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电影评鉴评永远是少年新主旋律电影的
TUhjnbcbe - 2021/7/10 2:29:00
北京最好的湿疹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89789.html

《永远是少年》

新主旋律电影的青春书写

原文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汝中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

“主旋律电影”一词的提法,可追溯至年1月,时任电影局局长腾进贤提出的“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创作要求。此后,又成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领导小组”推进相关题材的电影创作,年,作为庆祝建国四十周年的献礼片,《开国大典》成为主旋律电影的代表之作。之后,伴随着中国电影走向市场化以及商业电影的冲击之下,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起起伏伏,既产出了冯小宁导演的战争三部曲、《生死抉择》等优秀影片,也面临了市场萎缩、创作水准下滑等问题。而近些年,面对更为激烈的商业竞争,主旋律电影创作开始做出积极的回应,通过明星策略、类型嫁接以及创作观念的转变等方式,以《战狼》《红海行动》等影片为代表,主旋律电影在娱乐性、商业性与*治性的结合上做出了很好的平衡,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的接受程度也较之以往有了巨大改观。作为此次建*百年的献礼影片,由冯小宁导演的电影《永远是少年》亦是主旋律电影谋求转型过程中的又一次新变,影片讲述了几名大学生加入初创不久的中国共产*,在时代变革与革命道路中走向不同人生命运的青春故事。影片既沿袭了冯小宁电影创作中消解宏大历史的特点,而是从个体记忆的角度出发探寻历史。另一方面,《永远是少年》又同青春片进行类型调和,塑造了新的青年英雄形象,用青春叙事的手段尝试与年轻的观众群体建立起有效地文化对接。

青年英雄历史形象的新续写

无论是历史英模还是普通个人,主旋律电影在银幕形象的书写上从不缺乏对青年英雄形象的塑造。遥望中国早期电影历史,在左翼进步文艺思潮的引领下,中国电影“青年英雄形象”的创作已比比皆是,“《狂流》()中的青年教师刘铁生、《时代的儿女》(年)中从蒙昧的时代中觉醒的赵仕铭、《风云儿女》()中毅然走上抗战前线的诗人辛白华、《热血忠*》()中以身殉国的青年学生们等等,影片将青年树立为摆脱愚昧国家力量,对青年的社会含义做出了积极重构。

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的国家形式与意识形态下,青年英雄的银幕形象也做出了崭新的沿承与续写。从至年的十七年间,“工农兵”式的青年形象跃然至创作主舞台,成为时代儿女的精神能指。这一时期的优秀影片有《中华女儿》()、《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青春之歌》()、《战火中的青春》()等等,这些影片符合当时文艺方针和时代需要,塑造了许多的银幕典型,满足了老百姓对于新生国家力量的一种想象。其中《青春之歌》更是收获了非常可观的票房成绩,也印证了人民群众对于青年银幕形象的认可。

80年代中后期,主旋律的创作笔尖更多对准了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青年银幕形象也呈现出更为多元的建构。从八九十年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几部影片来看,譬如《庐山恋》、《青春万岁》、《长大成人》等,青年形象焕发出新的个体意识,对于社会问题与人道主义进行了反思与社会呼唤,成为社会主义新青年在这一时期的形象概括。

在新时代语境下,青年英雄的银幕塑造对年轻人的价值引导更是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中国青年提出了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的六点要求,这也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肩负指明了前进方向。《永远是少年》在青年英雄形象的书写上,显然很好地贴合了总书记对于当代青年寄予的厚望。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在危机年代中能够深刻体察中国的现实状况,利用积累的知识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在成为坚定地共产主义战士的路上,他们不畏艰辛,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英勇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通过对青年英雄的银幕书写,《永远是少年》完成了对青年新时代使命的价值引导,也是对中国电影青年英雄历史创作的一次成功延续。

