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上面图片里的卡司阵容,相信大家一定很好奇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竟然能把张艺谋、田壮壮、曾念平等近30年中国电影核心力量聚集在一起?
先说一下这部电影的副摄影张艺谋,他在“第五代导演”中的地位无需赘述。更令人佩服的是,今年71岁的“老谋子”依旧高产,年他将带来《悬崖之上》、《坚如磐石》、《狙击手》三部电影,如此的创作精力和对电影的执着,让人动容。副摄影侯咏,担任张艺谋代表作《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父亲》的摄影师,并且凭借《我的父亲母亲》获得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近日,侯咏担任总导演的电视剧《上阳赋》正在热播,*、周一围、于和伟、赵雅芝等人的主演配置,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惊喜。
跟侯咏一样,吕乐也是与张艺谋多次合作的好搭档,在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中担任摄影。他凭借《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在电影金球奖上获得最佳摄影奖,并得到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提名。
这部电影的导演之一田壮壮,也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经典影片《小城之春》、传记电影《吴清源》。他不仅担任导演,还身兼编剧、制片、演员、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导师数职,在《我和我的祖国》中饰演的扶贫办主任令人印象深刻。电影美术则是后来拍摄了《红河谷》、《*河绝恋》的冯小宁,他凭借《战争子午线》、《大气层消失》两部电影获得第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特别奖。
摄影曾念平,他是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大明宫词》、电影《红粉》的摄影指导,《红粉》获得了年第45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杰出成就银熊奖,他也是知名导演李少红的丈夫。
现在,要为大家揭晓谜底了!
这部电影就是——《红象》。
电影《红象》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为当年六一儿童节准备的电影作品,也是北京电影学院知名的“78班”在校期间的一部习作,他们其中多数主创人员后来成了“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主将。
它讲述了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小学生岩罗、岩甩和依香,听村中的老爷爷说森林里有一头神奇的红象,不仅全身通红而且会飞的故事后,被深深地吸引,在暑假相约到森林里寻找红象所发生的一系列探险故事。
说到《红象》,就不得不提到田壮壮的母亲,时任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的于蓝。年田壮壮如愿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和从小一起玩到大的陈凯歌成了同班同学。那一年北影还有一个超龄生,每天背着个照相机到处拍,他就是张艺谋。张艺谋和后来担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的张会*大学毕业的时候,这些初出茅庐的未来电影大师们根本无片可拍。就在这时候,于蓝向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申请了一笔“巨款”——元人民币,让他们远赴云南,为他们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红象》取景。
《红象》拍摄现场在山区,田壮壮和张艺谋他们白天骑着借来的自行车跑四五十里地,多的时候有七八十里。为了拍好电影,他们又是找大象,又是搭大景,对于一部儿童电影来说,《红象》到今天依然堪称超级大制作。尽管它只是部儿童电影,但《红象》中的异域风格的审美、简洁的对白、夸张的构图、浓烈的色彩,还是有意无意地显露出日后“第五代导演”特有的风范。本片如果用现代技术标准来看,里面大部分镜头画面反差大,颗粒较粗糙,甚至很多暗光条件下拍摄的镜头明显虚焦,摄影上没有达到张艺谋等人后期的水准,跟现在的电影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当时的电影大环境来看,本片在影像风格和影视语言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应该对张艺谋、曾念平、侯咏等人在日后的工作中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是摄影师太多的原因,《红象》在摄影风格上并不统一,能明显地看出不同摄影师进行了不同的拍摄手法。尤其是开头段落,作为全片为数不多用灯的片段,从构图到用光,在当时的环境下都显得极端而大胆。《红象》作为儿童类型片的启蒙,它完全站在儿童的角度构想影片的主题、结构和拍摄方式,这在儿童电影的创作上,很有探索意义。回溯国产儿童电影的发展历程,从年但杜宇先生创作的《顽童》开始,《红象》、《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三毛流浪记》、《四个小伙伴》这些优秀的儿童片,既饱含了对儿童所承载的小英雄形象和孩童间纯真友谊的塑造,又关照着不同时代背景下儿童的命运发展。《三毛流浪记》剧照
《小兵张嘎》剧照
《四个小伙伴》剧照
近年来,国产儿童电影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真人儿童电影《长江七号》,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均展示出从儿童视角中抽离,显示出儿童片非“幼龄化”的发展态势。
在新时代,儿童电影也需要针对特定群体与时俱进,一方面须继承优秀的传统衣钵,发掘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故事。另一方面讲好内容,借用新媒介、新技术和新思维,根植作品本身,不仅是为博取一笑,或是单纯追求市场价值,而是应该用好的作品真正地实现文化传承。
编辑:瓦斯
责编:咖灰
业务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文
舒小简
图
电影《撞死了一只羊》,4月上映
一、
今天要谈论的话题,可选范围最小。
三点说明:
1.
