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7月,中央首次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成为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里程碑。5年来,中国科协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战略部署,扎实推进科协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群团组织和群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5周年之际,“科协改革进行时”推出“落实群团会议精神”特别栏目,重温总书记要求,生动展现近年来包括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在内的科协系统改革创新实践,强化新时代科技群团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
亮
点
导
读
泸西县科协通过建立完善“4+1”试点工作机制,把讲政治、懂科技、能干事、愿服务的“四长”吸纳进入基层科协领导班子,实现了“四长”在县级、乡镇科协领导班子全覆盖,同时,也为“四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搭建了平台,有效提升了基层科协的组织力、影响力。
一
背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打好打赢高质量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中央和省委、州委关于群团组织改革的指示要求,泸西县科协加强科协组织建设,推动基层科协改革,发挥好以县乡卫生计生部门、教育部门、农科部门、文体广电部门负责人(以下简称“四长”)为代表的“关键人物”作用,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让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普及渗透到广大农村和农民心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智慧,推动泸西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
二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是加强政治引领,注重顶层设计。为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泸西县以强“三性”、去“四化”、破“四缺”和深化基层科协改革为目标,从顶层对“4+1”试点工作进行精准部署。一是中共泸西县委办公室印发了《泸西县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4+1”工作方案》和《中共泸西县委办公室泸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泸西县乡镇科协换届工作的通知》,对试点工作进行安排布置。二是成立了16人组成的“4+1”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分管科协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县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县人民政府联系科协工作的副县长、县政协联系科协工作的副主席四人为副组长,县科协、县农科局、县教育局、县卫计局、县人社局和各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强化试点工作领导。三是明确各乡镇由一名党委副书记或副乡镇长任乡镇科协主席,科协专干为专职副主席,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文化站长为兼职副主席,提高政治占位和引领力度。四是由组织人事部门把关,对现有“四长”进行考察调配,确保进入基层科协组织的“四长”具备影响能力、动员能力、组织能力。
二是创新组织理念,建立工作机制。一是大胆创新,把讲政治、懂科技、能干事、愿服务的“四长”吸纳进入基层科协领导班子,进一步扩大科协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全县由组织人事部门把关,对现有“四长”进行考察调配5人。二是完善“四长”兼职服务机制。与组织、财政、卫计、教育、文广、农科、人社等部门协调配合,为“四长”进入科协领导机构、发挥作用提供保障。三是建立岗位进出机制,实行“四长”兼职科协副主席“跟岗不跟人”制度,防止“四长”职务变动后兼职科协副主席职位长期空缺。全县已对发生职务变动的3名“四长”兼职科协副主席工作调动,通过召开委员会议进行了增补。四是发挥“四长”所在单位自身优势和引领作用,尝试在与“四长”联系密切的单位建立科协组织,推进基层科协工作纵深发展。全县现已新建基层学(协)会2家。
三是明确职责任务,严谨规范管理。以《泸西县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4+1”工作方案》和《泸西县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调整领导干部职工工作分工的通知》明确科协班子成员和“四长”工作任务,做到制度先行、典型引路、快速推开。通过规范严谨的管理、多层次业务培训、年度绩效考核等形式,使基层科协“四长”明确“干什么”“怎么干”。促进基层科协组织“转起来”“强起来”“亮起来”。分工中,号召“四长”兼职副主席结合自身职能职责,有效联系服务和团结各口科技工作者,组建基层学(协)会等科协组织,引领和组织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身边资源,积极做好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决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工作。
四是强化上级指导,注重系统推进。一是在组织建设上进行把关指导。通过中共泸西县委办公室下发文件,确定由县乡镇科协换届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4+1”工作的指导。指导组对各乡镇基层科协领导班子人员的选定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拟任“四长”候选人进行审核把关,对会议流程、材料进行指导。二是在工作开展上给予精心指导。指导新换届的乡镇科协组织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有效开展工作。三是在科普资源上给予大力支持。动员和组织县级对口部门利用相关资源和条件,帮助基层科协和“四长”快速推进工作。四是利用信息技术协同推进试点。充分利用“科普中国”资源和“泸西科普”网站、“泸西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