宏大叙事的消解与类型嫁接

作为第五代导演中出道较晚的一位,冯小宁在艺术创作上的贡献却并不逊色,战争题材影片是冯小宁导演生涯中的主要创作类型,其编导剪制于一身的多重身份也确立了他在中国电影界独特而重要的坐标。冯小宁在90年代的战争题材创作与这之前多数主旋律影片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风格区分,以他的战争三部曲为例,影片突破了以往革命战争历史题材影片的宏大叙事,并改变了公式化、二元性较强的影片立意,而是转向了个体同家国命运维系的情感表达,个人情感化的历史记忆成为表达重点。影片《红河谷》中,汉藏儿女的爱恨情长与并肩抗战的英雄传奇并置在同一历史维度中进行表现,个人的生命体验同民族大义、国家精神被有机联系起来。成就了一部既表达了意识形态诉求又具人性化的主旋律艺术创作。除此之外,在冯小宁的电影中可以找寻到战争类型片、美国西部片、风光片等类型要素的糅合,冯小宁利用熟稔的类型电影创作手法极大提升了主旋律电影的可观赏性。《嘎达梅林》中,影片以壮观的战争场面做出震撼的视听表达,横刀血肉、骏马奔腾的场景让人想起《拯救大兵瑞恩》《诺曼底登陆》等好莱坞大片的观影体验。新片《永远是少年》中对于类型的杂糅与宏大历史叙事的消解依然有迹可循。

《永远是少年》将故事背景放置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风云变幻中,从几名学生的视角出发,揭露了动荡国情下的*治问题、阶级问题和社会问题。电影并未将宏大的历史场面进行集中还原,而是将个人的爱国情愫、儿女情长与时局的变化做出紧密牵连,青春的意义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向,而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逻辑关系也能够成功唤起观众群体的情感认同。除此之外,影片大量对类型元素进行了糅合使用,前半部分采用了青春片的叙事策略,青年形象被赋予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主人公的学生身份象征着灰暗时代正在萌发的新生力量,他们是国家与民族希望的能指。随着叙事的发展,学生们在面对中国的现实情况后开始走向思想与情感的成熟,电影在暗杀斗江的戏份中采用了谍战剧的拍摄方式为电影增添了一丝悬疑色彩,在大义灭亲的情感表露下人物彰显出共产*员的思想觉悟。影片结尾,做出不同选择的几位主人公,都为革命事业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悲怆的史诗性结尾对青年烈士做出了英雄主义式的深度刻画。

青春叙事与新时代文化的对接

当下,青年群体正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多元化、大众化、商业化开始成为其文化表现的显著特征,电影产业也自然参与到对当代青年文化景观的建构中来,并由此引发了电影艺术创作上的嬗变。《永远是少年》通过青春叙事的表达策略,将青年人的情感编码,用类型片的方式吸引青年消费群体,从而在价值引导上实现了与当代青年文化的一次对接。

在人物关系上,影片设置了“女强男弱”、“兄妹情”、“校园暗恋”、“反目成仇”等青年影视剧流行的消费元素。与人物关系相匹配的是男女主人公的身体形象,主人公冯建行白衣少年的儒雅正义和女主角文婷清纯素雅活泼开朗的青春形象,迎合了当下影视文化中男女性身体消费的审美风向。情节方式上,影片也以主流的青春片样式进行了提炼,诸如戏剧性的相识场面,暧昧情愫的身体表达,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感压抑等等。在视听方面,电影采用青春片的修辞习惯,利用柔和的暖光与缓慢的运动镜头将处于青春期的男女情感进行细腻表现。在文婷被处决的一场戏份中,她倒在五彩缤纷的花海中央,旁白将花朵比喻为可爱的男孩子,俯瞰的镜头配合诗性的旁白语言极大渲染了这一悲情场景的浪漫主义氛围,继而勾出观众同情与愤懑的观影心理。

在与时代命题和大众文化接轨的过程中,《永远是少年》将青春信仰的价值认同与时代文化的主流观念进行粘合,影片中主人公的为工人阶级的权利发声抗议,尝试用知识改变社会。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他们能够保持思想觉悟,其精神是爱国主义情操的高尚体现。最终,他们将青春奉献给人民的解放事业,在国家与时代的需要面前燃尽自己的一切火光,这种历史使命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也是影片对当代青年文化一次积极回应。

结语

在建*百年的光荣节点上,主旋律电影也迎来评介自身,寻求艺术与市场双重突破的良好契机。《永远是少年》作为冯小宁导演的又一诚心力作,通过聚焦个体的青春叙事,把一段往事从多层面的微观视角延伸至宏伟的革命画作,在保留个人艺术特色的同时也对主旋律电影做出了新的尝试。

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

电影之家

投稿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影评鉴评永远是少年新主旋律电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