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企业,新工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推动着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速度和效率与日俱增。危中育机,面对新挑战和新机遇,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全体员工,一直秉承着勇争一流的信念和决心,为企业的发展诠释着最核心的精神力量:坚守、传承、开拓、创新。今天要讲述的只是这个群体里李立明、王玉稳、邵乐乐和钱周四个人的故事,平凡的岗位上,他们爱岗敬业、默默耕耘,为一个企业的腾飞甘当铺路石,平凡中写满了对事业的敬仰与对企业的热爱。
老师傅李立明:26年的坚守矢志不渝
李立明话儿不多,问起他的成绩,他总是说:“我没做什么,只是26年来,我努力让卷包的差错率降到最低,为企业也为国家减少浪费,仅此而已”。然而,李立明在车间可是相当有知名度,他踏踏实实,为人友善,不仅有一手过硬的好技术,还有那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不由让人肃然起敬。
年,李师傅从学校毕业分到了曲靖卷烟厂,在操作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6年,见证和经历了曲烟的发展和变迁,从国产机、长城机、passim、proto70s、再到现在的ZJ高速机,时间和设备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工作的执着和坚守。
李师傅说,学会开机器很简单,但要想开好却不容易。为此,李师傅除了勤勤恳恳跟机台上的师傅学习之外,还利用业余时间翻阅了大量设备说明书和维修相关材料,深入了解设备的结构原理和维修内容。有一次上午班,李师傅早早来到机台,就遇到上个工班因为出现了漏气烟的问题一直在停机维修,可修了一上午也没找到原因。他根据操作经验逐一排查,最后发现问题出在烟支切割长短不一上,故障因此迎刃而解。
在厂里,李师傅有个外号叫“检烟狂”。烟厂的机器设备不断地更新换代,大大提升了不少效率,但李师傅说:“卷包的速度成倍地增长了,可一旦有问题,那么瑕疵产品的数量也是成倍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更频繁地人工检测,否则得多大的损失呀”。在他当班的时候,他每隔几分钟就要进行人工抽检和查看。面对这种高频率的人工抽检,他说,“习惯了。”简单的三个字诠释了那种一如既往的负责和坚守,把质量意识已经深深地融在了他的骨子里。
多年来,李师傅所在机组各项指标在车间一直名列前茅,是部门高效高质生产标杆。这个和李师傅另一个外号“好搭档”密不可分。从年就和李师傅搭档的包装机操作工张再明说:“我和李师傅是老搭档了,看到他,我们就很踏实。在我们机组上,没有谁指挥谁,也没有各自为政,只有相互配合,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们就知道要干啥了”。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李师傅深深地懂得团队的意义有多大,三个人组成的机台就是一个最小的作战单位,必须紧紧团结,只有一个人向前跑,不是跑偏了就是跑不远。
不仅仅如此,李师傅还是一个好师父。李师傅的第一个徒弟王玉稳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当年准备买房子时手头拮据左右为难,李立明知道后毫不犹豫帮助他解决燃眉之急,就像自家长辈一样尽心尽力地推着孩子向前走。如今,李师傅已经带出了很多徒弟。他的徒弟们都说:我们在师父那里学得总是比别人快。这种快,源于李师傅严格而耐心的教导和温暖而细致的包容。他对待徒弟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既能放手让他们成长,又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引。
在烟厂,像李师傅这样默默无闻坚守在最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还有很多很多,但正是这种最平凡普通的坚守却最终汇聚成了推动工厂不断发展前行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师傅们技术技能的传授、更来源于他们身上那种矢志不渝的坚守和敬业精神的传承。
王玉稳:“传帮带”的美好传承
出生于80年代的王玉稳进厂时仅仅用了9个月的学习时间,就可以独立上岗了,是同一批新员工中的佼佼者。这得益于师父李立明的全面带领和指导,也离不开自己的好学和钻研。在师父李立明的带领下,王玉稳通过努力,顺利走上了车间培训师的岗位,在年到年间,先后多次参加过对新员工和修理工的培训,培训人次达到了一百多人。他总说,自己能走到今天,师父对他的影响特别大,这种影响不仅是工作方面的,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如今,自己也要做好一个“师父”。
