暧昧和犹疑
因为这是我们真实的经历,也是出于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
而TW不同,这里汇集了多重身份、民族、历史阶段,
原住民、汉人、日本殖民者、外省人
汉人入岛、列强分割、日帝殖民、二战、冷战、KMT广域国族概念、美国外交*事干预
如何定义TW,就会如何定义这些历史事件的利弊对错
显然,赛德克巴莱向我们展示了,TW人对于自己的身份认知,更准确地讲
是导演个人以及一批新思潮的观点
我们绝不是出于同样的立场和思考角度来表达殖民与被殖民、侵略与被侵略、融合与被融合
总体而言,这里是希望构建一种“TW主体性”的概念
摒弃泛义地被侵略的大中华概念
因为我们看到电影里的原住民与汉人并没有站在一起,在原住民与日本殖民者的相处中,汉人始终处于第三者视角,没有推波助澜,也没有伸以援手
而在被殖民以前,原住民与汉人的融合也始终保持着距离
从一开始,其实就已经呈现出一种本土独立性
呈现出了一种无论面对汉人、日本人、外省人,TW人都在与外界碰撞、融合、对抗的相处关系
日本人来了之后,压迫与现代性并存,这样一种看似客观的视角本身就在表达一种对于殖民行为的默许,这或许不能单纯理解为洗白,因为可能这就是彼时真实的状态
因为与内地不同,我们并未经历完全殖民化,不需要解决殖民遗产
而TW则必须经历去殖民化、去帝国的进程
然而在这个进程中,不断因为外力被打断,而始终未能开启真正独立的反思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电影算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真正表达了这片土地这方人民的本土历史史观
但这样做的同时,就与我们的广域国族概念有些离心离德
自然无法在内地获得更广泛地“认可”
以我个人非常局限、狭隘以及一直以来的教育背景出发
仍然觉得,对于影片中某些部分不能够完全地赞同
我承认带着自己的主观想法和偏见,也不敢妄谈对错
有一个段落,被日本殖民归化的青年,因为民族身份参与了雾社起义,但最终还是因为自我身份认知障碍选择自杀,剖腹时还是用回了民族的弯刀
这里是客观地还原殖民主义对个体的影响
同样,影片对于原住民在反抗起义时的残暴血腥、滥杀无辜也没有做出丝毫美化
但这样做的问题是,我没有看到更深刻的思考,或者直白一些,对于殖民者的绝对批判
我当然不赞同非黑即白,或者拍成手撕*子
但故事的结局止于此,把一切行为归咎于现代文明与野蛮骄傲的冲突,以及不论立场的批判暴力,我认为是不够的
起义和反抗的本身不是错,暴力虐杀也不能成为一种为侵略者挽尊的理由
不能因为:殖民者虽然用炮弹打开了我们的国门和土地,虽然掠夺了我们的生存资源,伤害我们的同胞甚至侮辱我们的老弱妇孺,但他们也带来先进的生活理念和现代化文明,所以就对侵略者和殖民者抱有一丝暧昧
人性之中共有的残暴与血腥,并不能使原住民起义者显得与侵略者同样卑劣,因为一切都有因果,如果完全忽视这样的背景去讨论对错、道德,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我们所的出的结论一定是匪夷所思的
所以电影中的某些部分是令我不太舒服的
Anyway,影片的主旨一直被重申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主演林庆台是真正的原住民,真实职业是牧师hhh
希望弯弯真的能够理解这句话……
另一方面,TW问题太过复杂,我暂时没法去给出更好的解释和看法,也同时看了豆瓣和知乎上很多的影评,观点都很大相径庭,可能真的需要补一补相关的历史
但有一点,从很多的影视剧中,我开始理解,虽然仅隔一条浅浅的海峡
但我们所处的境遇、所经历的世界,其实天差地别
单纯的口嗨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需要耐心付出更多地时间去相互了解
那并不是我们用傲慢和强硬就可以一眼望见的文化、群体和地域
11
我的团长我的团
去年底很不容易的刷完了
真的长、很难啃
但应该像士兵突击一样,列入国人的必看list中
对兰小龙的钦佩之情无以复加
缺点也有一些,比如,有些情节很拖沓,台词过于话剧拗口,最后的结局草草收场
但是仍然无法阻挡这是一部足以担得起任何褒奖的神剧
但为什么当年收视极其低迷,直至今日,虽然口碑极好却不能像士兵突击一样火出圈
除了上述原因,就是它不同于传统的抗战爽剧,真正揭示了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略的根本原因,以及为什么被凌辱至此却又不会亡国的原因,引人深思并且令人痛苦地接受历史的真相注定是残垣断壁、白骨累累
因为“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要安逸,就这毛病。多少年来这是个被人钉死了的死穴,一打一个准儿。”
它好看,但是对观众来讲,却极其不友好,因为它需要一颗大心脏、极度清醒的头脑,和随时准备好承受痛苦的忍耐力
这里的兵不是好兵,都是抓来的庄稼汉、农民,被打散了、打败了的溃兵
没有上好的武器,没有正规*队整编,枪都没有,要吃肉还得到镇上去坑蒙拐骗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哪儿有那么多的英雄血战、光荣事迹
都是身不由己的无知小民,赶上了国家危亡之际,被抓来充*做炮灰
建功立业?不,就想回家,不想打仗,谁想打仗啊?
不打仗的话,这些人天南地北的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滋味儿
指点江山、挥斥方遒那是统治者们的抱负与理想
我们都只是助燃剂而已
我相信人民将时刻抱着必死的决心与国家共存亡,但我不能理解的是好战者不必要的激昂姿态
忘战必败,但好战必亡
……
暂时不想铺开来讲,因为它所包含的是比士兵突击更庞大的格局,可能要真的再刷两遍才能说好
印象很深的一点是,小太爷他爹,很可爱又极其迂腐的老学究。
命都不要,甚至还在家里养着慰安妇供日*蹂躏,就为了保住那些旧书古籍,战火纷飞,他不管不顾,每天就只图一方安静的书桌,依然没日没夜的做学问
怎么说呢,这种行为看起来丢掉了士大夫的清高与气节,却又有些道理
很多人在骂迂腐、臭知识分子,民族国家都没了,还要这些书有什么用?
我一向是极其厌恶这种观点的,不尊重知识和文化的后果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如果今天还有人说出这样的话,我觉得可能再来几次那样的浩劫都是可能的
一个民族是什么,不只有在危难之时的强大意志和团结精神,其*魄还是文化,而文化是必须通过文字来传承的
今天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或许不再面临书籍、文字的遗失,但在当年那个时代,是极其珍贵的,否则不可能费劲千辛万苦将书人工从北京运到昆明,建立西南联大
被侵略、被凌辱,只是因为没有全民皆兵拿起武器吗?
当然不,除了没有强大的精神,还有文化、经济、科技、国防不够发达,这些是缺一不可的
因为不具备强大的国力,所以才不得不走到亡国的边缘
换句话说,因为文化不够强大,反而要用这样的方式来保护文化
如果说这些典籍这些文化真的流失,我们会过的更好更安全更强大吗?
只重国防的国家是什么下场,我们都有目共睹。
但这也不是说,老太爷纵容慰安妇行为是可以被容忍的,这根本无异于“靖康之耻”
兰小龙先拍完了戏,后写的同名小说,所以小说是更加成熟的版本,结局也更暗黑和丰满
它希望我们所思考的,远远不止这些而已
但没人愿意去思考才是真正的问题,也不能单纯责怪观众没有给予太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