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位于云南红河州的建水古城历史悠久,历史上曾长期作为滇南*治、经济、文化、*事中心,至今仍保留有完整的古城、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以及百余处元、明、清、民国的寺庙、塔、楼、桥、民居等,遗产资源丰富。今年夏天,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的队伍驻扎古城,从建筑、文献、碑刻等方面入手,重新认识建水古建筑的演变序列及遗产价值,在此与诸君分享调研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
滇南一座“活着的”古城
沈平冰清赫永皓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生、
苏州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本科生)
01
滇南重镇
建水位于云南南部,红河北岸,地理位置特殊,连接云南和越南的步头路从这里经过。明正德年间《云南志》记载其“为滇上阃[1],边徼重地,北抵澄江,东连楚雄,南邻交趾,为云南极边,广西都会之地”。
▲唐初步头路示意图(摘自蒋高宸:《建水古城的历史记忆:起源·功能·象征》)
作为边远之地的建水在唐代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南诏国在此建惠历城,成为对抗安南的*事前沿。元代,云南首次纳入中央版图,建水州隶属云南行省临安路,中央*府在建水先后设立临安广西道宣抚司、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其作为滇南*事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明代,临安路改为临安府,府治从通海移至建水,又于此设临元广西镇总兵,建水成为滇南的*治中心与*事首脑。
[1]意为“门槛”
02
文化交汇
彝族、哈尼族和傣族是建水地区最早的居民。元代和明代推行*屯*策,大量中原汉族移民在此定居,也有回族移民落籍于此。为便于教化,元代宣抚使张立道于至元二十二年(公元)创建水庙学,明清在其旧址上设临安府学,自此,儒家文化在滇南生根发芽,于无形中深深影响着这片土地。清中后期,建水人在个旧的开矿热潮中积累财富;清末滇越铁路、个碧临屏铁路的开通带来西方文化。
人群的交汇带来文化的沟通、碰撞与融合,丰富的文化类型在建水的建筑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古城内,既有指林寺、土主庙、文庙、朝阳楼等受中原官式做法影响深远的建筑,也可以在玉皇阁、东岳庙等建筑以及民居上看到明显的地域特色。古城周边,分布有团山这样的汉族聚居村落,也有彝族土掌房、哈尼族蘑菇屋,个碧石铁路上的车站结合了中式与法式的建筑特点。
▲指林寺全景(引自指林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摄于年)
▲指林寺斗拱(摄影:沈平冰清)
根据碑刻,指林寺始建于元元贞二年(),明永乐丁亥(公元年)、明正统八年(年)和景泰元年(年)相继重修。
▲东门城楼——朝阳楼
朝阳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年)。
▲土主庙斗拱(摄影:沈平冰清)
根据清代县志收录的碑刻,现土主庙修建于明正统年间,始建年代“因之前碑刻已毁,无法考证”。土主信仰可追溯至南诏国、大理国时期。
▲玉皇阁中殿(摄影:沈平冰清)
▲玉皇阁中殿后檐平身科(摄影:沈平冰清)
根据碑刻,玉皇阁于南明永历元年(公元年)间因张献忠起义*攻破建水城而被焚毁,永历八年(公元年)重建。
▲文庙大成殿(摄影:沈平冰清)
根据脊檩题字,大成殿于明弘治、清崇祯、嘉庆年间重修。
▲团山民居司马第门楼(摄影:沈平冰清)
▲清末民国初年团山民居中的斗拱(摄影:沈平冰清)
▲苍台村土掌房(摄影:侯实)
▲个碧临屏铁路乡会桥车站(摄影:沈平冰清)
03
活态古城
自年建水申报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后,*府着手在古城北门外建造新城,行*机构带头迁出城区。新城区有现代社会的繁华,古城区保存着居民的生活场景。年,建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曾守卫一方城池的巍巍城楼,而今也是纳凉休闲的好去处;华丽的门楼是曾经家族财富的象征,也可以是夜晚烧烤摊的背景;文庙学海旁朗朗书声已不在,安静地陪伴着在此休憩与阅读的过客……
▲街角晒太阳的老人(摄影:沈平冰清)
▲朝阳楼的门洞中纳凉下棋的居民(摄影:沈平冰清)
▲建水文庙学海旁读报的人(摄影:沈平冰清)
除了为迎接游客而新增了餐馆、旅店、商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都在,理发店、裁缝铺、杂货铺也都在。居民仍可以在小街巷的集市上买菜,也仍爱去古井打水来泡茶,向你推荐他们常去的哪家小吃店便宜又好吃。
▲西门外大板井(摄影:沈平冰清)
04
过去与未来
建水县古城保护发展服务中心与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建水古城保护研究工作室,以三年为一期,聚焦建水古城及周边文化遗产整体价值提升研究、建水古建筑与民居的建筑考古学研究以及建水乡村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
时光流转,时代变换,建水历史上的辉煌与生动成了昨日旧影。幸运的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建水在古城开发的道路上获得了很好的保护。在变与不变中,我们能通过建筑、碑刻、文献、居民的回忆走进时光通道,回溯建水曾经的模样,并与她一同面向未来。
来源: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大街小巷干净整洁美丽建水人见人爱
云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益宣传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