自进入曲靖卷烟厂工作以来,王玉稳迅速实现角色转变:不到六年的时间里,他从一名新学员成为了新进大学生培训团队的一名师傅,从一名机动工成为了能熟练操作PASSIM和ZJ17卷接机组的操作工,现如今又成为了一名修理工。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和找准定位,得益于他一直以来对待工作的热情和执着,也得益于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韧劲。
平常工作里,他积极参与新知识学习,并结合实际活学活用,不断提高岗位技能。他把每天的设备维修、总成拆装当成自己的一种爱好,同时参与部门现阶段正在实施的技术创新项目,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每逢遇到新问题新装配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向老师傅问个明白,还不时地拿出手机给拆卸后的零部件拍照,或者用随身携带的本子做好笔记,以便下班后再慢慢揣摩。
面对修理岗位新技术新技能的挑战和越来越严格的要求,王玉稳始终执着地坚持,细心地发现,虚心地学习,并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不断地重复地去做同样的事,力争每次都做好;同样的故障寻求不同的处理办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做笔记、多巩固、多思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玉稳坚信只有热爱这份事业,才能把自己的精力完全投入到工作中,也才能从中找到别样的乐趣和收获,如今,他也像师父那样,全心全意地去带新徒弟们,把这种“传帮带”的美好传统发扬下去。
邵乐乐:勇于开拓的年轻人
邵乐乐是单位里又一张年轻而充满激情的面孔,这些新鲜血液,让整个企业充满了活力。和大多数年轻员工一样,邵乐乐有着超强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他们善于思考和学习,他们敢于推翻和重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邵乐乐刚进厂的时候,对未来满怀憧憬。进车间首先要参加设备操作培训,然后分配到不同的机台上,跟着师傅去实际操作学习,最后通过综合测评进行定岗。在那个阶段,首要目标就是能定岗,有自己独立操作的机台,但很遗憾,第一批定岗的人员名单里没有他。低落和迷茫之余,年轻人不服输的探索精神,让他立即振作起来为自己寻找新的定位。当时孙成顺大师工作室正在厂里开展PLC电气技能培训,邵乐乐毫不犹豫地参与到了这个培训中,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大学所积累的知识与工作实践产生了联接,他每天下完班一有时间就泡在大师工作室里,一遍遍实验、一次次总结,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方向,并朝着这条路走下去。依托厂里给年轻人提供的丰富的学习机会,善于探索的他先后在MES信息化小组学习过编程,参与过六西格玛质量改善竞赛等。“要在迷茫时多尝试,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节奏,然后持续投入热情和努力。就像华为有一句广告语:相比于高光时刻,黑暗中的微光更值得铭刻。”找准方向后,邵乐乐沉下心来努力。当时和他一起参与大师工作室项目的不少同事,最后真正坚持下来的却不多,很多小伙伴觉得在大师工作室学习占用业余时间,短时间内看不到进步,持续一段时间后便热情减退。但喜欢动手实践的他,却在网上搜罗各种元器件自己组装,在寝室尝试玩起了PLC、练习编程,还通过参与工作室的项目和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去发现各类编码器、继电器、电动机连接运作起来真正有趣的一面。通过不断探索、持续积累,他一步步坚定了自己的专业选择: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工。
之后他开始自学研究倍福、西门子和三菱等品牌设备的工控原理相关书籍,积极参与工厂、部门的电气技能比赛与培训,从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成为电工后,在设备维修时,他给自己设定的要求是,不止停留在简单的设备换件,而是吃透设备原理,从设备设计角度真正的去吸收知识,实现思维拓展升级。