被讨论的标准是:电影大部分时长和内容表现藏地(不局限于西藏)。
只能算是略有涉及藏地的作品,就不被讨论了。
国内电影:
刘德华葛优主演的《天下无贼》,刘若英去拜佛的寺庙,不就是藏传佛教六大寺之一的拉卜楞寺?
国际电影:
大制作《》,世界末日时,不就全世界人都逃到了西藏,看洪水吞没西藏僧人?
……
这两个例子,藏地元素占电影比重不大,于是不讨论。
《》剧照
2.
还有以下作品不被讨论:
a.
电视剧不被讨论。
b.
纪录片,本文不讨论。
涉及藏地的纪录片,比如《我们诞生在中国》《喜马拉雅天梯》《重返狼群》等,还是比较多的。
c.
大家知道,藏地这个概念的广义范围,可不止中国。
不丹有位宗萨钦哲仁波切,也作为导演,拍摄过诸如《高山上的世界杯》之类获得评价颇高的电影。
此类作品也不讨论了。
3.
排名不分先后。
二、
1.
《可可西里》丨
拿遍国内外各种奖项,陆川导演的成名作。
沉重的故事。
《可可西里》
保护藏羚羊的巡山队为了羊子,不止要跟盗猎者的枪和子弹斗,还要和大自然斗,于是不停死去。
后来在宁浩《无人区》等影视中总是扮演大反派的藏族演员多布杰,
那时候还在《可可西里》中扮演正派人物(巡山队的队长)。
多布杰(左)
巡山队
然而,也不能说就是完全的正派。
因为,他作为保护藏羚羊的巡山队,却自己在卖藏羚羊的皮子。
这是很让人震惊的事。
因为维持巡山队的正义之举,需要钱。
“县里不是给你们解决经费吗?”
“不。我们没有编制。”
队长要反击这种质疑:
“你看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脸和手特别脏,但他们的心特别干净。”
队长拿着卖藏羚羊皮子得来的脏钱,去做保护藏羚羊的干净事。
真是无奈和讽刺。
我会因为这句台词,感慨文字的力量。
只一句话,足以在无数人心里种下尊敬藏地的种子。
陷入流沙而死
再说一点和电影无关的话。
《可可西里》把可可西里描绘成处处要人命的荒芜危险之地,其实有一定误导。
真正的可可西里,固然有危险,更多则是生机勃勃的美丽的地方。
2.
《转山》丨
钮承泽在《转山》中说:
“不要我们哪天在对方葬礼上说,要是当时做了就好了”
又是一句“骗”到很多人的台词。
算是中国比较早的公路片,电影名叫《转山》,其实和转山没什么关系。
说的只是滇藏线骑行。
一个弟弟,为了去世的哥哥未完成的心愿,从台湾来到云南,推着自行车踏上前往拉萨的骑行路。
说实话。
这个情节设置,和早它一年的西班牙电影《朝圣之路》颇有相似。
之前也说过,我一般不喜欢:跟在别人作品后面的作品。
但这部电影是中国不多的纯粹的展现旅行的电影中的先驱者。
也的确鼓舞了许多意愿走向远方的人。
列入《转山》,此类影片并无更好的选择。
3.
《阿拉姜色》丨松太加、
以上两部,是拍摄在藏地的汉语电影。
以下5部为藏语电影。
《阿拉姜色》,去年写过。
四川阿坝地区的藏民女人,患上绝症后,迈上磕长头前往拉萨的路。
磕长头朝圣。
《冈仁波齐》用这个主题,揽下了7.7的高评分和一个亿的票房。
《阿拉姜色》影响力和票房数字都远不能和《冈仁波齐》相比。
但是,
有人说:《冈仁波齐》卖1亿,《阿拉姜色》值5亿。
我也有类似感受:
《阿拉姜色》比《冈仁波齐》要动人。
《冈仁波齐》是一个村子十几个人有各自缘由踏上朝圣路。
《阿拉姜色》却是一个藏族女人独自踏上朝圣路,虽然后来丈夫和儿子跟来。
但也总共只有3个人。
3个人如何撑起分钟的故事?
这让我感到担忧:电影会不会太单薄?
结果。没有。
汉人导演拍朝圣,侧重表现藏地信仰、满足内地人的好奇。
藏族导演拍朝圣,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