因为热爱,他对于电气专业方面的努力从未止步,也一直在能力提升中实现自我价值。年,他参加工厂组织开展的PLC培训及竞赛取得第一名,同年获得了去德国学习FX2包装设备的宝贵机会;年,通过选拔成为电工,在专业电气维修队伍中学习,在实践中谋求创新和突破;年,参加省、市级电工技能竞赛,先后获得“曲靖市五一劳动奖章”、“曲靖市电工技术状元”、“云南省第十五届职工技术技能大赛电工(维修电工)技术能手”,得到了更多与高技能修理人才探讨交流的机会和更为丰富的技能视野。
在企业为广大职工搭建的专业技能竞赛、知识技能培训、学术交流等诸多成长成才平台中,邵乐乐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把握机会、积极参与,将每一份宝贵的实践经验吸收为自身的内在知识储备,实现了自己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钱周:创新是企业的内驱力
钱周,曲靖卷烟厂卷包部操作工。年加入曲烟信息化小组以来,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完成小组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工作习惯。尽管在很多人看来,这样干完本职干兼职的工作节奏很是疲惫,但钱周却总是乐此不疲,能为曲烟信息化建设出份力,钱周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这个90后小伙的身上,透着一股学习和创新的劲头,正是这种创新能力,为企业和国家节省了更多的成本,成为了加速企业发展的内驱力。
年,钱周和信息化小组成员在一次与零备件管理人员的交谈中了解到,工厂备件管理工作程序复杂,同一个备件需要进入到四五个系统里查询,才能准确掌握备件信息。繁琐的查询过程,让备件误查和漏查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备件申报时,全凭申报人个人经验,申报人稍不留意,就会造成备件和资金呆滞的严重后果,工厂备件管理工作也因此备受影响。
“如果开发一个集备件申报、采购、库存信息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操作平台,能否解决存在问题?”带着这样的构想,小组成员集结在了一起。经过对系统开发难度、团队技术力量以及系统运用成效等充分评估后,信息化小组再次迈出了追求“智能”的步伐。
每一个模块的设定,每一项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对实际工作数据的系统采集。为了准确掌握相关数据,钱周和信息化小组成员一起深入一线,与相关部门就备件管理工作的各个业务板块、日常工作流程以及各类备件型号、使用更换周期、申报采购流程等信息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调研分析。近4个月的业务对接,信息化小组掌握了最为准确详实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并最终确定了系统需要实现的各项功能及目标。
零备件辅助管理系统的开发涉及数理统计、随机过程、存储论、数学规划等理论方法,需要强大的专业技术支撑。在全新的技术要求面前,钱周和所有小组成员一样,知识储备和业务技能都受到了挑战。“了解到我们的困难和需求,厂团委及时为我们送来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前沿知识的网络课程,我们也充分利用各自碎片化的时间,对这些新技术进行学习,现学现用、不眠不休成为了我们当时的工作常态”,回忆起当时的工作场景,钱周满脸的自信。
以系统需求为出发点,小组成员们为系统设置了备件基础信息、申报采购数量、呆滞库存信息、库存预测、采购建议等近20个模块,而这一个个模块数据接口背后,都是小组成员近千万个信息代码的亲手录入。“过程很辛苦,但我们每个人都很享受这个努力的过程”,钱周激动地说。
对零备件进行合理分类,为不同类型零件找到合适的预测方法和库存策略;充分利用历史数据,对零备件未来的需求进行有效预测;按需求预测和评估所需库存和备件申报采购数量等库存策略参数;根据备件库存存量、呆滞情况和采购订单信息,让系统模块最终实现自学习、自迭代、自预测,为相关人员采买备件提供建议,随着一个个模块功能的实现,曲烟零备件辅助管理系统雏形初具。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钱周和小组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年,“融”入了信息化,“纵”贯了采购链,摸清了“家底”,盘活了库存,实现了零备件精益化管理的零备件辅助管理系统一经试用就受到备件管理和使用人员的广泛好评。“有了这套智能系统,我们的工作简便多了!”“库存呆滞资金少了,备件流程管控更高效了”,听着大家的赞许,钱周和小组的伙伴们欣慰地笑了。
(本版图片由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提供)
曲靖日报记者邱艳霞/文